丟食肉動物的臉,明明是食肉的大熊貓,怎麼成了吃竹子的鐵憨憨?

2020-12-10 騰訊網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

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大熊貓的演化

大約在800萬年前,大熊貓的祖先始熊貓就已經出現了,從外表上看,始熊貓就像是一個較大的狐狸,在當時以雜食為生,並且花色並不是現如今的黑白分明,而是全身灰不溜秋,看起來沒有如今大熊貓這麼憨態可掬。

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它們生活的地方還存在著許多大型掠食者,比如:劍齒虎、獨角犀等,在它們眼皮底下生存,當然要依靠偽裝色來保護自己,它們甚至還以腐肉為生,一點也沒有其他食肉動物那麼霸氣的樣子。

就這樣,始熊貓逐漸演化,並演化成了小種大熊貓,在小種大熊貓生活的年代,它們所面臨的環境更加惡劣,這是因為在當時處於第四紀大冰期,冰山不斷向南推移,使得許多動物喪失了原本的棲息地,幸運的是秦嶺一帶有許多山脈能夠阻攔寒冷地區的冷空氣,使得這裡成為了第四紀大冰期時生物避難所,大量動物都從各處遷徙到了這裡避難。

由於許多動物遷徙到了這裡,使得這裡的生態競爭更加惡劣,食草動物們搶奪最有利的位置吃鮮嫩多汁的植物;食肉動物則佔據各個生態位捕獵,大熊貓為了不與其他生物發生食物競爭,選擇了以竹子為食。當然,在這一時期它們品嘗鮮味的基因也丟失,也就是嘗不出肉類的味道,使它們能夠更加專注地以竹子為食。

沒想到,這種轉化在關鍵時刻救了它們一命。首先是竹子沒有營養,而且富含大量難以消化的纖維素,即使是食草動物都不願意以此為食,所以沒有物種能夠與它們爭奪食物。

再者,竹子生長旺盛,每年都能夠萌發大量的竹子,滿足它們對食物的需求。

另外,由於沒有食草動物取食竹子,所以竹林中很少有其他食草動物,相應的食肉動物也較少,這使得大熊貓能夠在不被打擾的環境下進食。

就這樣大熊貓找到了一個絕佳的生態位,此時的它們體型也變得更為碩大,憑藉著較大的體型,再加上它們尖銳的牙齒和爪子,即使是食肉動物也不敢對它們下手,因此大熊貓才得以被保留下來,並逐漸演化成了如今的大熊貓。

大熊貓並不適應以竹子為食

儘管大熊貓憑藉著吃竹子這一習性,躲過了第四紀大冰期那場滅絕危機,但實際上它們的腸胃並不適宜消化竹子。

我們知道,竹子中有許多纖維素,這些纖維素很難被胃部消化,甚至是食草動物都無法消化,但是食草動物胃部胃酸較低,微生物能夠在胃部生存,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這些纖維素消化成易於被食草動物消化的脂類分子。

大熊貓體內缺乏這種微生物,所以它們對竹子的利用率並不高,如果你仔細觀看大熊貓的糞便你會發現,它們進食多少食物,就會拉出多少糞便,而且糞便裡仍舊能夠看到竹子的葉子和竹竿結構。

另外,大熊貓的腸道還保留著食肉動物的腸道,它們的腸道較短,這也意味著食物進入消化道之後很快就會被排洩出來,無法得到充分地吸收。而真正的食草動物腸道非常長,這意味著食物能夠在消化道停留更長時間,能夠榨乾食物中的每一分營養。

正是因為大熊貓無法從竹子中獲取足夠的營養,所以大熊貓才需要節約能量,它們會儘量減少自己的能量消耗,比如:行動時慢吞吞地,保持長時間睡眠。

當然,為了攝取足夠的營養,大熊貓需要每天長達14個小時以上的時間用來進食。在動物園中飼養的大熊貓,為了保障它們的營養,飼養員們也會為它們添加高營養的奶粉、肉類食物等。

生活在野外的大熊貓,則會通過捕食「中暑」的竹鼠,昆蟲等偶爾改良一下夥食,但大多數情況下,它們仍然以各種竹子為食。

總結

儘管大熊貓的主要食物是竹子,但它們的身體結構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動物,由於它們的身體結構和食物不匹配,所以它們對植物的利用率非常低,但幸運的是,它們的食物分布足夠廣泛,而且很容易復甦,使得它們不用遠距離遷徙就能獲得足夠的食物。再加上它們的體型較大,能夠威懾其他食肉動物,使得它們不用花費能量用來奔跑。

正是憑藉著這項本領,才使得它們沒有滅絕,更加幸運的是它們又遇到了人類,人類喜歡它們憨態可掬的外表,被它們鐵憨憨的表情所俘獲,不僅為它們建立保護區,還將它們照顧地非常好,所以大熊貓暫時沒有滅絕的危險。

