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記者 劉勇 周勇軍 姜鴻麗
秋末冬初的沅澧大地,稻浪翻滾,魚躍豬壯,菜園蔥蘢,橘滿枝頭,紅茶飄香……
這不是1500多年前《桃花源記》中虛構的「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而是常德近年來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的美麗圖景。
新時代的常德農村,已擺脫貧窮困頓,大踏步邁向富足,老百姓怡然自樂。
穩住糧豬生產
推進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在所有農業產業中,「糧豬安天下」。
地處湘西北的常德,是「湖廣熟、天下足」的「扛鼎地」之一,糧食、生豬產量一直位居全省前列。
「十三五」以來,常德牢牢守住耕地紅線和糧食總產底線,穩步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藏糧於地」,打牢基礎。截至2019年底,常德累計實施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面積441萬畝,佔全市耕地面積的58.1%。2020年,常德高標準農田建設目標任務51.66萬畝,預計總投資8.2億餘元。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一些已完成晚稻收割任務的縣市,正在熱火朝天襯砌小水渠、整修機耕道。
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破解「誰來種糧」難題。「十三五」期間,常德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目前全市農民合作社發展到6337家、註冊家庭農場發展到6569家,較2015年分別增長116%、1140%,經營土地規模接近100萬畝。
在6500年前就出現稻田的澧縣城頭山鎮,「錦繡千村」農業專業合作社當起了「田保姆」,可為農民種糧提供耕、種、收等全程社會化服務,中小農戶缺勞力、缺技術等問題迎刃而解。理事長龔佑瓊介紹:「我們現在一年的服務面積突破了50萬畝。今年春耕遭遇疫情,我們帶領成員加油幹,早稻種植面積比去年足足增加了1萬畝。」
大力推進農機裝備轉型升級,提高種糧效率。至2019年底,常德農業機械總動力達到652萬千瓦,比2015年增長24萬千瓦。全市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作業水平達68.19%,比2015年增長7%。
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充分發揮優勢。常德地處洞庭湖平原,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的條件優越。通過不斷完善土地流轉機制,全市目前流轉耕地面積達378.9萬畝,佔家庭承包耕地總面積的56.1%。
早稻增產入倉,晚稻豐收在望。常德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徐鬱平介紹,今年全市早稻面積達到272.3萬畝,比去年增加46.74萬畝,總產增加13.66萬噸。他說:「我們在全省早稻播種面積長期第一的基礎上,今年又實現了增量第一。這是市委、市政府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的生動體現。」
去年以來,受非洲豬瘟衝擊,多地生豬養殖出現滑坡現象。津市「佳和農牧」總經理陳勇介紹,公司充分發揮模式優勢和防疫實力,把退養的中小規模戶養殖欄舍租過來,按「基地+小農莊」複製,今年已擴大生豬存欄量約6萬頭。「我們租來的欄舍,要徹底消毒並經3次病毒檢測均合格後才投入使用,確保復產安全。租用欄舍養豬,投資少、復產快、效果好。」
截至目前,常德新(改)擴建500頭以上的規模豬場212家,成功復養的中小規模場1383個,復養成功率97.83%。今年前三季度,全市預計出欄生豬274.81萬頭,完成年度任務82%,生豬外調數量穩步增加,市內豬肉供應充足穩定。
推行精細農業
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提出的目標,全省打造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精細農業點亮田野新希望。
常德與全省其他多數地方一樣,曾長期受制於農產品「多的不優」「優的不多」的困境。發展精細農業,必須由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質」的需求轉變。近年來,常德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在精細農業下足了功夫。
