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畫是隨意、自在、無拘無束的
他創作藝術的方式是全然自由的
他被公認為是美國現代繪畫擺脫歐洲標準
他就是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
▼
傑克遜·波洛克
傑克遜·波洛克
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美國畫家,抽象表現主義繪畫大師,也被公認為是美國現代繪畫擺脫歐洲標準,在國際藝壇建立領導地位的第一功臣。
1929年就學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師從本頓。1943年開始轉向抽象藝術。1947年開始使用「滴畫法」,把巨大的畫布平鋪於地面,用鑽有小孔的盒、棒或畫筆把顏料滴濺在畫布上。
其創作不作事先規劃,作畫沒有固定位置,喜歡在畫布四周隨意走動,以反覆的無意識的動作畫成複雜難辨、線條錯亂的網,人稱「行動繪畫」。此畫法構圖設計沒有中心,結構無法辨識,具有鮮明的抽象表現主義特徵。
主要作品有《秋韻:第30號》、《薰衣草之霧:第1號》、《大教堂》、《藍杆:第11號》等。
《1948年第5號》
2006年11月3日,拍賣會上,波洛克的《1948年第5號》,被墨西哥一位金融家,以1.4億美元(約合9億人民幣)拍到,這成為當時全球繪畫的最高價。一時間,各大藝術媒體紛紛報導,稱他是作品單位面積最貴的藝術家。
Lucifer,Jackson Pollock,1947
很多人好奇,抽象藝術家在創作時在想什麼?波洛克曾回答過這個問題:
「一旦我進入繪畫,我意識不到我在畫什麼。只有在完成以後,我才明白我做了什麼。我不擔心產生變化、毀壞形象等等。因為繪畫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試圖讓它自然呈現。只有當我和繪畫分離時,結果才會很混亂。相反,一切都會變得很協調,輕鬆地塗抹、刮掉,繪畫就這樣自然地誕生了。」
Going West,Jackson Pollock,1935
Landscape with Steer,1936
波洛克的創作過程與眾不同,他先把畫布釘在地板上或牆上,然後隨意在畫布上潑灑顏料,任其在畫布上滴流,創造出縱橫交錯的抽象線條效果。波洛克有時還用石塊、沙子、鐵釘和碎玻璃摻和顏料在畫布上摩擦。他摒棄了畫家常用的繪畫工具,繪畫時完全擺脫受制於手腕、肘和肩的傳統模式,行動即興、隨意,這種方法被稱為行動繪畫或抽象表現主義。
The Flame,Jackson Pollock, 1938
Bald Woman With Skeleton,1938
Mask & Head, 1938-1941
VMFA Number 15, Jackson Pollock,1948
波洛克身上有一種真情實意
波洛克是一個鄉下人,他的大哥很愛畫畫,因此影響了自己的弟弟,波洛克是這樣的一個契機下面拿起畫筆的。於是他高中畢業之後就到紐約去學藝術,可是在那樣的藝術學校中,他顯然不是一個好學生,他甚至比身邊的任何同學的水平都差。他完全不能像別的學生那樣能夠很流暢地畫好一個模特,別人看他的手指頭又粗又大,他們都覺得他捏的那個炭筆是不是都快捏不住了。
因為他笨,因為他畫出來的形象也笨、也拙,身邊那些人都看得出來他是一個掌握不了繪畫技術的人。不過他有一個老師倒是欣賞他,儘管這個老師教的是寫實繪畫,但是他多少能看得出來,覺得這個好像看著很粗野的鄉村青年,他有一種真情實意,他不裝、他不修飾,也教不會他。他就是那樣本色,那種本色是帶點攻擊性的,不那麼討人喜歡,不圓潤,因為你一圓潤就打磨、修飾,本色就磨滅了。
Autumn Rhythm, 秋天韻律,1950
Number 1,Jackson Pollock,1950
Lavender Mist No.1, 1950
1947-1951期間是波洛克的創作巔峰,他摒棄藝術家常用的工具,用砂石和碎玻璃摻合顏料在畫布上磨擦,任其流淌成為稠厚的流體,同時擺脫手腕、肘和肩的限制,而以隨意的肢體行動作畫,將「滴畫」drip painting魅力發揮極致。
Out of the Web, 1949
「藝術家應該把內心的東西畫出來」波洛克重直覺、輕理性,倚重自己內在的體驗,而漠視外界的規定和概念,只遵從自己這個「自然的內心」
Number 28, 1950
