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太原 | 老街舊話之一:督軍街、小濮府與柳巷

2021-02-14 太原道

那年春天,我從雪梨回到了太原。

幾年了,我一直在海外漂泊,輾轉於兒女們學習、居住的美國和澳大利亞,即便回國,也僅僅是個匆匆忙忙的中轉,來不及在這個生我養我的城市的懷抱中從容、自在地過上一段日子,只能把對它的思念帶到太平洋的彼岸。走得愈遠,思念愈甚!這次回來,我終於能夠信步街頭,好好體味在「自己家裡」的那種內心的溫馨與幸福了。

我走到柳巷,這一帶留有我太多的童年記憶。卻陡然發現街道的東側已經面目全非。出現了一個名之為「銅鑼灣」的商業中心——這個建設項目幾年前我就聽說過了,由於工作和生活的地區與此地尚有一定的距離,更因為當時尚沒有離鄉背井之後才能體會得到的那種對故土的眷戀,竟沒有來這裡看看。原以為是在路邊建一些商業大廈,沒想到竟然從柳巷一直拆到五一路,從橋頭街拆到南肖牆!小海子沒了,大濮府也沒了,小濮府、寧化府、西夾巷這些老街通通都消失掉了!我努力地搜尋著往日的痕跡,眼望著這些嶄新大廈,腦子裡浮現的卻是當年的那街、那樹、那四合院落以及兒時的夥伴……

今後,還有人知道太原過去的樣子嗎?

 

1、火神宮   

 

我出生在一條叫做火神宮的街道。

火神宮在省政府附近。因為辛亥革命以後閻錫山官銜曾經是山西的「督軍」,當年老百姓便把省政府稱之為「督軍府」,督軍府對著的這條街就叫做「督軍街」了。與督軍街平行的、省政府東院大門所對的街叫北司街,大概省府東院曾經是某個名之為「司」的官府所在,老百姓當年把北司街叫做「司門前」,這種街道的叫法在老太原還有幾處,比如按司街、察院後、縣前街等等。在督軍街與北司街中段,有一條連接兩街的胡同,叫萬字巷。萬字巷不直,由東向西快到督軍街的時候突然向南轉了個彎,再向西行。這個彎很小,仿佛一條雙向對開的隧道因為測量不準而對接上出現的偏差。小彎處坐東朝西是座小廟,有門無窗,黑洞洞地閃著幽幽的香燭火光,火神宮是小廟的名稱,轉彎以後的這段胡同也就便叫做火神宮了。這個街名大約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已消失,統一到萬字巷裡去了。其位置在如今省政府門前街心花園的東南角。

督軍街不寬,也不繁華,我印象街道兩側的店鋪沒有太大的,都是一到兩層的木構青磚中式建築,但房基比路面高,一般要上兩三個臺階。督軍街也不長,南端是鼓樓,鼓樓下面有單孔的門洞,可容一輛卡車通過,是督軍街的南出口。門洞上面是重簷歇山頂的閣樓,與周圍建築相比,顯得很高大。以至於解放戰爭中許多炮彈落到了鼓樓上。鼓樓毀於戰火,鼓樓下面的門洞也在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拆除了。

█ 清末鼓樓舊照

█ 民國鼓樓舊貌

 

█ 毀於戰火的鼓樓 

 

此時,卻發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社會上流傳:傅山先生當年離去時,有人問先生何時歸來?先生答:要等「汾河穿城過,鼓樓掛淤柴」。人們以為先生預言太原城將毀於水患,其時,精於醫道的大儒傅山將再次出現,拯救百姓於水火之中。這本來是個荒誕不經的流言,但有人對此進行了穿鑿附會的解說:(五十年代)太原的城牆已不復存在,市區擴大到汾河兩岸,印驗了讖語的第一條。現在,鼓樓又已拆除,原址上落個淤柴也不是什麼難事,應驗了讖語的第二條。於是,死去二百多年的傅山先生該回來了!人們開始到傅山的老家,太原北郊的西村「求藥」——找一棵大樹,頂禮膜拜,焚香後的餘燼便是包醫百病的靈丹。一時間沸沸揚揚,求藥的人越來越多,搞得人心惶惶。後來還是政府發了個嚴禁封建迷信反革命行活動的文告才得以制止。

