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有幾個地名,既有意思又有聯繫。在現在的新建路上,有一個叫做水西門,另一個叫做水西關。還有一個叫做旱西門,同時也還有一個叫旱西關。這其實是四個地方或者是四條街道,就連太原本地人也會經常搞混。
█ 水西門外
同城的一片地區,水西門距旱西門、水西關距旱西關,一南一北直線距離也就是三裡地,為啥就又有水同時又有旱呢?
█ 1909年美國地質學家張伯林拍攝的旱西門
我們知道,太原城是北方一座古城,明代的太原是九邊重鎮之一,當時的統治者為抵禦北方殘元勢力,圍城修建了城牆,後來的統治者又進行了幾次的修繕擴建,以前的太原城牆大致成正方形,即在現在的建設路—迎澤大街—新建路—北大街上的位置,每面開兩道城門,對稱修建有八座城門樓和四座角樓。這八座城門分別是:東南門名宜春、俗稱大東門,東北門名迎暉,俗稱小東門,西南門名振武、俗稱水西門,西北門名阜成、俗稱旱西門,南東門名承恩、俗稱新南門,南西門名迎澤、俗稱大南門,北東門名拱極、俗稱小北門,北西門名鎮遠、俗稱大北門。
█ 明建太原城
閻錫山時期,軍隊拆除了城牆上的角樓,新建了環繞城牆的碉堡,將部分地段的城牆掏空闢建出大量防禦工事。城牆及城門樓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遭到嚴重毀壞。1949年共產黨執政後,到了五十年代末城牆與城門先後拆除,後來僅存西北城牆和小北門基座及兩側殘牆。到現在能看到的唯一的城門是復建後的拱極門,也叫小北門。
█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太原西城牆,城牆上的射口清晰可見
█ 小北門
可以看出,太原城門的俗稱挺有意思的,而且也是被廣泛認可的。這個有點像我們的名字,過去每個人除了有正式的大名外,還有一個小名,也叫暱稱。其他六座城門的小名都是依據方向而叫的名字,唯有太原城西的兩個城門沒有按照方向叫大西門和小西門,而是叫做水西門和旱西門。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西南面的城門為振武門,振武門一帶地形低洼,過去汾河水泛濫時,常常由振武門流入城內,這一地帶常常造成水患,所以,老百姓就把振武門叫做水西門。而西北面的阜成門則地勢相對較高,而沒有水患的侵擾,對稱的則被稱為旱西門。再到後來小名就成了正式的名,原來的大名反倒被人們遺忘了。
█ 水西門街老照片,圖中夯土城牆為宋代太原城金肅門,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拓寬水西門街時拆除
此外,過去人們一般說城門外的地方就為關,水西關、旱西關都在城門外,所以就是關了。至今太原市還有大東關、大南關、大北關等地名,現在也演化為地區和街巷名了。以新建路為界,路東為水西門、旱西門,路西則為水西關、旱西關,這麼一說,這四個地方應該就不會搞混了。
█ 水西門街老照片
過去的人們為治水患,除了修堤壩還會修建一些鎮水廟,或者安放鎮水神物,請鎮水神獸等,在太原市的老照片中,有一張拍照於1908年的一個獨角神獸照片,非常顯眼,可以看出這個獨角神獸是鑄鐵的,表面光亮,鑄造工藝很是不錯,它昂首挺胸,獨角螺發,張口遠望,威風凜凜。從照片看,獨角神獸原來應該配有一個高大的底座,可能是底座被汾水衝毀了,於是被後人重新安放在幾塊臨時搭建的石頭上,後面的那顆小樹上乾枯的樹枝和樹影可以看出拍照的大約時間,是在一個冬季的下午,再看神獸的後遠方,基本是一大片平整的田地,再往遠處就是城牆和城門樓了,那個隱約的城門樓應該就是水西門了。可以看出神獸是面向北方,位置大致在城門外正西的一片空地上,應該離汾河不遠了。照片的說明:「1906年水西門外的鎮水神獸,德國建造師拍攝」(太原道註:德國建築師柏石曼1906年來到中國考察古建築,1908年進入山西考察)。
█ 柏石曼拍攝的汾河鎮水神獸
據老人們說,過去水西門這一帶地方雖然有水患,但事物也有他的另一面性,由於地勢低洼能澆上汾河水,水西關一帶都是菜地,周圍的當地人主要靠種菜為生,也還是比較小富。當然,現在的水西門和水西關地區再也不會有水患了,曾經的那個鎮水神獸也不知到了哪裡去了。
後來在純陽宮,曾經的山西省博物館,現在也叫山西省藝術博物館內,一進大門的院內,呂天仙祠牌樓前,安放著一尊獨角神獸,對照老照片,就是曾經的水西門外的鎮水神獸。純陽宮內的這尊神獸的胸前鑄有銘文:「大明萬曆三十七年五月吉日造」,鑄造官員:「太原府通判杜宸、陽曲縣知縣梁之垣……等」。通判是在知府下掌管糧運、家田、水利等的六品官員,可知當時的通判是一個叫杜宸的人,知縣是七品官,叫梁之垣,是一名進士,山東蓬萊人,萬曆三十五年來陽曲縣任職,當時的太原城是屬於陽曲縣管轄,是山西的首府首縣,也算比較牛。旁邊立一個小的銘牌:「鐵獨角獸,明萬曆,太原上蘭村」,說明這尊神獸是從太原汾河的上遊的上蘭村徵集來的。或許在這之前的某一年,鎮水神獸從最初的水西門外,後來被人請到了汾河上遊的上蘭村鎮水去了,就落戶在了上蘭村。到了五十年代,又輾轉來到了博物館,現在的這尊鎮水神獸今年剛剛進行了修復保護,原來的前左腿裂紋處已經修復,特別明細之處是增補了殘損的右眼,新增補了口腔內的四顆牙以及舌頭。
█ 遷至純陽宮的鎮水神獸
