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震驚!這個國家居然這樣過春節……》的推送中,我們為大家介紹了日本新年中仍保留著中國特色的幾大習俗,今天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日本新年還有哪些具有他們自己特色的習俗吧!
日語中,公曆1月1日至1月3日稱為「三が日(さんがにち)」。初詣即新年第一次去神社拜詣祈福,祈求平安,是日本人重要的過年習俗。因為日本的新年是陽曆的1月1日,所以初詣通常在12月31日(大晦日)晚上或1月1日早上。
日本的電車在12月31日晚上會徹夜運行,方便人們去寺廟參拜。一些人氣比較高的神社從12月31日晚上就人山人海,甚至需要警察來維持秩序。
為了將「年神」迎進家門而不至於「迷路」,人們通常會在家門口擺放、懸掛各種飾物作為標識,門松便是主要標識之一。
松樹在日本被視為吉祥的樹,傳說松樹是神靈寄宿的樹,因此日本人喜歡在院子裡種植松樹,也通常將松樹作為新年飾物擺放在家門口。松樹通常分「雄松」和「雌松」,門口各擺放一顆。現在,人們為了好看也會在松樹邊上加上竹子或者梅花等。
注連繩是一種用於祭祀的草繩,是迎接「年神」的另一種標識,通常和注連飾一起懸掛在門上,兩者均是為了標明此處是迎接神靈的神聖場所。
注連繩被當作連接神界和人間的「結界」,可以防止「不淨」的東西進入。注連飾有很多種形式,往往被做成好看的花飾。正月結束後,人們會把注連繩、注連飾以及門松等新年飾物燒掉。
年糕是日本人家家戶戶都要準備的過年食品,從12月25日到30日,大家會使用木槌,在石杵中將糯米飯錘成年糕。
做好的年糕,一部分作為供奉給年神的供品,供奉的時候,要將兩個圓形、大小不一的年糕疊起來,放個橘子象徵吉利,這叫做鏡餅。到正月十一,要將鏡餅從供桌上拿下來,再用槌子敲開用來煮湯。鏡餅是吉祥物,所以不可拿銳器切開。還有一部分年糕,在元旦那天被做成一種叫雜煮的年糕湯。雜煮在關東是用雞清湯煮的,而在關西是用白味噌煮的,配料與素菜、蘿蔔、雞肉和海鮮。
喝屠蘇酒的風俗源於中國,在奈良時代傳入日本,江戶時代在武士中流傳開。據說在新年的早上喝屠蘇酒能驅除邪氣、延年益壽,古時稱之「一人喝則一家無病,一家喝則一裡無病」。新年喝屠蘇酒的順序是,按年輕人到長者的順序依次喝,年長者勸杯成為規矩。如果有厄運年齡的人在,厄運年齡的人則要最後一個喝。喝屠蘇酒時,主客從上至下拿出小盤,主人便在盤上點一些屠蘇酒,客人喝下後再點一次,一個盤子飲用三次,最後完成「三三九盞」的儀式。
註:日本男性的厄運年齡為25,42和61虛歲,女性則為19,33和37虛歲。其中,42虛歲的男性和33虛歲的女性將會有非常不好的事情發生,要去神社做法式。是一種迷信說法。
從除夕夜到大年初三,日本家庭都很少開火,這幾天都吃一種叫御節料理的食物。御節料理都是年前事先準備好的冷盤,新年的時候再拿出來,供一家人享用。「御節料理」一說來源於皇宮中叫作「御節供」的儀式,一說來源於當新年的神靈在的時候忌生火做飯說法。日本人在年初一吃御節料理的習俗已經有200多年的歷史。
傳統的御節料理是以「重箱」分成四層,表示春夏秋冬四季。最早的御節料理是五層,第五層不放食物以示現在不是最高狀態,將來必能步步高升,繁榮富裕更勝從前。一般都是從上往下開始食用,第一層叫做「一之重」,是祝餚,即甜味前菜,以醬油和糖水熬煮而成,黑豆表示健康、喜悅,昆布表示意義,慄金團代表聚財。第二層叫做「二之重」,是以醬油、醋醃製的炸魚、醋魚片,以醋醃漬的紅白蘿蔔,紅和白象徵喜氣和平和。第三層叫做「三之重」,集合了許多日本的重點食材,有龍蝦、魚子、帶子、海鮮一類較為貴重的食材。第四層即「四之重」,因日本人對四字有忌諱,所以改稱為「與之重」,多以紅蘿蔔、蓮藕、芋頭、鮮菇等材料放入鍋中與肉一起熬煮。蓮藕暗喻前途一片光明,芋頭代表長命百歲。
日本新年時有一些傳統的民間遊戲,可供一家老小歡愉,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新年時,日本婦女兒童喜歡玩一種用羽毛板向上擊打羽毛毽子的遊戲,分單人擊拍和兩組對拍兩種形式。
羽毛毽子是用無患子的果實和鳥的羽毛做成,寓意孩子們新的一年無病無災。如果羽毛毽子掉了,就要在臉上塗上墨汁(畫圈或叉),日本人認為這樣可以避邪。
這個遊戲很像我們的「小丑貼鼻子」。參加者用手巾蒙住眼睛,在畫著醜女或不倒翁輪廓的紙上將眉毛、鼻子、嘴巴、眼睛等五官形狀的紙片貼上去。
由於參加者被蒙著眼睛,所以會把五官貼得亂七八糟,完成的拼圖讓大家覺得荒謬搞笑,非常有趣。新年伊始就充滿歡笑是件很喜慶的事,因此這個遊戲特別受小朋友歡迎。
一節一節摞上去的薄圓柱的最上面,放著一個不倒翁。玩的時候,必須橫著打擊下面的圓柱,並且不能把上面的不倒翁打下來。關鍵是要掌握好敲打圓柱的力度和方向。這個遊戲的成敗往往在一瞬間,所以緊張刺激、扣人心弦。
好了,關於日本新年的介紹就到此為止了,通過三期的推送,大家是不是對日本新年有了大概的了解呢?那麼,之後我們還會帶領大家繼續走進日本的其他節日,敬請期待吧!
微信號|whrmnxse123
編輯|王莎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