鼓樓的原址在省政府往南第一個十字路口的北側。路口的東邊是鼓樓街,西邊是估衣街;往南就是帽兒巷了。把帽子叫「帽兒」,是老太原的方言。鼓樓街往東的街道叫「樓兒底」,一樣的道理。帽兒巷應是以市得名的街道,這樣的情況在老太原很多,比如它南面的柴市巷、羊市街,出了柴市巷的東米市、西米市,和與帽兒巷平行的蔴市街、活牛市(如今解放路的一段)等等。不過,到我記事的時候除西米市仍有許多糧店外,其餘已經大都名不副實了。帽兒巷不賣帽子,以金店居多。此外還有中藥房、木器行等。帽兒巷比督軍街熱鬧,特別是大中市的西出口,有家畫像館,每次路過我都要駐足良久。直到建國以後的五十年代,活牛市還有一些舊時的痕跡:這裡依然有許多商店專賣鞍轡、繩索、鞭皮之類的車馬用具。臨街的櫃檯是磚砌的,相當於半截外牆,但要寬厚得多,用黑色或墨綠色的油漆塗過。外牆的上半截是大大的木窗,軸在上方,開啟時用木棍支起,然後再把小件貨物擺在臺子上;大件的東西仍然放在室內的地上或者掛在牆上。站在「櫃檯」前的顧客可以一目了然。頗有點《清明上河圖》裡的感覺。

據說我是不足月出生的,身體狀況極差,所以父母親要給我佩戴一隻祈求平安的銀鎖,銀鎖的項鍊須是條包了紅布的真正的韁繩。套在我的脖子上,表示牢牢拴在父母身邊,不被鬼魅帶走的意思。我那段韁繩的來歷是:滿月那天,家人和親戚們聽到街上有駝鈴聲,一位親戚攔住拉駱駝的,給了一塊銀元,剪了一截駝韁。以後每年春節要在外面重包一層「紅洋膘」布,直到十二歲那年的春節,剪下銀鎖,把韁繩扔到節日的旺火之中。那時太原街頭見一串駱駝並不稀奇,三五成行,最後那峰駱駝脖子上掛著駝鈴,走起來「叮噹!叮噹!……」拉駱駝的人牽著最前面那峰駱駝的韁繩引路,後面的韁繩又栓在前面的駝鞍上,鈴聲相當於老式列車最後一節車門上掛著的紅燈,起保證行列完整的作用。

 

2、小濮府

 

我的父親是個中醫,那個時候中醫不在醫院裡,他們行醫的方式主要是兩種,一是「坐堂」:在中藥房的櫃檯外面擺一張桌子,為患者診病。開好處方就便在店裡抓藥。醫生與藥店沒有僱傭關係,他給你提供場地,你為他招徠顧客,「共生」而已,也方便了患者。另外一種是掛牌行醫,即在自己的寓所掛一快某某醫生的牌子,有的還加上醫生擅長的科目,等患者上門。我出生的時候,父親在帽兒巷體乾堂中藥店做坐堂醫生。因此,雖然後來搬了幾次家,但都在附近,比如北司街、會錦店等地。會錦店是火神宮正對面的一條胡同,連接督軍街與蔴市街的。

體乾堂的東家姓郭,除藥店而外,還有銀行、房產、土地等等大宗的產業與其他生意。二十多年以後,這家的二小姐成了我的妻子。其時,因為社會的變革,她們家道早已經衰落,除了一個帶來不少麻煩和災難的「家庭出身」而外,什麼也沒留下。而以往的淵源更是我們完全不知道的。結婚幾年以後,有一次她家裡人在一起閒聊,偶然提到「體乾堂」這個名稱,我說:我爸爸在這裡坐過堂。她奶奶想了想說:「李先生是北門外的。」我說:「對呀!」我父親祖籍是陽曲,在太原城北。當年陽曲縣的縣治就在太原城裡,我見過某些上世紀前半葉的山西省地圖,太原這個小圓圈上有的竟然只標陽曲,而沒有太原。比現在牛多了!城裡人對陽曲,也沒有如今這樣「見外」,郭家祖籍在大南關,說:「李先生是北門外的。」很自然。

