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月子的那一天,我突然感覺到顧佳已經死了,活下來的是許子言的媽媽。」
這是熱播劇《三十而已》中顧佳的臺詞。很多女人,在成為母親後,就失去了自己的姓名,變成了XX媽媽。
年齡帶來的焦慮無可躲藏,育兒帶來的焦慮也無處不在。
為了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多少父母深夜在幼兒園門前排隊,只為獲得一個學位。又有多少媽媽奔走在輔導班和工作崗位之間,毫無自己的私人時間。
我想起蔣方舟在《30歲才明白的事》中這樣寫道——
30歲,是個很尷尬的年紀,老得不再能混跡於年輕人的隊伍,卻又還沒有老到可以對年輕人說三道四;已經不再輕信新的東西,卻也沒有老到要為舊朽之物辯護。
大概在兩三年前,我就頻繁地被問到——「作為一個快30歲的女人,你怎麼看待自己?」
30歲到底怎麼了?
那些天才少年作家——郭敬明、韓寒、蔣方舟,在「育兒焦慮」中走上神壇,又迎來他們的30歲。
想和你聊聊天才作家們如今的面目,然後一起談談我們的《三十而已》。
歡迎去芒果動聽訂閱我的播客「稍後閱讀」
主播 | 凌霄(微博@凌霄的心事)
嘉賓 | 阿呆(微博@樹莓阿呆)
如果你想直接聽到《三十而已》,請跳到24\\\'
你將聽到 :
1. 談郭敬明:傷痛文學、小鎮青年、最世文化
郭敬明的傷痛文學是一種刻意或者蓄意營造出來的氛圍,典型作品是《悲傷逆流成河》;而他的影視作品則如同一部部風景片,無法真正共情,他是如何成為一名商人,又是怎樣去迎合「非主流」文化的?
2. 談韓寒:商業片導演的功力與潛力
韓寒作品中一以貫之的朦朧氣質,散漫而有節奏的敘事,小鎮青年鏡頭下的畫面,怎麼就那麼吸引人?他真的已經向市場屈服了嗎?
3. 談蔣方舟:親近感、飽受爭議、她的三十歲
曾經的天才少女蔣方舟如今到了三十歲,作為伴隨時代成長的公眾人物,她說的話,她筆下的字依舊讓人感同身受,自曝「討好型人格」的蔣方舟在我看來十分誠懇,有種近乎天然的親近感,而在阿呆看來她身上的爭議遠大於她的親和力。
4.談《三十而已》:虛構與現實、女性生存環境、男女家庭角色、合租式婚姻、失去姓名的母親
-《三十而已》為什麼說這部劇帶有個人想像成分?生活不易,愛而不得才是人生常態。
- 事業家庭達到完美平衡,這種理想狀態真的存在嗎?完美人妻顧佳的背後,承擔了怎樣的壓力?
- 鍾曉芹與陳嶼的「合租式」婚姻,成立新的家庭只為擺脫舊有家庭關係。你能接受另一半無法滿足你的全部需求嗎?
- 當了媽之後,女人都不配擁有姓名了嗎?社會對於男女期望值的差異導致家庭角色分配不均,但重要的事兒,你爸都在場。
在評論區留下你近期感興趣的話題,也許可以在播客裡用聲音會面。
稍後閱讀是一檔泛文化類播客,每期邀請不同嘉賓跟我聊天,主題不定,更新日期不定,如果你想在播客裡發聲,請關注微博@凌霄的心事,私信我,與我在空中見面。如果我們的播客內容有觸動到你,歡迎在文末給我們留言讚賞,感謝你對內容創作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