相關焦點

  • 明明是食肉動物的大熊貓,怎麼成了整天啃竹子的鐵憨憨?
    如果食肉動物會說話,它們一定會聚在一起商量,將大熊貓開除「食肉動物籍」,因為它明明擁有食肉動物的特徵,卻偏偏喜歡啃竹子,丟盡食肉動物的臉。但是大熊貓也會覺得自己冤枉,它會反駁道:你以為我不想吃肉嗎?我是沒辦法才啃竹子的呀!
  • 因吃不到新鮮竹子,將提前被送回國,大熊貓最早為何要吃竹子呢
    甚至有些小朋友會問大熊貓這麼弱,是怎麼躲過野獸攻擊的呢?其實,並不是因為大熊貓弱小躲著野獸,而是因為沒有野獸去攻擊它們,所以才慢慢進化成了現在的樣子。眾所周知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這是一種以肉食為主的最早的熊貓,800萬年前就在地球上生存的它們,爪子和牙齒都足夠鋒利,可以撕開獵物的皮毛。
  • 大熊貓不只吃竹子,雖被歸類到了肉食動物,但以草食為主
    非人工飼養的大熊貓幾乎是將竹子視為唯一的食物來源,竹子佔大熊貓全年食物量的99%,剩下的1%包括蜂蜜、雞蛋、魚、山藥、灌木葉、桔子和香蕉等。圈養大熊貓除了主要採食竹類外,還可獲得少量的精飼料、水果以及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劑。
  • 既然動物可以被馴化,為何人類不去馴化食肉動物?比如說鬣狗
    人類從古時候就有馴化動物的習慣,但是相比較而言食肉動物馴化的比較少,要知道人類馴化食肉動物最成功的例子就是狼了,那麼鬣狗這種戰鬥力強大的動物為什麼沒有在人類的馴化名單中,這裡面有許多因素造成,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詳細了解一下吧!
  • 老虎的食譜裡有棕熊,大熊貓是熊科動物,那老虎為何不吃大熊貓?
    在我國,老虎與大熊貓同樣是珍稀動物,老虎是貓科動物中體型最大的,大熊貓是熊科動物中長相最好看的。雖然二者曾經都是食肉動物,但是在420萬年前,大熊貓體內的一個基因發生了變化,從此熊貓就由食肉動物變為以吃竹子為生的雜食動物。
  • 食肉動物的「十二特徵」!
    一、食肉動物發表言論,讓食草動物看到自身的幸福,安心吃草,以後會更幸福。二、食肉動物吃的太血腥太野蠻太貪婪,食草動物各種悲憤,食肉者各種安慰。三、食肉動物打架,驚天動地互相撕咬,惹得草原上的羚羊和麋鹿圍觀著,好奇又驚駭又興奮。
  • 為什麼人類只吃食草動物的肉,不吃食肉動物的肉?
    然而我們也會發現,有一些動物似乎天生就不受人類待見,比如:獅子、老虎、狼等,這些食肉動物不知何故,很少進入到人類的菜單中,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人類的食物首先我們要說一個前提,人類不吃食肉動物的肉並不包括海洋生物以及鳥類,而是指哺乳動物們。
  • 大熊貓的「超能力」:每天能吃60公斤,排便40次
    竹子完成了對大熊貓形象的改造,演化出來的偽拇指幫助其抓握竹子,為咀嚼竹子而配套的發達咀嚼肌使其變成了大寬臉,吻部比其他熊類更短,看起來更像貓。而且大熊貓改變食性的過程中出現了甲狀腺功能低下的情況,使它看起來懶洋洋的,性格也比其他熊類更溫和。是竹子將大熊貓變成了這副憨態可掬的模樣。在春季,大熊貓以新鮮竹筍為食。
  • 為什麼人類總吃食草動物,很少吃食肉動物?科學家:吃不得!
    只要在地球上生存,我們就不能以孤立的個體存在,而是大自然鏈條下的一環,因此對於大自然「話可以亂講,東西不能亂吃」。 老話說得好:病從口入,但也有人說中國古代四大名菜就有熊掌,但仔細想想為什麼熊掌會是名菜?因為稀有,物以稀為貴,而食肉動物稀有的原因就是大自然的自然法則,本來就少,如果大家都去吃,吃掉法則中的一環,自然就會崩塌。
  • 大熊貓發起怒來,有多可怕?動物園裡有什麼動物能夠制服它?
    在我們的印象中,大熊貓總是憨態可掬的,在動物園中,它也總是安安靜靜地吃著竹子,因此,無論是外形上看,還是從食物上看,大熊貓都是人畜無害的。但是,千萬不要被它萌萌的外表給欺騙了。騎士的大熊貓的「真實身份」是我國的重點保護動物的「國寶」,所以一直以來,正因為它的外表和吃竹子的食性大家以為它沒有什麼戰鬥能力力。看起來笨笨的,但是其實,之前大熊貓的第一層身份就是已肉食肉的動物。
  • 大熊貓吃的竹子營養極低,為何它還這麼胖?這要從200萬年前說起