我們在會錦店租住的房子很好,裡外兩進四合院,住戶也不多。但是抗戰勝利之後我們住不下去了:這裡離督軍府太近,和閻錫山一起在吉縣克難坡「克難」的人回來了,他們「抗戰八年」,回來要就近上班,「動員」我們搬家。於是乎爸爸在小濮府十號找到了房子,搬了過來。在這裡我們住了十幾年。而且經歷了太多太多的事,妹妹在這裡出生,父親在這裡去世,還在這裡經歷了解放太原的戰爭……大概我的記憶是從這裡開始的,所以特別清晰、深刻。而以前的事大都是聽來的,還半懂不懂。比如後來聽說我們是因為有人「抗戰八年」回來才般到這裡的,便問爸爸:什麼是「抗戰八年」?爸爸玩笑地回答:就是在炕上站了八年。我想了想:他們也真夠累的。

大濮府、小濮府的街名來歷均與明晉王府有關,據說「濮府」就是王府衛隊的指揮所。而寧化府則是寧化王府的所在,那是三百多年前的事,早已「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了。除了街道的名稱,沒有留下其他痕跡。大濮府與柳巷平行,南起橋頭街,北迄南肖牆。街道較寬,枝叉不多。商號也不多,四十年代僅有一兩家小飯店和染房的門市部,其餘皆為民居。寧化府也是在南邊的橋頭街和北面的南肖牆有兩個出口的,但裡面分成三叉,有正街、東街和西街之分。居於大濮府、寧化府之間的小濮府卻沒那麼規整,只在南面的橋頭街和西邊的大濮府有出入口,裡面繞了好幾個彎。

█ 今日大濮府

十號和十一號兩個院落在全街的最靠裡的北邊,和南肖牆路南的一個院落及其西鄰的大觀園澡堂背靠背。十號是在太原地區頗有代表性的的四合院:磚雕脊獸,貓頭瓦當,青磚漫地,砂石臺階。東、西房是三間;南、北房是五間──多出的兩間分別對著東、西房的山牆,在院子的四角留出四個通道。但南房五間卻分成三段:中間的三間與東西房無異,西端多一個獨立的單間,東端另起屋脊鴟吻,是街門。因此,正對大門的東屋南山牆上就做了個磚雕的照壁。北房從臺基起就比其它三面高出一截,出簷也更寬,而且正面還多出有一個卷棚頂露明柱的出廈,從平面圖上看,整個臺基像一個頭朝下的「凸」字。西北、西南各有一個挎院,是廚房所在。從西北角挎院還可以通往後院,後院挺大,東西佔了十號、十一號兩個院落的寬度,但只是一片被其它建築圍起來的空地,除了一棵臭椿樹,什麼也沒有。

我們租住的是西屋和南房的那個單間。西屋用木隔扇隔成裡外兩兩間,外間佔三分之二。搬到這裡之後,爸爸行醫的方式由坐堂改為掛牌,外間就成了客廳兼診室加書房了。裡間是爺爺或者其他親友來時居住的地方。我們住在南房的小間裡。大概是由於抗日戰爭剛剛結束,初搬來的時候這裡非常冷清,只有東屋住著一家經商的趙姓山東人,老倆口帶著一位眼神不大好的、三十多歲的單身兒子。南房則斷斷續續換過幾家房客,直到我的一位表哥從四川回來,爸爸張羅著為他成了家,定居在這裡。北屋可能是房東自己留著的,但房東在北京,戰後一直沒回來,最終租給一家經營文具、水煙的河南老闆。但不知什麼原因,老闆自己不來住,只住了四五個夥計,相當於現在的集體宿舍。夥計也都是河南人,懷慶府的。其中的老師傅總是默默地抽水煙。一手執黃銅水菸袋,另一隻手拿一支點燃的梅香。香是中空的,裝好菸絲後,對著香頭猛吹一口氣,便冒出了火焰,點燃菸絲後隨即甩滅,留下一個沒有火焰的燃點。一鍋煙只能吸一口,伴著呼嚕嚕的水聲,很過癮的樣子。一口吸完便把裝菸絲的銅管稍稍提起,使之離開水面,通過菸嘴把菸灰吹掉,再裝菸絲……如此周而復始。現在影視作品中端著水菸袋一口接一口地吸,是不懂,假的!

