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是全人類的瑰寶。它承載著中華文明,代表著所有中國人的精神家園。可以很確切地說,如果沒有漢字和文言文,就沒有漢語的超方言特性和超語言特性,中國也早就分裂成幾十個小國了,中華文明也早就如其他古文明一樣湮滅了,可見漢字的價值,無論如何讚嘆都不為過的。
漢字具有集「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四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體現了漢族先民無與倫比的聰明智慧。漢字的造字法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在「認識」的角度上,它提供了一個對對象的「形象描述→形神兼顧→得意忘形→抽象概括」的系統認識方法的進化模式。
越原始的文字,其體現人文性也越基礎,對人的影響也就越深刻。漢字中所含有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讓我們窺見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頭,對今天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帶來有益的啟示。
新
字形演變:
本義溯源:
甲骨文「新」從木從辛從斤,是一個會意字。用斧子或鑿子砍斫或刻鑿樹木,可以見到木材露出白白的斷面,並有清新的木香。古人以此表示「新」的含義。徐灝段注箋:斫木見白新也。
金文承續了甲骨文,也是從木從辛從斤:
小篆將金文的左邊(木+辛)錯認為「親」,因而訛寫成:
之後的隸、草、楷、行皆承續了小篆的從親從斤字形:
衍生含義:
延伸了解:
熊彼特的「創新理論」
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在1912年提出了「創新理論」,其最大特色就是強調生產技術的革新和生產方法的變革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至高無上的作用。獨具特色的創新理論奠定了熊彼特在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領域的獨特地位,也成為他經濟思想發展史研究的主要成就。
熊彼特明確指出「創新」的五種情況:
(1)採用一種新的產品——也就是消費者還不熟悉的產品——或一種產品的一種新的特性。
(2)採用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也就是在有關的製造部門中尚未通過經驗檢定的方法,這種新的方法決不需要建立在科學上新的發現的基礎之上,並且,也可以存在於商業上處理一種產品的新的方式之中。
(3)開闢一個新的市場,也就是有關國家的某一製造部門以前不曾進入的市場,不管這個市場以前是否存在過。
(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製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也不問這種來源是已經存在的,還是第一次創造出來的。
(5)實現任何一種工業的新的組織,比如造成一種壟斷地位,或打破一種壟斷地位。
後來人們將他這一段話歸納為五個創新,依次對應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資源配置創新、組織創新,而這裡的「組織創新」也可以看成是部分的制度創新,當然僅僅是初期的狹義的制度創新。
其他漢字解釋: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藏「富」於民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積德「裕」後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秋收冬「藏」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儉」以養德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民以「食」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