█ 鎮水神獸上的銘文
萬曆三十七年也就是1609年出生的神獸,至今已經408歲,真是高壽!今天的我們看到這尊神獸,除了幸運也一定會很是感慨,四百多年前的神獸如今成為了一件藝術品,它依然精神飽滿地看著不斷變換的遊人,迎接著各類專業人員和愛好者的研究探索。今後仍將這麼靜靜地臥立在博物館內,繼續默默地見證著太原市新的不斷變化。
█ 以上兩圖轉自太陽翁媼的微博
後來的我,每當路過水西關街道,看著川流不息的車輛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在猜想那個鎮水神獸曾經的位置,猜想最初在它臥立的基座外,或許還有一個精美的亭子或者一座敞門的小廟。
直接點擊以下文字連結,閱讀家在太原系列
家在太原01:太原城,太原人
家在太原02:愛在太原晨起日落每一時
家在太原03:太原的那些老槐樹,傲然風雨憶滄桑
家在太原04:那一碗老太原熗鍋面
家在太原05:太原那些「福壽安康」之地
家在太原06:記憶中的五一路先鋒百貨商店
家在太原07:懷念我的母校——回民小學東西校
家在太原08:太原有條智家巷
家在太原09:半個世紀如雲煙,太原十二中記憶
家在太原10:桃園那幾條巷
家在太原11:桃園一巷的那些事
家在太原12:行走五一路,尋找昔日的記憶
家在太原13:大濮府煤場散記
家在太原14:住在桃園二巷的日子
家在太原15:遠去的鐘樓街副食品市場,近半個世紀的記憶
家在太原:桃園三巷的記憶
家在太原:傅家巷與傅山
家在太原:桃園四巷憶吃穿
家在太原:桃園路往事
家在太原:豆芽巷往事
家在太原:郭家巷往事
家在太原:那橘紅色的府東街
家在太原:老軍營,相知相處三十載
家在太原:記憶裡的西緝虎營
家在太原:少年的五一廣場
家在太原:家住桃園三巷
家在太原:迎澤公園的記憶
家在太原:西緝虎營院裡的牽牛花
家在太原:我心中的解放路
家在太原:太原的夏天
家在太原:太原的醋
家在太原:梅山記憶
家在太原:三代人的青年路小學
家在太原:太原七中,那些陽光燦爛的日子
家在太原:難忘上馬街
家在太原:飲馬河邊
家在太原:記憶中的西華門老街
家在太原:悠悠文廟上官巷
家在太原:楊家堡,都市裡的村莊
家在太原:橋頭街,我永遠的鄉愁
家在太原:家住太原五拐巷
家在太原:記憶中的上馬街
家在太原:徜徉在迎澤大街上
家在太原:太原的秋天
家在太原:坡子街16號的小院情
家在太原:文瀛公園話今昔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那些飄逝的青春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點滴情懷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青年路上的青春記憶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南海子
家在太原 | 我與寧化府益源慶之緣
家在太原 | 精營東邊街那個消失的小院
家在太原 | 小五臺,從梵音嫋嫋到書聲朗朗
家在太原 | 雙塔寺街的變遷
家在太原 | 大營盤,海校,師院……一座大院的百年變遷
家在太原 | 張小蘇:文源巷東
家在太原 | 錦繡太原城的花木地名
家在太原 | 大關帝廟往事:廟裡有個小學校
家在太原 | 大關帝廟往事:廟前那條街
家在太原 | 在西緝虎營小院聽奶奶講那過去的故事
家在太原 | 張小蘇:搬家
家在太原 | 五福庵的記憶
家在太原 | 那些漸行漸遠的老村名
家在太原 | 張小蘇:後花園的變遷
家在太原 | 張小蘇:遊園時代,迎澤湖畔無處安放的青春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湖濱會堂,心中一段美麗的夢
家在太原 | 遠去的水西關
家在太原 | 張小蘇:雜院雜思
家在太原 | 太原地名中的園
家在太原 | 府西街,曾經瓦房滿街
家在太原 | 究竟是新源裡還是新原裡?
家在太原 | 我和北十方院的最後時光
家在太原 | 三條因狹窄而得名的小巷
家在太原 | 散落在太原公園裡的那些記憶
家在太原 | 消失的村莊:富民路18號
家在太原 | 「後小河」與七一禮堂
家在太原 | 死而復生的大二府巷
家在太原 | 我見證的解放路的幾次改造
家在太原 | 細數太原「馬地名」
家在太原 | 說不盡的大關帝廟
家在太原 | 三代迎澤橋,多少人和事
家在太原 | 太原的老舊書店
家在太原 | 迎澤湖畔少年宮,幾代人的兒時記憶
家在太原 | 細說晉源那些新地名的歷史源流
家在太原 | 太原那些消失的老地名
家在太原 | 「韶九巷」名稱探源
家在太原 | 四拗村——武家莊
家在太原 | 義井村的回聲
家在太原 | 往事如煙典膳所
家在太原 | 尋訪姑姑庵
家在太原 | 冶峪,抹不去的鄉愁
家在太原 | 擁抱梅山
家在太原 | 遙想侯家巷
家在太原 | 程家村,礦機宿舍區的前生今世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園子
家在太原 | 太原的那些老館子
家在太原 | 姑姑庵六號,我的童年回憶……
家在太原 | 記憶中的寬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