過了一段時間,爸爸的病人和醫生朋友多了,院子才漸漸熱鬧起來。而我的玩伴仍要到外面去找:十一號院的南房住著一位電話局的李科長,有兩個兒子,老二與我同齡,乳名二蛋,成了我在小濮府街的第一個朋友。李科長的妻子生了病,是我爸爸治好的,為了表示感謝,李科長幫我家裝了一部電話,當時電話是人工接線的,我家的號碼是743。

小濮府除了平民百姓,也住著一些「達官貴人」,比如十六號住著吳紹之,是閻錫山的秘書長,所謂十三個「高幹」之一;二十九號住著「太原市長」白志沂;十二號住著一位「國軍」師長。當然,他們的宅第絕對與百姓人家不同,特別是十六號,高門大戶,最少有四進院落,解放以後成了南城區委的機關所在地。這些「達官貴人」的命運也各不相同:吳紹之被俘後沒有受太大的罪,後來被釋放,得以善終;白志沂罪大惡極,槍斃了;那位師長暗中早和共產黨有聯絡,在太原戰役中起義了,這是我當編輯以後從文史資料裡讀到的。

 

3、橋頭街 柳巷 鐘樓街

 

橋頭街、鐘樓街一帶是老太原最為繁華的商業中心,也是老太原城裡唯一一條橫貫東西的街道中的一段。這條街從東城牆根起直到西城牆邊,這在老太原是極為罕見。從東到西各段的名稱依次是:上馬街、紅市街、橋頭街、鐘樓街、按司街、羊市街、半坡街。這條街不寬,但大體上平直通暢,橋頭街是從新開路(今五一路)到柳巷的這一段,過了柳巷口就叫鐘樓街了,柳巷和它們垂直。當年沒有柳巷南路,那裡是個丁字路口。從南北朝起,太原幾度成為地方割據勢力的政權中心,宋太宗趙光義滅了後漢,便一把火燒掉了太原城。後來又在原址以北的唐明鎮重建太原,怕日後再影響他的龍位,重建的太原城裡街道沒有十字路口,要用丁字路口把太原的「龍脈」釘死。據說還有軍事意義:防止遊牧民族鐵騎的橫衝直闖。基於太原的地理位置,這一點也很重要。

這三條街都不長,橋頭街以書店、文具店、樂器行、藥房為主,還有一座基督教的福音堂、一所中學和一家報館。報館的位置在橋頭街與海子邊的交叉路口,我的玩伴中稍大一點的孩子們從這裡販報紙,然後沿街叫賣。我也跟著玩了一次:拿了兩份報紙,從海子邊到純陽宮走了一個來回,居然不好意思叫賣一聲,最後都拿回家給爸爸看了。那年,我大概五六歲。建國以後這個報館的原址成了山西日報最初的辦公樓。

 

█ 四十年代的橋頭街

註:有的圖書中標為鐘樓街,有誤。此圖應是在海子邊與橋頭街交匯處朝西拍攝的,我的同學任姓姐弟就曾住在右側那座三層樓房內,據說此樓屬於教會財產,這座樓的馬路對面就是基督教福音堂。緊貼這座樓下是條向北的短胡同,正對胡同口的院落裡住著我另一位王姓同學,他家當時經營著太原唯一的磨理髮推剪業務。

 

鐘樓街當年以鞋帽店居多。現在開明照相館、老香村南貨(糕點)店和老鼠窟恆義誠元宵店成了碩果僅存、在原址上沿續至今的三家。但也從形式到內容都面目全非了。六味齋醬肉店、一間樓香菸店和亨得利鐘錶店在開通柳南時拆掉了,施行了不同程度的位移。我印象中,亨得利的樓上有鑄花鐵欄,頗具維多利亞風格。因為正對著柳巷,我記不清三家中的哪一家門面牆上還鑲著一塊石碑:泰山石敢當。

柳巷聚集了幾家綢布莊和百貨店。我能記起來的有兩家:華豐綢布莊,大約在如今柳巷大鞋店的位置,掌柜與我父親很熟,我們的衣料大都在這裡添置。當時太原沒有服裝店,要買了衣料再請成衣店「量體裁衣」。另一家是「同成信」,這家綢緞莊佔了小海子胡同內的一個院落,沒有一般店鋪的所謂門面,營業廳的後門在與小海子平行的另一條小胡同裡,所以正門上還掛了一塊「本店穿堂門」的提示性木牌,以免有人利用這種結構騙人,很特別。

