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觀成都博物館「鎮館之寶」,說說古人為何用石犀「鎮水」!

2021-01-08 沐陽說

上周六,也就是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應朋友之邀,再觀成都博物館。

或許很多人都很熟悉,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的西側,矗立著一座閃爍著金屬光芒與「翡翠」光澤的現代建築,結合了古蜀文化中對「金、玉」的尊崇,館體外圍由金色的銅與透明玻璃組成的無數三角形拼接而成,極具時尚與藝術氣息,那便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成都博物館。

館中收藏20餘萬件青銅器、金銀器、畫像磚、石刻、陶瓷器、書畫、道場畫和木雕等各類文物,衣食住行無不涉及,從多個維度,跨度數千年,每一件文物都無聲地講述著鮮活的史上蜀都。

而今天要說的是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石犀。

說到犀牛,或許很多人更熟悉的是那幅在版畫界有著極高地位的《丟勒的犀牛》,和丟勒刻刀下身穿盔甲體形魁梧的犀牛不同,成博的石犀「腿短頭長」,更有幾分「親和力」,成都本地人多稱之為「萌牛牛」。

這座石犀可不簡單,它的發現與收藏過程就極為曲折。

2012年8月,四川大劇院考古工地正式開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原天府廣場電信大樓所在地開始了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

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展開,四個月後,一隻石獸露出真容,它形似犀牛,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層,為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作站立狀,側身掩埋於坑內,頭東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頜及鼻部雕刻簡練,風格粗獷,豐滿壯實,四肢粗短,下頜及前肢軀幹部雕刻捲雲紋。通體長3.3米,寬1.2米,高1.7米,總重達8.5噸。

而這次考古,並非首次發現石犀,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地鐘樓破土動工時,這隻石獸就已初現,由於條件限制,經專家建議,並未擅動,而是選擇繼續掩埋塵封,而這一埋,便又是四十年,直到2010年隨著鐘樓拆除,「天府廣場鐘樓基腳埋著石獸」的呼聲引發關注,這座沉默了數千年的石犀才得以將古老的故事訴說。

根據層位關係和坑內共存遺物的時代特徵,專家初判斷石獸的埋藏時間約在蜀漢末至西晉,製作和使用年代當在秦漢時期,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同時期最大的圓雕石刻。

因為出土的土質層屬於蜀漢末到西晉的那段時期,從造型風格上更接近於戰國晚期,所以很多人猜測這石犀或許李冰投神獸治水的傳說有關。

據《蜀王本紀》記載:

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在市橋下,二在淵中,以厭水精;因曰石犀裡也。

在常璩《華陽國志蜀志》亦有記載:

外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於江南,命曰犀牛裡。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所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也。

當然,這樣的猜測並沒有得到證實,反而,卻把石犀出土捲入了一場輿論旋渦:

2013年7月,受孟加拉灣和南海的水汽形成的東南低空急流影響,加之四川盆地南北走向的山脈對氣流的抬升作用,川內大部分地區暴雨延綿不絕,都江堰發生大面積山體坍塌及土石流,213國道三號大橋已經被淹沒成了堰塞湖,川北川西一片汪洋,多地暴發數年罕見的洪災。

而當時,距石犀出土不過半年,網絡上的「好事者」將兩樁事件綁在一起,「鎮水神獸被挖引發大水」的不實之言在網絡上不脛而走,甚至引起不小的轟動,無數人開始呼籲把石犀再放回去。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沒有絲毫的依據,可另外一說,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才是水性神獸,可為何古人卻造石犀作為鎮水神獸呢?或許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緣由:

一、神話傳說中,犀牛的「分水」本領

據《太平御覽》中記載: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

古人相信犀牛有分水能力,而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犀角,犀牛有多角,主角位於鼻子上,生在中間,犀牛遊泳,角露出水面,水波自然向兩邊分開,宛如劈波分浪。

另外犀角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至寶,按清宮《獸譜》記載,犀角能夠「闢塵、闢水,闢寒、闢暑」其中所提到的闢水和分水應是同理。

二、犀角「闢邪鎮妖」的傳說

而另一個原因也是受一些古老的傳說影響,古代人的迷信思維通常將水患和「神明妖怪」聯繫在一起,而「水怪」成為了古代奇聞異錄中常見的題材。

古書《晉書 異苑》中提到了東晉時的溫嶠路過牛渚磯,聽到水底有音樂傳來,水深不可測,據民間傳言,水下多有怪物,於是溫嶠點燃了犀角,朝水中照去,只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幘。」溫嶠見了,暗暗吃驚,當天夜裡,就夢到有人對他說:「與君幽明道閣,何意相照耶?」 做了這個怪夢,溫嶠心中又是厭惡又是驚恐,不久就去世了,在他身後,留下了「燃犀燭怪」這個典故,在中土已然絕跡的犀牛,儼然已是神物,犀角點燃的那一刻,妖怪紛紛現形,無處藏匿。

《太平御覽》對此亦有轉錄:

溫嶠還武昌,至牛渚磯。雲其水多怪物,遂燬犀角而照之,見奇形異狀,或朱衣,乘車馬。嶠夢人曰:『與君幽明道別,何苦相照?

