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福娃誕生時,大眾很是高興,心想中國吉祥物終於起步了,可沒想到,它居然成了終點。
大名鼎鼎之福娃
12年後,2022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琮琮」、「蓮蓮」、「宸宸」閃亮登場。這仨傢伙一露面,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居然是:福娃們集體穿上了盔甲?再看,隱約有熊貓盼盼的DNA?瞄了眼名字,又是疊字!可好像沒記住…還有顏色,很接近小朋友的閃光牙膠音樂棒…
2022杭州亞運會吉祥物「琮琮」、「蓮蓮」、「宸宸」
為避免基於個人趣味的差異可能產生的誤解,多找了些案例比較。結果發現,近幾十年誕生於我國的諸多吉祥物基本都是:看不懂、難喜歡、長一樣、記不住。
江湖有江湖的規矩,吉祥物有吉祥物的桎梏。
疊名迷戀
不知為何,設計師們在吉祥物的命名上思路出奇的一致。曾有人做過統計,中國有93.7%的吉祥物名字是疊字:樂樂、貝貝、歡歡、青青、春春、健健、康康…殊途同歸之命名,讓人忍不住地唏噓。
傳統記憶裡,疊字常用於小名或暱稱,有可愛或萌萌噠之感。但吉祥物的屬性難道就僅限於此?不是應該有不同特點嗎?難道只有疊名,才能把形態各異性別不明的吉祥物們的年齡控制在6歲上下?可關鍵是,受眾不只有6歲孩子!
而且,這些疊名的誕生往往也過於直白。如第四十五屆世界體操錦標賽的吉祥物叫「南南、寧寧」,寓意主辦地「南寧」;第36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吉祥物叫「丹丹」,源自牡丹花。通俗易懂的訴求沒錯,但並不等同低齡化或幼稚處理。
第四十五屆世界體操錦標賽吉祥物「南南、寧寧」
第36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吉祥物「丹丹」
還有「名字不夠,寓意來湊」的,如首屆石家莊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吉祥物「遊遊」「真真」「定定」,合起來是「遊真定」,官方釋義是:「真真」和「定定」取自正定古城「真定」;「遊遊」一是寓意「旅遊和樂」,二是寓意「遊」字在石家莊歷史上的特殊性。「真真」和「定定」造型一古一今,寓意正定的古今神韻。
首屆石家莊旅遊產業發展大會吉祥物「遊遊」「真真」「定定」
傻傻分不清
幾乎沒啥辨識度的吉祥物們放在哪裡似乎都挺合適。
它們大多是頭身比1:2、擁有閃亮大眼睛、小嘴巴、圓坨坨的大頭娃娃,頭上布滿各種裝飾,咧開嘴笑哈哈。真奇怪,明明誕生於不同設計師之手,它們如何能徹底擺脫地域束縛與文化差異呈現類似的一種「面貌」?
無論原型多可愛,一旦成為吉祥物,它們就都化身為形象工程,一身正氣。而且,對吉祥物的選擇,全國的設計師們也有類似偏好,喜歡用熊貓、猴子等動物。如「亞洲運動會」「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運動會」「中國第9屆殘疾人運動會」「2019年成都世警會」「國際市民奧運會」等吉祥物都是熊貓,連福娃也是。至於「為什麼」,公眾較普遍的認識是:「因為這樣的設計最安全、最保險,無論是對設計師還是決策者來說。」
多多益善
中國吉祥物還有「貪大求多」的特色。
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是奧運史上吉祥物最多的一屆,福娃系列共五個: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名字組成了「北京歡迎你」的諧音;2010年廣州亞運會的吉祥物也是歷屆亞運會中數量最多的一屆:阿祥、阿和、阿如、阿意、樂羊羊組成了「祥和如意樂洋洋」的寓意;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四個吉祥物取自「秦嶺四寶」: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
第十四屆全國運動會的四個吉祥物:朱䴉、大熊貓、羚牛、金絲猴
2010年廣州亞運會吉祥物:阿祥、阿和、阿如、阿意、樂羊羊
國人多喜多子多孫、合家團圓、人多好辦事,強調集體感大於個人存在性,這些特點在吉祥物上體現倒也合情合理。只是從衍生品角度而言,一買就需全套,成本有些高。
不同「理解」
每次看到官方給出的解釋後,我都會覺得自己像傻子:原來它們都有如此深刻廣泛深奧與睿智的涵義啊!