但我印象深刻的還是靠南肖牆路口的中藥房樂仁堂和與它相隔幾家的順天立藥店。當年樂仁堂是太原的頂級中藥房,店面很氣派,長長的木櫃檯漆得錚亮,兩端各有一個金光閃閃的銅製杵缽,夥計們把需要碾碎的藥材當著顧客的面叮叮鐺鐺地敲碎,倒出來,包好。再加上店內懸掛著的銅匾,華貴而典雅,使人對其藥材質量深信不疑。自然,它的藥價也是最高的。順天立沒有樂仁堂豪華,門面也小一點,門板上刻著一副楹聯:「順其自然,天予方便。」是爸爸信賴的中藥房。我所以熟悉藥店,是因為爸爸常帶我來,抓藥,更多的是和這些藥店裡的掌柜、有經驗的老藥工和坐堂醫生們進行醫術、藥性的交流探討。樂仁堂的坐堂醫生是江潤甲,東部沿海人氏,瘦高個,平頭,穿長衫,戴眼鏡,有點端肩。他是後來著名圍棋國手江鑄久的爺爺。

█ 柳巷舊貌。左下角依稀可見「……人參國產新奇……」應是樂仁堂舊址

 

柳巷北邊的街道是西肖牆,但也不是正對的,要向東拐一點,再往北走。也像修路時錯了位。西肖牆直至西華門路口,再往北就成了上肖牆,過了東緝虎營,就叫北肖牆了。現在這條路拓寬取直了,府東街以南的一段改名柳巷北路,以北的那段,很多人包括一些地圖將其統稱為三牆路。肖牆一詞的來源與明代晉王府有關,過去王府宮城外築有蕭牆,後來簡化為肖牆。「三牆」有點不倫不類,依舊分開來叫就好。這條街上原來還有兩處一直沿襲著的當年王府時代的名稱,就是西華門和典膳所。很「經典」吧?(未完,待續)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愛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時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樹,傲然風雨憶滄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熗鍋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壽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記憶中的五一路先鋒百貨商店

家在太原07:懷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學東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條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個世紀如雲煙,太原十二中記憶

家在太原10:桃園那幾條巷

家在太原11:桃園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尋找昔日的記憶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場散記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園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遠去的鐘樓街副食品市場,近半個世紀的記憶 

家在太原:桃園三巷的記憶

家在太原:傅家巷與傅山

家在太原:桃園四巷憶吃穿

家在太原:桃園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紅色的府東街

家在太原:老軍營,相知相處三十載

家在太原:記憶裡的西緝虎營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廣場

家在太原:家住桃園三巷

家在太原:迎澤公園的記憶

家在太原:西緝虎營院裡的牽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記憶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學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在太原:難忘上馬街

家在太原:飲馬河邊

家在太原:記憶中的西華門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廟上官巷

家在太原:楊家堡,都市裡的村莊

家在太原:橋頭街,我永遠的鄉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記憶中的上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澤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號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園話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飄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點滴情懷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記憶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與寧化府益源慶之緣

家在太原 | 精營東邊街那個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臺,從梵音嫋嫋到書聲朗朗

家在太原 | 雙塔寺街的變遷

家在太原 | 大營盤,海校,師院……一座大院的百年變遷

家在太原 | 張小蘇:文源巷東

家在太原 | 錦繡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關帝廟往事:廟裡有個小學校

家在太原 | 大關帝廟往事:廟前那條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緝虎營小院聽奶奶講那過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張小蘇: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記憶

家在太原 | 那些漸行漸遠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張小蘇:後花園的變遷

家在太原 | 張小蘇:遊園時代,迎澤湖畔無處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濱會堂,心中一段美麗的夢

家在太原 | 遠去的水西關

家在太原 | 張小蘇:雜院雜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園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經瓦房滿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裡還是新原裡?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後時光

家在太原 | 三條因狹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園裡的那些記憶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莊:富民路18號

家在太原 | 「後小河」與七一禮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復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見證的解放路的幾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細數太原「馬地名」

家在太原 | 說不盡的大關帝廟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澤橋,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舊書店

家在太原 | 迎澤湖畔少年宮,幾代人的兒時記憶

家在太原 | 細說晉源那些新地名的歷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稱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莊