唐韓偓《八月六日作》中「威鳳鬼應遮矢射,靈犀天與隔埃塵。」宋歐陽修《再和聖俞見答》「如其所得自勤苦,何憚入海求靈犀。」

可見,犀角在古代是被當做是極具靈性的東西,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更是將犀角推至極高的地位。

三、天幹地支,五行相生相剋

古人極信風水,而慣用天幹地支五行之說,五行相生相剋,可謂「水來土掩」,土能克水,所以要治理水患,要有「土」性的載體才行,聯想十二生肖的與十二地支的具體配屬不難發現:

醜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龍,巳火蛇,午火馬,未土羊,申金猴,酉金雞,戌土犬,亥水豬。

牛、羊、龍、狗,都是土性,而龍和牛亦能活在水下,所以古人常用龍和犀牛作為鎮水神獸。

犀牛又因前面提到的「分水」「闢邪」等作用而被古人更為推崇,而用龍鎮水,也不少見,據明代李東陽所載的龍九子清單中,其中有一獸名為蚣蝮(gōng fù),又名避水獸,也被當做鎮水神獸,在如今水岸碼頭,也時能看到。

因此,綜合來看,成都博物館的這座「鎮館之寶」,雖不能斷定是否為李冰治水時所造,但結合出土環境可以知道,此石犀應同為治水鎮水所用。

而除此之外,犀牛在古時也為罕見之物,又因被貫以神秘色彩,也經常出現帝王陵墓中。

唐高祖李淵獻陵墓前,也有一頭石犀,名為獻陵石犀,重達10噸,較成都博物館的「萌牛牛」更大,也讓人更為震撼。

根據《唐書》的記載:唐初,林邑國(也就是如今的越南)進貢犀牛數頭,深得李淵喜愛。李淵死後,李世民命能工巧匠以林邑國進貢的犀牛為「模特」,雕成一對巨大的石犀為父親看守陵墓,藉以表達自己的「孝道」。

如今,隨著世界上最後一頭北方雄性白犀牛「蘇丹」去世,絕大多數犀牛物種瀕臨滅絕,再看這些跨過千百年走近我們眼前的「石犀」,難免讓人感慨萬千!

