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一、出處:
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二、釋義:
「靜」是靜心鎮靜。「安」是所處而安。「慮」是思慮周祥。「得」是有所收穫。原文的意思,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所處;心安所處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三、賞析:
這句話,記錄了一個完整的思維運行過程:知—止—定—靜—安—慮—得。
四、勸誡:
「靜」的反面是焦慮,「安」的反面是躁動。古人常說「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人的浮躁,表面上看這是一種狀態,實際上是其為人做事的一種外在表現,如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所以,人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職業的道德,才能靜心思考,冷靜處世。五、個人理解:
這句話,同樣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能讓閒思雜念停下是「定」的狀態,但能夠繼續保持住,這才是「靜」的狀態。以「靜」的狀態去面對外界事物,才能做到「安」。真正能夠做到「安」的人,條件艱苦能夠自得其樂,環境優越也不沉迷享樂。心安則「慮」更是一種本能的思考,是思考思維方式的通透。「得」是整個修身修心的結果,只有前面的功夫到家,才能慮有所得。
【我是「餘家百態」,分享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經歷與感悟,所見所得、所思所想,與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