家在太原 | 義井村的回聲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煙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尋訪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鄉愁

家在太原 | 擁抱梅山

家在太原 | 遙想侯家巷

家在太原 | 程家村,礦機宿舍區的前生今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園子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館子

家在太原 | 姑姑庵六號,我的童年回憶……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寬銀幕

家在太原 | 水西門外與鎮水神獸

家在太原 | 桃園路杏林巷的排房往事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太原老電影院

家在太原 | 印象·南市街61號

家在太原 | 我看太原廟前地區之變遷

家在太原 | 兒時太原同學家與一座城市50年的記憶

家在太原 | 尋訪西校尉營古關帝廟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認一力」

家在太原 | 新澤巷遐思

家在太原 | 尋覓三聖庵

家在太原 | 回憶三十年前的太原生活

家在太原 | 姑姑庵的大水管

家在太原 | 西緝虎營街上倒灰渣

家在太原 | 家住五拐巷的童年記憶

家在太原 | 難忘姑姑庵二十八號大院

家在太原 | 道不盡的饅頭巷——掏大糞

家在太原 | 兒時的醬園巷

家在太原 | 盛滿回憶的人民市場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西肖牆

家在太原 | 道不盡的饅頭巷——九號院人家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三牆路」

家在太原 | 老豆腐與高跟鞋

家在太原 | 記憶裡的解放電影院

家在太原 | 四岔樓的童年時光

家在太原 | 家住大營盤

家在太原 | 太原的「十方院」

家在太原 | 礦機享堂宿舍,一個工業社區的光陰故事

家在太原 | 西羊市澡堂

家在太原 | 文廟古巷今安在?

