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輝
通訊員 遊華玲
【案例1】百歲老人摔跤後骨折入院
天河區的百歲老人潘婆婆不小心摔了一跤,左髖部、臀部著地,傷後不能站立、行走,左側髖部活動受限,在當地社區醫院拍了片子,發現左側股骨頸骨折,被送往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簡稱南醫三院)。
關節外科收治了潘婆婆,跟很多老年患者一樣,婆婆感覺自己年紀大了,擔心手術風險大,剛開始聽說要手術治療是不大情願的。婆婆的女兒李阿姨深知臥床會給老人帶來更大的風險,在醫生評估後說服了潘婆婆手術治療。
關節外科副主任醫師趙暢為婆婆做了左側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兩天,潘婆婆就開始下地練習走路了,避免了長期臥床帶來的巨大風險,很快就恢復了受傷前的生活質量。
【案例2】83歲女兒也因骨折入院
潘婆婆剛出院沒幾天,她的女兒李阿姨因為腰椎骨折也住進了南醫三院脊柱外科。
李阿姨83歲,有比較嚴重的骨質疏鬆,之前因為其他部位的骨折,住院治療過。這次李阿姨入院,說胸、腰、背部劇烈疼痛,不能站立行走,只能臥床。
醫生檢查後發現其T12、L3椎體壓縮性骨折,脊柱外科主任醫師吳毅為李阿姨行經皮椎體成形術,這是微創手術,術中出血僅5ml,5月28日入院,6月1日就出院了。
出院後,醫生叮囑李阿姨一定要長期進行康骨質疏鬆治療,遵醫囑按時服藥,定期複查,不然還有發生骨折的可能。
圖/視覺中國
這是兩個老年患者骨折手術的案例,那麼很多人都會關心:老年人骨折,選擇保守治療還是手術治療?我們聽一下醫生的建議。
吳毅介紹,臨床中有不少老年人骨折後,由於擔心年齡大下不來手術臺而對手術避之不及,老人們希望保守治療能讓骨折處痊癒。其實,老年人骨折哪些可以保守治療,哪些需要儘快手術治療,跟骨折的損傷程度和具體部位相關,不能一味追求保守,什麼情況保守治療,什麼情況一定要手術,需要聽取醫生的建議。
老年人骨折後,保守治療的前提是骨折部位移位不明顯,沒有累及關節面或引起關節脫位,這是保守治療的基礎。除了這個因素,骨折的部位也是決定能否保守治療的關鍵因素。
骨折部位不同,治療方案也有不同
脊柱和髖部骨折,建議儘快手術。
像李阿姨,若不手術,可能會有幾個後果:第一是骨折不癒合,形成一個假關節,造成長期的慢性疼痛;第二種可能是骨折處會不斷地壓縮變形,形成一個局部的後凸畸形,影響生活質量,也會有慢性的腰背部疼痛。
脊柱和髖部骨折保守治療需要長期臥床制動,對於老年人而言,這會引發其他併發症,比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壓瘡、血栓等,這些併發症發生率很高。
另外,長期臥床導致大幅度減少戶外活動、曬太陽的時間,骨量流失愈發嚴重,對病情減緩毫無好處。就算幸運沒有發生這些併發症,這兩個部位的保守治療也並不一定能讓骨折處癒合。還會出現保守治療一段時間後,複查發現股骨頭壞死、骨折處畸形癒合甚至不癒合,因此,看上去風險小的保守治療,其實危機四伏。
對於這兩個部位的骨折,若老年人身體沒有明顯手術禁忌,建議儘快手術。現在手術技術成熟,一般的骨折1小時內就能做好,只要手術得當,術後積極下地復健,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將比保守治療大有改善。
足踝部的骨折可視情況選擇保守或手術,若能杵拐杖行走,可以考慮打石膏固定,只是癒合的時間比較長,對於一些身體狀況比較差的患者,杵拐杖行走有困難,長時間臥床可能誘發其他併發症,那可以考慮手術治療,縮短臥床時間,減少併發症的發生。
手腕、手臂類骨折如果移位不明顯,保守治療並不影響行走,可以嘗試保守治療。不過對於固定的石膏護理要求較高,如夏天天氣炎熱,流汗容易產生異味,由於固定的時間較長,有可能會造成肌肉的萎縮。手術治療能夠縮短恢復時間,使患者更早地恢復正常生活。
老年人骨折是否採取保守治療,在骨折處沒有明顯的移位、脫位的前提下,醫生大多考慮骨折部位是否影響關節功能,還有患者是否適合臥床,比如一些明顯肥胖或者本身就有血栓的患者,是肯定不能長期臥床的。
縮短臥床時間、早下地活動、儘快進行功能康復是手術治療的目的,隨著各項技術的進步,老年人骨折的手術治療已經非常成熟,不用過於擔憂。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王敏
審籤 | 張德鋼
實習生 | 黎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