水稻等大宗農作物摒棄過度依賴「大肥大藥」的粗放式生產,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漸成常德主流。全市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覆蓋率達到94%,作物生長按需取量,不再「吃撐」、浪費。無人機高壓噴霧打藥,畝均用藥量大幅減少。僅「錦繡千村」一家合作社,如今即擁有50架無人機。
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瞄準高端市場,精細生產獲得豐厚回報。
澧縣農康葡萄園,從日本引進「陽光玫瑰」葡萄苗,施有機肥,請雲南的專業女工打「飛的」過來疏果,確保每串葡萄重約1.2公斤,單粒重12克左右,糖度18以上。農康葡萄園相關負責人楊傑介紹:「我們把每畝葡萄的產量控制在1500公斤到2000公斤之間,追求的主要是特級果、一級果的高比例。按每公斤15元到25元的出園價計算,我們一畝『陽光玫瑰』的產值超過10萬元。」澧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盧賜軍說,全縣現有5.95萬畝葡萄園,不再隨意擴大面積,而是重在像農康葡萄園一樣精細化提升產品品質。
漢壽縣漢美蔬菜專業合作社、鼎城區弘富源農業公司,不約而同選擇按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標準發展蔬菜生產。「漢美」的花菜,選在省外花菜空檔期種植,上市旺季平均每天發貨40噸,仍然供不應求。「弘富源」的菜心供到香港,每公斤不下20元。目前,常德已有52個農產品基地成功籤約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
桃源縣茶庵鋪鎮以茶為生,如今「吃茶飯」的方式進一步細分、精緻。全鎮發展茶旅產業,以茶帶旅、以旅促茶,節假日車水馬龍。百尼茶庵公司在採制高檔綠茶、紅茶之後,發動茶農向康師傅、娃哈哈等大型企業出售幹毛茶,提煉茶多酚用於茶飲料和食品保鮮。公司老闆饒文兵介紹:「我們鎮上種的都是茶多酚含量很高的『桃源大葉』種,所以很受那些大公司歡迎。這條『路』是2018年新開的,能為茶農帶來每畝不低於5000元的收入。」
位於石門縣的湘佳牧業,告別農貿市場的「活禽時代」,建起全省首條自動化家禽屠宰冷鏈配送生產線,產品成功打入北京、上海、廣州等地高端超市。一隻石門土雞,分割成雞翅、雞腿、雞胸等10多個單品,陳列在乾淨、明亮的超市櫃檯裡,方便消費者隨意挑選,價格高還不愁銷。今年4月,湘佳牧業在深交所成功上市,成為「中國鮮禽第一股」。
邁向鄉村振興
常德糧豬穩、產業興,農民腰包鼓起來,農村大步邁向振興之旅。
今年上半年,常德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431元,增長5.8%,增速在全省績效考核一類地區中排第二位,收入水平高出全省平均線865元。
鄉村振興片區建設形成示範效應。近年來,常德著力推進鄉村振興「4+9」示範片區建設,示範片區按「產業優勢明顯、基礎條件較好、產業基礎紮實、鄉村風貌頗具特色」的原則選定。其中,市縣共建桃花源、柳葉湖、西湖和西洞庭「四大示範片區」,9個區縣自主創建1個示範片區。示範片區共涉及村居190個,總面積1307.25平方公裡,部分項目目前已經形成建設實物量。示範片區著力促進三產融合,發展休閒觀光、文旅結合、「稻田+」綜合種養等特色產業,桃源縣茶庵鋪鎮、安鄉縣黃山頭鎮獲批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示範鎮,石門縣壺瓶山鎮等獲批省級文旅特色小鎮。
大力整治農村生活垃圾。垃圾分類減量試點,常德目前共有150個鄉鎮,770個村全面啟動。「戶分類、村收集、鎮轉運、縣處理」,1675個行政村配備農村環衛保潔崗位,建成鄉鎮垃圾中轉站212座,農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的行政村比例達到100%。
穩步推進「廁所革命」。按照「示範先行、突出重點、帶動大面」的原則,常德高標準高效率推進「廁所革命」,截至今年上半年,共計完成廁改任務28.3萬餘座,全市衛生廁所普及率達88.2%。
紮實開展村莊清潔。以武陵區蘆荻山鄉等10個鄉鎮為示範點,全面推進環境衛生「三面五清」(即地面、牆面、水面,垃圾清運、地面清掃、水面清潔、牆面清理、違章建築清除)。市裡制定任務清單,細化分解目標任務;各地因地制宜,共繪鄉村美景。
切實加強農村基層治理。常德建立市領導聯點包片工作制度,全面梳理、優化下派的1484名「第一書記」和3579名駐村幫扶工作隊員,夯實基層戰鬥堡壘。全市已有1523個村實現村民議事會、村務監督委員會以及村規民約全覆蓋。愛衛協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也在全市農村基本普及。
穿行在常德鄉村,記者被各地蓬勃興起的新風氣、新時尚所吸引,被農民臉上怡然自樂的笑容所感染。津市白衣鎮「五德禮堂」、石門「美麗鄉村夜講壇」、澧縣牌樓村「道德長廊」、鼎城滄浪坪村編修村志、臨澧同心村譜寫《同心村歌》……鄉村文化蓬勃興起,文明鄉風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