家在太原 | 晉劇名伶們的西典膳所1號院

家在太原 | 福民巷裡的那個四合院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老南站

家在太原 | 歷史紀年中的親賢村

相關焦點

  • 家在太原 | 孫琨:遠去的橋頭街
    橋頭街也隨著擴建,向東延伸到現在的位置。明代擴建太原城,擴建的部分主要用於晉王府的建設。隨著晉王后代的逐漸封王建府,圍繞在晉王府的各種王府建築逐漸增多。在橋頭街北面的四條小巷,東夾巷是晉王府的夾道。寧化府是晉王朱棡第五子濟煥封寧化王,居住在這裡。大濮府、小濮府就分別是原晉王后代大、小濮王居住的地方。太原的名牌老字號益源慶就是寧化王朱濟煥府內釀酒、磨麵、制醋的作坊。
  • 家在太原 | 我住過的饅頭巷4號院
    家在太原07:懷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學東西校家在太原08:太原有條智家巷家在太原09:半個世紀如雲煙,太原十二中記憶家在太原10:桃園那幾條巷家在太原11:桃園一巷的那些事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尋找昔日的記憶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場散記家在太原14:住在桃園二巷的日子家在太原
  • 繼柳巷後太原值得一去小吃街是哪?義井是其中之一,這裡不可錯過
    如果您問最能代表城市原始外觀的區域在哪裡,我認為答案一定是街道,在這座充滿鋼材和混凝土的城市中,太原市留下的一點溫暖似乎也隱藏在老街上,生活在老街上的人們仍然保持著原來的姿勢,在門前的長凳上與鄰居聊天和大笑;這種現象與社區的情況完全不同,當門關閉並且「兩耳不聞窗外事」時,這種現象就會發生。
  • 家在太原 | 孫琨:夢中的起鳳街
    我們現在看到的最早的兩種太原街巷圖分別編繪於道光中期和光緒前期,這個地圖上的起鳳街僅僅到雲路街,雲路街東面沒有標註。《乾隆太原府志》記載「純陽宮,在天衢街貢院東。」這說明,在乾隆年間,這段街道的名稱是天衢街,天衢顧名思義是天上的道路,亦可以引伸為天子腳下即京都的道路。貢院的三年一次考試,成功者可以參加京城會試,也意味著到了天子腳下。這條路叫天衢街應該是名實相副的。
  • 太原柳巷、大同鼓樓西街……只有山西人知道的老街,您走過幾條?
    去旅行,怎麼能不去當地老街?老街裡藏了最濃的風土人情和市井美味,今天,小編就帶大家看看山西這幾個地方的老街道,領略濃濃人情味兒!太原柳巷無論是不是太原人,只要來過太原的,肯定都知道柳巷。這條具有三百多年歷史的繁華商業街,對很多人來說,可不僅僅是指地圖上南北走向的一條街道,而是說整個柳巷商業區:銅鑼灣+開化寺街+鐘樓街+食品街……這裡目前正在進行改造,相信改造後的大柳巷,絕對更好更特色。
  • 家在太原 | 滄桑巨變新民街
    開發改造以後,這些小巷名字已經消失,門牌號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般的街道門牌號數字明顯變小。新民中街北面是新民北街,以前是相對較大的街道,南面有精營南橫街,西華門街。新民中街百十年來一直是僅十幾米寬的街道,2000年拓寬後才成為周邊最寬的東西方向的主要街道之一,向西可直達濱河東路。
  • 去太原必去的7條風情美食街
    在柳巷,從早餐到宵夜,從正餐到小吃,不愁沒得選,只愁選哪個。清和園的頭腦,牛王廟的小吃,六味齋的熟肉……太原人誰不知道這些經典老店?經過好幾代太原人的味蕾檢驗,他們隨便一個都是各自領域的代表。鐵板魷魚、糖炒慄子、上帝炸雞……街邊小吃更是花樣繁多。柳巷的神奇之處還在於其總會給太原人帶來新一波的美食浪潮,風靡太原的串串叔叔和披薩獵手就誕生在這裡。
  • 太原柳巷美食街,羊雜割和頭腦,當地人引以為豪的小吃
    太原柳巷美食街,羊雜割和頭腦,令我痴迷的味道如果說有一座城,是由一條又一條的美食街交錯而成的,那麼我估計很多喜歡旅遊的人,應該都會想到太原這座城市。因為這座城當中,美食街實在太多太多,而卻又各具特色。從仿古建築錯落有致,五湖四海味道在此匯聚的太原食品街;再到廚師藏虎臥龍,味道香氣四溢的桃園二巷美食街;然後到呼朋喚友,貨真味香的老軍營美食街;然後就是裝修考究,譽滿南城的體育路美食街;還有就是涮鍋烤串相鄰,私房與火鍋緊挨的文興路美食街;更有街道雖窄,但是味道卻是包羅萬象的許西美食街,這些都是太原的招牌美食街區。
  • 太原柳巷食品街,火了近千年的商業街,到底有什麼樣的魅力?
    太原柳巷食品街,這是來到太原必逛的美食街。從宋代開始太原食品街區域就是繁茂的商業中心。食品街南起鐘樓街,北至府東街,經過改建的石板路寬有10米,全長500餘米。
  • 瀋陽太原街,雖然也是百年老街,但是歷史與中街相比卻是截然不同
    在瀋陽,中街和太原街都是比較著名的百年老街。如今很多遊客們來到瀋陽以後,往往在有時間的時候,都會到這兩天街來看一看。瀋陽中街今年的變化,真的是讓很多遊客都感覺眼前一亮。是瀋陽比較著名的百年老街之一,這裡也是最初的樣子,除了在一些資料中能夠看到以外,在瀋陽金融博物館,也可以看到瀋陽中街的模型。
  • 山西太原跨年應該去哪裡?柳巷不再是「香餑餑」,榆次逆襲上榜
