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第19篇>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2020-12-17 餘家百態

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一、出處:

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二、釋義:

「靜」是靜心鎮靜。「安」是所處而安。「慮」是思慮周祥。「得」是有所收穫。原文的意思,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所處;心安所處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有所收穫。三、賞析:

這句話,記錄了一個完整的思維運行過程:知—止—定—靜—安—慮—得。

四、勸誡:

「靜」的反面是焦慮,「安」的反面是躁動。古人常說「心浮則氣必躁,氣躁則神難凝」。人的浮躁,表面上看這是一種狀態,實際上是其為人做事的一種外在表現,如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患得患失。所以,人要堅守做人的操守和職業的道德,才能靜心思考,冷靜處世。五、個人理解:

這句話,同樣是一個修心的過程。能讓閒思雜念停下是「定」的狀態,但能夠繼續保持住,這才是「靜」的狀態。以「靜」的狀態去面對外界事物,才能做到「安」。真正能夠做到「安」的人,條件艱苦能夠自得其樂,環境優越也不沉迷享樂。心安則「慮」更是一種本能的思考,是思考思維方式的通透。「得」是整個修身修心的結果,只有前面的功夫到家,才能慮有所得。

【我是「餘家百態」,分享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的經歷與感悟,所見所得、所思所想,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國學經典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一、出處: 儒家經典著作之一《大學》,原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安」而後能慮
    因此,漢字中所含有豐富的人類文明的原始信息,可以讓我們窺見先民的精神和思想源頭,對今天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帶來有益的啟示。安字形演變:本義溯源:甲骨文「安」由兩部分組成:甲骨文「安」古時,興宅和娶親是男子的兩件大事。這兩件大事嚴重影響其心理狀態,能順利興宅娶親,便意味著安居樂業;否則內心焦慮不已,不能安寧。
  • 修心的功夫,在:知、止、定、靜、安、慮、得
    而當這些念頭止住了,也就是「定」的狀態了,這就是「知止而後能定」的意思。其實至此,功夫也僅僅開了個頭,之後還有「靜、安、慮、得」四步,即「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一次我們再來聊一聊後面的四句話。
  • 止、定、靜、安、慮、得——大人學問成就的階梯
    程顥在《識仁篇》中描述這個境界說,心存仁心的人與天地萬物是一體的。這個「一體」就是「一以貫之」的「一」。像陽明先生在悟道後就成了「大人」,成了「天人合一」。正如《大學》開篇所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國學學習心得(大學篇1)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句話出自《大學》,是孟子講的大學之道。「知止而後有定」即是說,能對自己的發展方向有明確的了解,然後方能堅守不移,去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所以人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能靜——動機純正,心不妄動,「靜」是靜心。常言道: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所以靜可身心皆怡,亦可為後動而蓄力。
  • 「定而能靜,靜而能安」:誰能把心靜下來,方能脫穎而出
    進入網際網路社會以後,我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每天都是被無數信息裹挾,自己的心也是,越來越難以靜下來。就拿我自己來說,阿文以前看書,可以連續三個小時左右,不分神。而且完全沉浸在裡面,讀完整本的《紅樓夢》,也只需要兩天的時間。
  • 定靜安慮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我覺得對這段話註解最好的就是蔣中正在《科學的學庸》裡說的:我們先能由格物致知的工失,求得真知灼見,把握住這一個獨一至善之理,確定中心的信仰,這就是「知其所止」,也就是「止於其所當止」,然後在事既有不易之理,在心自有不易之趨,這樣心才能定。這就是「知止而後有定」的意思。換言之,「知止」乃是求得真知,止於真知。如何可算為真知,就是知道真理。
  • 有見識的人不惶恐: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
    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嶽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 ——《文心雕龍·知音》(節選)南朝梁代的文學評論家劉勰撰寫的文學理論著作《文心雕龍》第四十八篇名為《知音》,該篇論述了如何進行文學鑑賞。
  • 傳統文化:靜,能生百慧,虛,能容萬物!
    《道德經》中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虛和靜是儒釋道的大智慧,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人生大智慧。一、靜能生百慧靜,這是中國古人推崇的大智慧。《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
  • 「以身入心,以心安身」之靜坐篇
    現代人要想讀懂古人修身經典的真實含義,就必須回到古聖先賢「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的修行途徑,通過身心鍛鍊獲得相同的體驗。儒崇內省、道崇內視、佛崇內觀,目的是了悟真相,開發智慧,而能夠達成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就是靜坐。
  • 國學取名:品讀古籍經典,賞析美妙佳名!這400個不可錯過!
    何為國學?國學便是中國古代自「西學東漸」以來,相對於「西學」而言泛指「中國傳統思想文化學術」。現如今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人們對國學的重視越發增強,達到中小學紛紛將國學納入主修課程的行列之內,小到家家戶戶在給自己的寶寶起名字的時候也會運用到很多國學知識。
  • 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妻賢夫禍少,子孝父心寬。」距今已有八九百年了,雖然,南宋是封建社會,卻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文化昌盛,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王朝。所以,出現像「名賢集」這樣的著作,也不足為怪。在「禮記的大學」篇: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 「靜能生定,定能生慧,慧能出奇。」保持冷靜,也是一種力量!
    而後我黨對「「冷」可降「熱」,「靜」能制「動」,一降一制,就猶如一張一弛,竟能引起事物在本質上發生變化。冷靜可於亂局誕生神來之筆在生活中,越能扛大責,擔大任,做大事的人,越能在危機四伏中,定得好,沉下來,穩得住。
  • 謀定而後動
    關鍵是謀定而後動,才不至於病急亂投醫。而可行,則是把風險降到最低,並不是萬事大吉。正所謂,「不謀一時,不足於謀一世。謀定而後動,知止而後得。」循序漸進好過孤注一擲。生活中有很多這樣例子,比如某個行業的初始階段,大多數情況下都是非常火爆,而且客源豐足,供不應求。
  • 儒家經典起名:精選200個辭約義豐、安然向暖的哲學女孩名
    儒家經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更是我國許多朝代的正統思想,在千年後的今天,依然對我們有著極為深刻的啟發,如果能夠將儒學的精粹融入到寶寶的名字中,不僅彰顯寶寶的文雅氣質,還能體現江南易林從儒家的四書五經等經典之中精選挑選了200個辭約義豐的女孩名字,個個富有哲理,希望寶寶能夠在哲學美名的薰陶下,安然向暖。
  • 風土識小|「安如磐石」
    風土識小|「安如磐石」仲富蘭 國風文化記憶「安如磐石」,是漢語的一句成語,意思是如同磐石一般安然不動,形容非常穩固,不可動搖,語出《荀子·富國》「國安於磐石」。「磐安」,也是浙江省金華市下轄磐安縣的縣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