冰墩墩
雪容融
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和帕運會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官方詮釋:「冰墩墩」象徵著冬奧會運動員強壯的身體、堅韌的意志和鼓舞人心的奧林匹克精神;「雪容融」則表達了世界文明交流互鑑、和諧發展的理念,體現了通過帕運運動創造一個更加包容的世界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
現實:矮墩墩、憨厚厚的熊貓是被凍住了邁不動腿嗎?
南京青奧會吉祥物「砳砳」
南京青奧會吉祥物「砳砳」(音:lèlè樂樂)的官方釋義:靈感來自南京有名的特產雨花石,名字中的「砳」指敲擊石頭髮出的聲音,象徵劈山開路。「砳砳」象徵著南京青奧會將在青年奧林匹克運動的探索中奮勇前行。
現實:有種莫名其妙的醜,還出現了各種綽號:二胡卵子、五彩腰子、變異豌豆襪子精、彩色膠囊……
第十三屆天津全運會吉祥物「津娃」
第十三屆天津全運會吉祥物「津娃」的官方釋義:津娃腳穿虎頭鞋,手持紅色綢帶,做出跳躍的動作,傳遞出運動的概念,同時寓意虎虎生威、紅紅火火,映襯出團結奮進、歡樂祥和的景象。
現實:雖有些土,圖還能接受,但用草做出的造型簡直慘不忍睹。
色與型之迷
吉祥物在配色方面令人驚嘆的統一標準同樣讓人迷惑。
大江南北的吉祥物都如它們的名字般,極好地展現了同宗同源的基因。每個吉祥物的配色都飽含了設計師在配色領域的深度歷練,蘊含了鮮為人知的大智慧。在莫名審美的指導下,吉祥物們在五彩斑斕中肆意徜徉。
此外,僅呆萌站立也已滿足不了現代人的審美,只有動感才符合當下生活的主基調。於是中國幾乎所有的吉祥物都不出意外地「跑」了起來。而且不管是什麼設計元素,是植物還是動物,火焰還是雲彩,吉祥物的造型約定俗成永遠都是張開雙臂在奔跑。
熱情雖然需要,但好像不是所有吉祥物都應該如此吧。
失控與反轉
本質而言,吉祥物不是一個簡單的「物」,它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其以IP為起點,產品、品牌、渠道、用戶等商業元素與IP連接形成場景化的解決方案,賦予商業化,同時IP價值不斷沉澱並形成新的商業反哺,閉合循環產業鏈運作。
目前,越來越多的吉祥物進入社會,卻常常出現「失控」狀況,公眾對吉祥物的「吐槽」相當多。對此,有人義正言辭地指出:有本事你去設計啊!不會設計就不要瞎BB。
這是一個比較要命的態度。
難道不會寫作就沒有資格評論一本書?不會做飯就不能評價一道菜?同道,如果大眾都沒有設計的能力,那除了設計師圈,就沒人可以評論一件作品嗎?
當然不是。評論之所以應該存在並值得提倡,就因為它提供的是開放的討論環境,在不涉及道德綁架、人身傷害、惡意攻擊等有目的性的操作外,正常表達自己的觀點沒有錯。審美也的確沒有統一標準,如我喜歡的說不定就是你討厭的,但其實也沒必要一定要誰接受誰,正常表達並給出理由,能接受,都開心,不能接受,也沒什麼。
2016年春節聯歡晚會吉祥物康康3D版
猶記2016年春節聯歡晚會吉祥物康康3D版公布時掀起的驚濤駭浪,大眾幾乎是一致驚呼:「醜哭了」「可能是我沒美感,理解不了人家中了毒的獼猴桃,成了精的紅綠燈」……其實「康康」最初的水墨版還挺可愛,可3D版處理過於低劣,更糟糕的是原作者韓美林表示從來沒有看過3D設計方案。
其實,能在公眾中產生發酵好過默默無聞,吐槽也是公眾參與的二次創作,表面有損吉祥物形象,實際卻為吉祥物在公眾中帶來更多生機。這方面的典型則是「砳砳」,一開始被質疑和嫌棄,後來卻產生反轉,其「蠢萌」外表和憨傻動作大受好評,可謂「醜得驚天動地,永遠活在表情包裡」。
本質而言,醜或美其實不是關鍵。這個年代,無趣才最可怕。
原文來源於藝術頭條APP,查看更多藝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