    編輯/ 軟妹呦 歡迎轉載分享人生就是一場旅行,有的時候我們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景以及看風景的心情;跟著小編探索不一樣的風景,品味不同的人生!說到山西,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古老」「厚重」「秀美」等詞彙,先說一說山西的「古老」,山西是華夏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光是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就有3000年,在民間素有「三千年歷史看陝西,五千年歷史看山西」之說,山西的古老是人盡皆知;再說一說山西的「厚重」,一座地區的厚重往往是指歷史,這裡是的堯舜禹建都立業之地,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政權在此建立
  • 遊山西·讀歷史 丨 太原府城文化走讀遊
    如果你喜歡老街老巷,市井氣息,請走這條線: 迎澤大街→柳巷→北肖牆街→東倉巷迎澤大街是一條滿載城市記憶的大街,始建於1955年,當時的設計寬度為70米,僅次於北京長安街,以故贏得了「中國第二街」、「三晉第一街」的稱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正是這條街令太原市在北方城市群中獨領風騷
  • 家在太原 | 水西門外與鎮水神獸
    家在太原07:懷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學東西校家在太原08:太原有條智家巷家在太原09:半個世紀如雲煙,太原十二中記憶家在太原10:桃園那幾條巷家在太原11:桃園一巷的那些事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尋找昔日的記憶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場散記家在太原14:住在桃園二巷的日子家在太原
  • 【印象太原】之老街巷:橋頭街上沒有橋,千年繁華說不盡~
    穿行在太原的街巷,2500年的歷史遺痕鐫刻在城市不老的容顏上,眾多饒有趣味的街巷名稱便是這座古城最為重要的標識之一。在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一條老街註定要經歷「迎新辭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現代化的霓虹代替了老式燈泡、商業街代替了老胡同,在橋頭街,我們從僅存的零星古建築和大型商場能夠同時看見歷史和現代。
  • 太原最著名的4條美食街,人間美味都在這兒,堪稱吃貨的天堂
    作為一枚純正的山西人,每次去省會太原總會有不一樣的感覺。太原這座城市,說大不大,說小也不小,它既有大城市的機遇和繁華,也有小城市的驚喜和獨特。這裡除了有林林總總的商城,還有琳琅滿目的美食,美食街的數量多到數不過來,但要說最受歡迎的還是那麼幾條,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太原的美食街,感受美食的誘惑吧。首先就是柳巷食品街。一說柳巷,相信山西人都很熟悉,逛街、美食、娛樂一條龍,在這裡都可以實現,簡直就是聚會和約會的必到之處。
  • 家在太原 | 細說晉源那些新地名的歷史源流
    古太原縣城南門外的龍天廟就是祭祀漢文帝的廟宇之一。所以在德化街以南的一條街被命名為文景街,從晉源區政府到龍天廟的一條路被命名為龍天路。家在太原07:懷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學東西校家在太原08:太原有條智家巷家在太原09:半個世紀如雲煙,太原十二中記憶家在太原10:桃園那幾條巷家在太原11:桃園一巷的那些事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尋找昔日的記憶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場散記家在太原14:住在桃園二巷的日子家在太原
  • 人潮人海中值守柳巷 平安夜讓大家都平安_太原新聞_山西新聞網...
    本報12月25日訊(記者 馬繼玲)不知從什麼時候起,一年裡最熱鬧的一天——太原的平安夜很大程度上就意味著逛柳巷,從下午5點起,直到第二天凌晨兩點,開化寺街、鐘樓街、鼓樓街、橋頭街、柳北、柳南……,整個柳巷大小街區湧入潮水般的人流
  • 家在太原 | 老豆腐與高跟鞋
    按照「老豆腐」的實際情況應該叫「嫩豆腐」或者叫「軟豆腐」才對,可太原話卻反其道而行,把「小」說成「老」,這裡的「老」就是「小」或「嫩」的意思。在太原話中類似的說法還有很多,比如:最小的兒子又稱「老疙瘩」或「老兒子」;最小的舅舅又叫「老舅」;最小的姑姑又叫「老姑」等等。「老豆腐」這種吃食遍布全國,都差不太多,形狀也大同小異,如果就這麼掰扯,一點兒新意也沒有。
  • 家在太原 | 印象·南市街61號
    第三件事:廢塑料用來燒火做飯 三貨在廠裡老受領導的欺負,強忍之下調到了并州路上的太原塑料廠,恰好給了個節省錢的機會,燒火做飯用廢塑料。每到做飯時候,三貨家的煙筒裡就冒出一股又黑又臭的毒氣!散發到四鄰五舍,我家就是受害者之一。 王聚寶家住在第一個木製樓的樓下南側。王聚寶是名手藝人,也算手工業者。
  • 太原這條街:人來人往,小吃和旅館無數,卻被稱為「墮落街」
    對於曾經在太原上學的人而言,他們也許忘不掉一條街,就是許西社區的那條街,許多人都曾在此流下淚水或是揮汗如雨,許西社區這條正街就是讓許多人成長的街。許多人都在懷念,曾經一下課就有三五個同學攛掇,一起去網吧玩,在許西一待就是一晚上,而那些美味又實惠的飯菜也隨時迎接後生們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