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最初的文字都是象形文字,之後逐漸發展兩大類,一類叫拼音文字(英語、法語、德語、俄語等等),另一類叫非拼音文字(漢字和水書)。
拼音文字是線形的,給你一個字母,你看不出任何意義,只有當一串字母像一條線那樣組合起來,才產生意義。然而,作為方塊文字的漢字則不同,每個字都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信息量遠大於拼音文字。舉個例子,聯合國五種工作語言文字的信息熵的比較如下:法文3.98比特,西班牙文4.01比特,英文4.03比特,俄文4.35比特,中文9.65比特。由此可見,拼音文字的信息熵小,差別不大,而漢字的信息量最大。
漢字是唯一的從古人象形表意造字一路傳承下來,歷經幾千年從未中斷的文字。現存最早的漢字是約公元前1300年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標誌著那時已經出現成熟的漢字系統。稍後出現了金文,西周時演變成大篆,再到秦朝的小篆,秦末出現隸書,西漢出現草書,東漢出現楷書和行書。雖經橫平豎直的規範,卻總是一脈相承,從未間斷。
越原始的,其體現人文性也越基礎,對人的影響也就越深刻。因此,漢字中所含有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讓我們窺見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頭,對今天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帶來有益的啟示。
安
字形演變:
本義溯源:
甲骨文「安」由兩部分組成:
古時,興宅和娶親是男子的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嚴重影響其心理狀態,能順利興宅娶親,便意味著安居樂業;否則內心焦慮不已,不能安寧。甲骨文「安」顯示屋中有女子,表示男人建了房,娶了親,踏實過日子,心中安穩。
金文和和篆文都延續了甲骨文的架構和字根。
隸書「安」將表示屋子的字根隸化為「宀」字頭,將跽坐女字根隸化為「女」。
之後,草書、楷書和行書都延續了隸書的字形。
衍生含義:
今日啟示:
《大學》有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這是儒家經典《大學》開篇的一段話,指明了一個人成為君子應該遵循的三綱(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以及修煉自身的路徑:止-定-靜-安-慮-得。
止於至善之「止」的意思是:要達到至善的目標才可以停止追求。朱熹《大學章句》釋為:「止者,所當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
知道應達到的至善目標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心安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穫。
其他漢字解釋: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安「家」樂業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國」泰民安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民」為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