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出自劉禹錫的《竹枝詞·其七》。原詩用來描寫瞿塘峽因為山勢險要而水流湍急,並以此來諷刺世態人情不如水,總是無端端生起波瀾,令人防不勝防。原詩如下: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
據史料記載,劉禹錫在參加永貞改革失敗之後,屢受小人誣陷和權貴排擠,兩次被放逐,長達23年。因而他在描寫瞿塘峽之時,引出對人情世態的憤慨。瞿塘峽的險是因為道道險灘,其險有章可循,但是人心之險卻無端可循,常常靜悄悄、冷冰冰地放出一枚冷箭,令人防不勝防。
人情反覆,世路崎嶇。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閒平地起波瀾。拋開劉禹錫此詩的寫作背景,人心不如水,也確真讓人懊惱。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心如止水,是許多人對自己的修養追求。但是人生在世,昨日之日不可留,今日之事多煩憂。我們所經歷的種種都留存在我們心中,鐫刻在我們記憶中。在一些觸景生情的場合,在一些夜深人靜的時刻,勾起的往事歷歷,足以令我們內心翻江倒海。
如何能夠做到心如止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如何能夠讓一顆心不再平端端的波瀾乍起?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想必只有在行至暮年,擁有了一雙看慣了世事變幻的眼,一顆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心,才能見世事變幻如雲,也再不為所動。
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所有人都不願意外,都希望日子如水般地平靜流淌。因為變意味著未知,意味著不可測,多數意味著風險,甚至導致痛苦與磨難。在歷經意外時心潮澎湃,在日後突然的某一天,心地平端起波瀾。
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修心養性吧,每一位少年,願心,平靜如水;願人,靜水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