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因吃不到新鮮竹子,將提前被送回國 ,大熊貓最早為何要吃竹子呢
最近這段時間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難以從我國運輸新鮮竹子;加拿大官方表示:旅居加拿大的兩隻中國大熊貓「二順」和「大毛」,將被提前兩年送回中國。這兩隻大熊貓是由2014年到達加拿大,而按照兩國的協議,應於2023年再歸還中國。如今為了它們的健康考慮,將在今年下半年時間送還我國。並且它們產下的兩隻熊貓幼崽,也將被一起送回。
每當提起國寶大熊貓的時候,總會想起它們嬌憨逗趣的模樣,再加上大熊貓們對人類,尤其是飼養員總是充滿了依賴感,所以儘管知道大熊貓並不像它們表現出來的那般和藹,卻還是會忍不住想要親近它們。甚至有些小朋友會問大熊貓這麼弱,是怎麼躲過野獸攻擊的呢?其實,並不是因為大熊貓弱小躲著野獸,而是因為沒有野獸去攻擊它們,所以才慢慢進化成了現在的樣子。
眾所周知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這是一種以肉食為主的最早的熊貓,800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的它們,爪子和牙齒都足夠鋒利,可以撕開獵物的皮毛。其實大熊貓與始熊貓之間的變化並不大,除了從始熊貓剛開始只與一隻胖乎乎的狐狸大小,變成了如今這副圓滾滾且碩大無比的模樣之外,就是飲食上的改變,始熊貓作為一種兇猛的肉食動物,自然是無肉不快的,而如今我們所見的大熊貓們一般都喜歡吃竹子。
這不僅讓人感到十分好奇,大熊貓和它們的祖先「始熊貓」之間,究竟有什麼變化呢?又是為何從吃肉改成吃竹子的呢?說起來大熊貓們之所以,從原本的肉食性動物轉變成了,只鍾愛於竹子的動物,實際上是因為冰川時期的到來,導致了原本廣袤的溫帶以及亞熱帶的森林面積迅速縮小,直接壓縮了始熊貓的生存空間,與此同時,其他受到嚴寒氣候影響遷移到始熊貓領域的肉食性動物們,也是始熊貓轉變食物目標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約在距今有300萬年前的時候,開始出現體型比大熊貓較小的物種,從它們的牙齒結構推斷,已經開始以竹子為食,但也會吃肉屬於雜食動物。在更新世時,大熊貓的數量達到了頂峰,當時的大熊貓與劍齒虎、劍齒象以及北京猿人等一起生活, 構成了更新世——劍齒象動物化石群。而在當時,大熊貓還不像現在這麼弱,它們屬於當時的頂級獵食者,和劍齒虎一起共同生存了幾萬年到幾十萬年。
然而在更新世晚期,由於地勢變化,以及秦嶺出現大面積冰川等自然災害,導致劍齒虎、劍齒象等大型動物滅絕,大熊貓也在北方絕跡,只留下南方一小部分大熊貓生存。由於當時許多動物都滅絕了,倖存的大熊貓無法捕獲足夠的食物,再加上遠距離捕食獵物所消耗的能量,遠遠大於進食獵物所獲取的能量,因此大熊貓開始走向了以竹子為生的道路。而這種攝食方式的改變,又恰巧幫它們渡過了難關
更加幸運的是,大熊貓生活的地區缺乏大型食肉動物,這意味著大熊貓不需要演化出敏捷性來躲避天敵,也不需要消耗能量與食肉動物打架。再加上大熊貓生活的地方竹子資源非常豐富,大熊貓不必長途跋涉就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有助於節約能量。所以,大熊貓才從一個兇猛的食肉動物,變成了今天軟萌可愛的食草動物。
那麼有人就問了大熊貓為什麼能靠吃竹子為生呢?畢竟按照生物學分類,大熊貓應該是一種食肉目、熊科的哺乳動物,和肉相比竹子的營養成分是非常低的,如果給大熊貓的親戚北極熊、棕熊只餵食竹子,它們肯定就餓死了。而大熊貓為什麼就能活下來呢?
其實第一個原因就是大熊貓的能量消耗極低。平時不是吃,就是睡,平均每小時只移動20米。它們每天最耗體力的活動,就是撒尿,它們用撒尿來標記領地、圈地盤兒。如果換算一下來對比,大熊貓的能量消耗要比澳大利亞的考拉還要低,大家要知道考拉每天可是要花18個小時來睡覺的。而自然界中能和大熊貓的「低能耗」旗鼓相當的,就只有南美洲的樹懶了。
第二個原因則是大熊貓的甲狀腺功能低下,並且低到令人髮指的程度,簡直和其它熊類冬眠的時候差不多,甲狀腺功能低,新陳代謝就變慢。所以,其它熊類都需要冬眠,而大熊貓不需要,因為它們活躍的時候,就已經跟別的熊冬眠的時候一樣了。甚至當我們人類完全不動的時候,新陳代謝都是大熊貓一倍以上。大熊貓的低能耗,當然也是有原因的。上面已經介紹過因為自然界進化原因,能吃的肉越來越少,於是它逐漸演化成吃竹子的熊,同時為了適應竹子的低營養,它也成了地球上「最節能」的熊。
這也恰恰證明了大熊貓的特殊性,為什麼世界各國的朋友們都這麼喜愛大熊貓,可不僅僅是靠賣萌哦,人家也是實力派的熊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