    大熊貓被稱為「活化石」,在地球上已經生活了800萬年之久了,最初的始熊貓可是吃肉的,它看起來就像是一隻胖狐狸一般大小,但是發展到小種大熊貓階段的時候,它就改吃素了,而且吃的還是其他食草動物不會碰的竹子。
  • 動物狂想曲: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的戀愛靠譜嗎?
    動漫概況食草動物與食肉動物共存的世界,在這裡,食肉可是重罪,但是某一天,一位食草動物被咬殺致死。學院裡其他的食草動物人心惶惶,開始懷疑身邊的食肉動物,並且出現了敵對的情況。,紛紛看向周邊的食肉動物,艾路絲反駁說還不確定是不是同學呢?
  • 可愛的動物有很多,但為什麼只有熊貓是國寶呢?
    除了繁衍困難,大熊貓的食譜也很成問題。 明明是肉食性動物,卻偏偏吃起竹子 大熊貓只吃鮮嫩的竹子,這一度導致旅居國外的大熊貓飼養成本巨高。 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加拿大兩隻被租借的大熊貓「大毛」、「二順」,因為吃不到新鮮的竹子,被提前送回國。
  • 「國寶」大熊貓有天敵嗎?究竟是哪種動物?
    首先,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大熊貓從已發現的熊類化石看,大熊貓的祖先是生活在距今約800萬年前的始熊貓。那個時候的始熊貓還是一種純正的食肉動物,而且體型遠不及現在熊貓的一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境的改變,大熊貓的祖先開始了演化,在演化的過程中,食性的改變成為了該物種的救命稻草。
  • 大熊貓為什麼被稱為「國寶」?它與其他珍稀動物的區別在哪?
    在世界上,幾乎每一個國家都有「國寶」級動物,比如澳大利亞的樹袋熊、美國的白頭海雕、日本的朱䴉(諷刺的是在日本已經滅絕)等等,而我國的「國寶」就是大熊貓了。那麼,各個國家都有種類眾多的動物,為什麼這些動物會成為「國寶」呢?下面我們就淺談一下大熊貓的「國寶」之路。
  • 熊類都要冬眠,所以大熊貓也要冬眠?
    真相解讀:  國寶大熊貓憨態可掬,受到很多人的喜愛,不管是在熊貓研究基地還是各地的動物園,只要有它們在的地方,都不缺粉絲朝拜圍觀。隨著天氣越來越冷,很多人發現了一個問題:都說大熊貓跟熊是親戚,人家熊到了冬天都去冬眠了,為啥我們大熊貓還在照舊吃吃玩玩負責可愛?
  • 大熊貓死後「屍體」是怎麼處理的?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大熊貓作為我國特有的國寶,受到了世界眾多人的喜愛。那麼當大熊貓死亡的時候,他的屍體是怎麼處理的呢?專家直言:方法有些殘忍。
  • 吃飯挑,找對象挑,挑來挑去的大熊貓,快把自己挑沒了
    食色,性也,是對大熊貓挑剔個性最好的詮釋。大熊貓是我國的國寶,外國人想看,只能通過花錢租借的辦法將熊貓租到國外去。貓科動物基本都能吃肉,很少有專吃植物的,而大熊貓卻是其中的特例。伊棋認為,吃和擇偶的挑剔與其數量稀少有著一定的聯繫。01 本是食肉的肚子,卻選擇了竹子大熊貓的腸道和食肉類貓科的腸道是相似的,但是,挑剔的大熊貓卻選擇以竹葉為主食,所以經常看到大熊貓在吃竹葉。竹葉大約佔到了其進食量的99%。那麼,大熊貓的腸道是不是為了適應消化竹子而進化了呢?
  • 疫情未阻礙竹子供應,旅德大熊貓一家四口狀態良好
    去年剛誕下雙胞胎的旅德大熊貓「夢夢」和「嬌慶」如今是否安好?德國柏林動物園發言人13日表示,柏林動物園在供應竹子方面不存在問題,目前旅德大熊貓一家四口健康狀況均十分良好。園方表示,除周末和節假日等入園遊客較多的時段外,人們已可在大熊貓館見到雙胞胎「夢想」「夢圓」的身影。這對雙胞胎的體重均已達到19公斤左右。中國四川大熊貓「夢夢」「嬌慶」於2017年6月抵達柏林。
  • 老虎和獅子真的不吃大熊貓嗎?為什麼?
    在自然界中,一種動物想吃另一種動物,必須具備以下幾個要素:第一,知道這種動物的存在;第二,實力允許;第三;分布重合;所以,獅子和老虎要吃大熊貓的話也必須要同時滿足以上三個要素才可以。那麼,獅虎和大熊貓之間具備這三個要素嗎?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有意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