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看到了《東宮》的片段,覺得還不錯,就一直在等開播。結果開播三天之後才看到視頻網站有這部劇。說實話,這部劇的宣傳並沒有太高調,主演也不是當紅流量,所以這部劇基本是靠導演組製作精良和演員演技撐起來的。我個人是先看了劇,給我的感覺還不錯,因果交代很清楚。後來更新看完了等不及就去看小說,一口氣把正文和番外看完了,感觸頗多。
先說文,作者文筆什麼的肯定是不用多說的了,她的文筆能為人勾勒出一幅實景出來。因為敘述是女主第一人稱,意識流也能拉近讀者和小說的距離。在這部小說中,女主是個承載了悲情的角色,本來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卻被來到西涼的李承鄞打破了。大概是因為插敘的手法,所以小說正文中二人西涼感情進展的部分並沒有太多筆墨,更多凸顯的是李承鄞利用小楓滅了西州的事。而回到東宮,小楓和李承鄞失憶之後,直接描寫的也是李承鄞如何對小楓的冷漠無情。儘管這中間他們有太多說不清道不明的愛,但對於讀者來說,給他們留下更多深刻印象的就是李承鄞先利用小楓,後又冷漠對待小楓。所以很多書迷說男主是渣男大豬蹄子也是難免的。
因為是先看的劇,所以之後看小說就發現二者有很多出入,但是更給我一種豐富了故事的感覺。劇中增加了男女主在西涼相處的故事,比原文要多出來很多。也增加了男主滅西州的一些原因。同時也深刻刻畫了二人之間的情意。單看劇的話,觀眾真的能感受到顧小五對小楓的深愛,對滅了西州的決絕、無奈和悲愴。這不是對男主的洗白,而是對角色感情的賦予,這一點劇做的很好。男主不再是一個啞巴吃黃連的人物,而是能讓人真正讀得出他的用情至深。即使是後來失憶,他依舊是皇子李承鄞,他不記得他愛的人,不記得她的模樣,但他永遠記得他愛她的方式。愛是一種本能。在東宮的劇情中,他們也比原小說正文多了很多故事和相處時間,還有重新產生情愫的過程。愛是永恆的主題,所以就算劇的結局也是BE,這些故事也真真正正印刻了李承鄞的愛,同時也深化了悲劇愛的主題,使劇情更加打動人心,引人入戲。
冒著被認為李承鄞是大渣男的書迷們打的風險,還是想說一句,李承鄞很愛小楓,很愛很愛。原文是以女主第一人稱來敘述的,而在番外中,作者用了另外幾個角色的角度來寫,比如後來的太子妃,還有趙瑟瑟、裴照等。每個人的眼中看到的都有不一樣的故事。像後來在東宮,人們都以為李承鄞並不喜歡這個太子妃小楓,而是寵愛趙瑟瑟。但其實,他確實是個感情騙子。在趙瑟瑟番外中,她的眼裡有不一樣的李承鄞,她看過李承鄞對小楓的欲說還休,看過李承鄞克制住的感情。她知道他深愛著小楓,可是這些故事,卻再也沒有說給小楓聽。
在後來的太子妃,也就是李承鄞的兒媳眼中,李承鄞成了一個好君王,他坐擁萬頃江山,明理國事,百姓安居樂業。可他卻也成了個嚴肅的、不苟言笑的人。儘管李承鄞當初追求的是江山,為了這江山,他利用他最愛的女人,步步為營,成功坐上了皇位。可後來,李承鄞得了天下,失了小楓。擁有了他想得到的一切,卻再也沒有快樂過。我不知道這樣的結果是不是李承鄞所要的,可最後他還是坐擁著他的江山,享了他的無邊孤寂。
而他的兒子,阿穆和太子妃的故事,後來也有了個圓滿的結局,或許這也算對原文,對李承鄞最高悲劇的渺小的彌補吧。
看番外的時候懂了很多人視角裡的故事,也終於懂了「渣男」李承鄞的深情。
我原以為,作者會寫李承鄞的視角番外,可是並沒有。我以為那裡面會描寫他曾經如何默默深愛著小楓,小楓死後他如何地難過,後來又如何孤獨。可是並沒有。沒有李承鄞視角的番外描寫。用作者的話就是:「不忍心再寫李承鄞,於是停在了這裡。」可是我突然就明白了。李承鄞的悲傷,是不能用文字表達的。他那種絕望中幾近瘋癲的情緒和心如死灰獨享孤獨的感覺,是任多精膩的語句都不可能寫的出的。就像作者在後記中寫道:「每個人心底,大約都有個執著的少年,帶著一腔真摯的無畏,愛一個人,做許多許多事,奮不顧身,等到心傷透了,淡淡地厭倦一切,藏好所有的傷,若無其事,活在這紅塵。」確實,這一生,我們也曾遇見過很多人。但總有一個人是你的軟肋,是你原則的本身,是抓不住的流螢,是你無法廝守的摯愛。是你回首時,如舊的白月光。其實有些人,很早就死了,卻很久很久後才埋進土裡。
顧小五早就死了,死在西州和中原決鬥的那個晚上。
後來李承鄞也死了,死在小楓掉下城樓的那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