1947年波洛克成名作《整整五尋》,題目除意指海水深度,還意味著滴色的層次,語意雙關,全畫先以大面積滴注再按各區域加灑,最後是夾雜「添加物」的黑油漆和鋁漆,波洛克讓自身運動與滴色效果協調配合,色線綿密如蛛網般彼此糾纏。
Full Fathom Five, 1947
色彩在畫布上不同質的流動與趨勢,寓有獨特個性支配的合奏力,持續變動的色澤堆砌出豐富多變的組合,如同古畫中的「潑墨」,沉澱著揮灑顏料時思考的深度和層次,也具有內在而含蓄的表現韻味。
Number 6, 1948, $1,980,000
(1992/11/18, Christie's New York, Lot 13)
瘋狂的畫面,來自紛亂的心靈,狂躁的外表,隱藏著細膩的詩意,「我毫不恐懼地改變、破壞影像,因為繪畫有他自己的生命」。
Number 8, 1949
凝視畫面良久,瘋狂表象下精密森嚴的秩序感油然而生,狂風暴雨般的筆勢如同宇宙的黑洞,又如同莊嚴大自然的擷取,豐沛的能量仿佛能吸納人間的一切。
Number 20, 1948, $2,422,500
(1993/05/04, Christie's NY7664, Lot 10)
波洛克作品所具有的特殊吸引力與他對藝術創作的理解密不可分,「現代藝術的著眼點是時間和空間,藝術是表現內在世界——活力、運動、情感及內在力量,而非圖解社會。」
Number 34', 1949
正是基於追求情感表現的執著和堅持,才使波洛克有如此大的勇氣,超越那個被古典和傳統緊緊束縛的時代,形成自身的獨特風格。
Number 12, 1949, $11,655,500
(2004/05/11, Christie's NY1373, Lot 17)
「一旦我進入繪畫,我意識不到我在畫什麼。只有在完成以後才明白。我不擔心產生變化、毀壞形象。因為繪畫有其自身的生命。我試圖讓它自然呈現。」
Autumn Rhythm 1950
在波洛克的代表作《薰衣草之霧》中,如麻的線條互相交織著撲面而來,畫面沒有任何可辨識的形象,卻充溢著奔放自由的激情,曖昧的空間,懸浮的筆觸,在剝奪了透視關係的空間中彼此追逐。
Lavender Mist No.1, 1950
波洛克具有無人能及的心理能量,那種不管不顧的自發和野性噴薄而出,對藝術的法度規矩具有十足的毀滅性,而當這股力量無法宣洩而出時,便摧毀了自己。
Autumn Rhythm (Number 30), 1950
1950年初冬,波洛克已經畫了上百幅「滴畫」,動用了任何可以想到的手段,某個時刻,他突然意識到,被靈感榨乾了的自己,除了重複,已經走投無路了。
Number 28, 1951,$23,042,500
(2012/05/08, NY2557, Lot 22)
也許對許多藝術家而言,重複不是問題,羅斯科把矩形方塊畫畫了20多年,紐曼把他的「拉鏈」條子畫了30多年。
但對波洛克而言,這樣畫了4年已經讓他不堪忍受了。
Number 4,1951, $40,402,500
(2012/11/13, Sotheby's N08900, Lot 10)
波洛克始終是遵從自己內心的人,任何對內在形成壓迫的東西,他都要作劇烈地掙扎和反抗,1938年他反掉本頓寫實風格的壓迫,1944年他反掉畢卡索變形風格的壓迫,到1950年則試圖反抗自己風格的壓迫。
'Number 14' 1951
內在的枯竭和外界的壓力,沒未被理解的內心感受和價值歸屬,波洛克愈發孤獨而無力,他對於「滴畫」的靈感已經耗盡了。
Blue Poles, 1952
生命的最後幾年,波洛克完全是在酗酒和憂鬱中度過,他掙扎在嚴重的自我懷疑之中,越畫越少,最後幾乎完全不畫了。
然而可悲的是,他依然每天都去畫室,卻再也畫不出任何東西。酗酒、憂鬱和懷疑終於摧毀了波洛克盡其一生,幸福對他而言都是如此難得。
藝術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軌跡和邏輯,如同盛行的風格有其社會的承載,波洛克自由奔放、無拘無束的風格,是崇尚自由的美國精神的生動體現。
The Deep,1953
每幅看似信筆塗鴉的作品背後,都凝聚著無數的心血和生命的激情,也許這才是藝術,最深沉也是最令人動容的意義。
Stenographic Figure, 1942
Circumcision. January ,1946
(內容素材來源於網絡,侵刪)
下一期你想看哪位大師的人生探索?
歡迎在文章底部留言評論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