相關焦點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中新網武漢12月13日電 (梁婷 孫夏)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 成都被暴雨淋成海,鎮水神獸石犀牛坐不住了!
    在連續幾波大雨後,成都人民不出意外切換到內陸看海模式!(來,子曰帶你乘挖掘機看海)然而他們沒有像前幾年南京武漢內澇時,把矛頭指向不合理的城市排水系統,而是給出了個腦洞大開的處理意見,就是紛紛要求請出我們的鎮水神獸——石犀牛!
  • 「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 冰客本報訊記者昨日獲悉,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其中「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 據悉,此次當選為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的是: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古陶博物館的金烏瓦當,為何是鎮館之寶,只因三個「難得」的原因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有數百家之多,其中不乏一些頗有看頭的專題博物館,比如大觀園旁邊的古陶文明博物館就是其中之一,也是專家學者和陶器文化愛好者的必去之地。值得一提的是,該博物館有一件特別的瓦當,被譽為「鎮館之寶」,究竟它有什麼奧秘呢?如果您也想知道答案,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13日,十大「鎮館之寶」發布會現場火爆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稱,湖北省博物館三期工程預計明年全新開放,擴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8萬平方米,比現在擴大一倍。
  • 國家寶藏:12個國內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02故宮博物館鎮館之寶:金甌永固杯「 乾隆爺混搭審美的極致體現「往細裡做」= 再加兩倍珍珠?」金甌永固杯,《國家寶藏》系列的老粉絲們一定不會忘記這件國寶。現在的中國,絕不會再讓這樣的事情發生。07廣東省博物館鎮館之寶:金漆木雕大神龕「 來到開放的廣東省博才知道國寶可以有多年輕 」這件登上過第二季《國家寶藏》的廣東省博鎮館之寶,與其他國寶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它的年輕——1935年誕生的它還未滿100歲。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文/姜松  [題記]有許多人每到一地,一定要去到當地的博物館看看。而有的博物館。那我們為什麼要逛博物館呢?  本文我們約請姜松老師為全國廣大讀者推薦「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圖文很長,不能一口氣讀完,讀者可慢慢品味。  對於熱愛文明史與藝術史的朋友們,利用世界各大博物館資源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此列出世界最知名的五十家博物館,和每家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學技術博物館不在列表之內),隨後在「姜松評寶」中用一句話告訴您選取這一件國寶的原因。
  • 湖北省博物館四大鎮館之寶
    相比歡樂谷的歡快與黃鶴樓的壯觀,湖北省博物館帶給人一種歷史的厚重感。來到這裡,可以了解到湖北省的古代歷史。湖北省博物館位於武漢市東湖風景區,是全國八家中央地方共建的國家級博物館之一,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級綜合性博物館,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機構,屬於國家旅遊局5A級遊覽景區。
  • 「陝西歷史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到底是哪幾件?
    坐擁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陝西歷史博物館自然是其他兄弟省份博物館難以匹及。官網中說,藏品量高達170餘萬件(組),精品自是不計其數。而在陝西歷史博物館的官方網站中,並沒有列出「鎮館之寶」的名目。國家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以及北京故宮博物院,這些收藏大戶的「主事」館(院)長,曾在不同場合上說過,他們那裡沒有所謂的「鎮館之寶」,因為精品太多,難以抉擇。陝西歷史博物館,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但在其官網新聞中則提到「十八件(組)國寶級文物」,這應該可以算作其代表作了。
  • 如數家珍,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娓娓道來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盤點一下西安各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喜歡逛博物館的朋友劃重點哦~西安博物院鎮館之寶秦代玉高足杯該杯於1976年在西安市東張村的秦阿房宮遺址出土。杯本是青玉材質,因千年置身地下受沁,現在呈焦黃色。專家評價此杯器形規整、雕琢精細,氣派莊重,為秦代玉器精品。
  • 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 為何面帶淡淡的哀傷?
    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之一。   「天下大足——大足石刻的發現與傳承」特展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開展以來,源源不斷的觀眾慕名而來,感受大足石刻獨特的美學內涵。  特展上,有一件南宋時期的釋迦牟尼佛像,是大足石刻的鎮館之寶,也是國家一級文物。造像重達720公斤,衣袂翩翩,與普通中國人的形態面相已然相差無幾,只不過帶著淡淡的哀傷。
  • 馬未都觀復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馬未都在國內收藏界無人不曉,他幾十年間收藏了大量的古董,沒有家族企業、沒有背景的條件下,憑藉一己之力創辦並支撐著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觀復博物館,在此基礎之上建分館,上海、廈門、深圳等。被譽為王世襄之後「京城第一玩家」,中國古董界的代言人。
  • 京都國立博物館鎮館之寶
    鎮館之寶:一萬多件貴重文物     入館先知:日本京都國立博物館建造於1897年,也就是明治中葉時期,建築具有法式文藝復興風格。這座磚結構的建築物,由於其特殊的歷史價值,還被列為日本的國家重要文物。博物館主要收藏日本的出土文物和平安時代以來的美術、工藝美術作品,其中有許多日本的國寶。
  • 湖北省博物館要上新啦!誰是「鎮館之寶」?你來定!
    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湖北省博物館 三期預計2021年全新開放,擴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達11.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8萬平方米,比現在大一倍,「鎮館之寶」也將隨之擴容。省博聯合湖北日報 推出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以更好地發揮明星文物代言博物館、推介荊楚文化的作用。
  •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鎮館之寶,《伏爾泰像》雕塑
    聖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鎮館之寶,《伏爾泰像》雕塑今天小編要和大家聊一聊《伏爾泰像》。世上原本沒有聖彼得堡,俄羅斯民族也原本沒有出海口,這一切都因為彼得大帝的雄才大略得以改變。在關於三大博物館的說法中,可以沒有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但從不會沒有羅浮宮、大英和艾爾米塔什的名字,地位可見一斑。在艾爾米塔什的270萬件藏品中,相當一部分拿出來都能成為一個中等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就以西歐藝術部來說,首推達·文西的兩幅聖母像,尤其是《利達聖母》,藝術水準不遜於羅浮宮博物館的《巖間聖母》。還有倫勃朗的《浪子回頭》、提香的《聖塞巴斯提安》等等,都是西方藝術史上不同凡響的作品。
  • 河南洛陽博物館鎮館之寶,出土26年無解,美國為它特地租飛機
    雖然洛陽如今已經是一座非常現代的城市,但是洛陽人都知道只要動土施工就很容易發掘出古墓,裡面會出土很多珍寶,所以洛陽的博物館中自然有許多珍藏,其中鎮館之寶是一塊1955年出土的東漢石闢邪,它身高一米九,身長兩米九七,體重達到八噸,完全鎮得住場面。
  • 澳門最綜合的博物館,卻沒有鎮館之寶,旁邊是澳門著名旅遊景點
    在很多人的旅遊經驗中,不管是省市級還是國家級的博物館,都會有一件鎮館之寶壓陣,代表著這座博物館的榮耀和這個地區的在某些方面的榮譽,但澳門就有一座博物館,沒有鎮館之寶,依然吸引了無數的遊客前往旅遊打卡。
  •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湖北省博物館新晉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在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原有「鎮館之寶」基礎上,新增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珍品。
  • 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一件中國文物,曾主動歸還,為何被中國拒絕英國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庚子之變的發起國,在掠奪和收藏清宮文物方面,與其他國家相比,因為動手早、下手狠,所得豐富且精品多。英國許多博物館、圖書館甚至私人收藏家都藏有清宮文物。其中以大英博物館最突出。鎮館之寶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之一,收藏了世界五大洲各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和藝術品多達百萬件。而該館收藏中國文物的歷史可追溯到1753年建館時期,被認為是世界上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歐美博物館之一。
  • 268萬餘票選出「文明之光」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湖北日報訊(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溫靜、孫夏)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為: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