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也就是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應朋友之邀,再觀成都博物館。
或許很多人都很熟悉,在成都市中心天府廣場的西側,矗立著一座閃爍著金屬光芒與「翡翠」光澤的現代建築,結合了古蜀文化中對「金、玉」的尊崇,館體外圍由金色的銅與透明玻璃組成的無數三角形拼接而成,極具時尚與藝術氣息,那便是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城市博物館——成都博物館。
館中收藏20餘萬件青銅器、金銀器、畫像磚、石刻、陶瓷器、書畫、道場畫和木雕等各類文物,衣食住行無不涉及,從多個維度,跨度數千年,每一件文物都無聲地講述著鮮活的史上蜀都。
而今天要說的是成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石犀。
說到犀牛,或許很多人更熟悉的是那幅在版畫界有著極高地位的《丟勒的犀牛》,和丟勒刻刀下身穿盔甲體形魁梧的犀牛不同,成博的石犀「腿短頭長」,更有幾分「親和力」,成都本地人多稱之為「萌牛牛」。
這座石犀可不簡單,它的發現與收藏過程就極為曲折。
2012年8月,四川大劇院考古工地正式開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原天府廣場電信大樓所在地開始了正式的考古發掘工作。
隨著考古工作的持續展開,四個月後,一隻石獸露出真容,它形似犀牛,埋藏在距地表3米以下地層,為整塊紅砂巖雕刻而成,作站立狀,側身掩埋於坑內,頭東尾西,造型完整,耳朵、眼睛、下頜及鼻部雕刻簡練,風格粗獷,豐滿壯實,四肢粗短,下頜及前肢軀幹部雕刻捲雲紋。通體長3.3米,寬1.2米,高1.7米,總重達8.5噸。
而這次考古,並非首次發現石犀,據考古資料記載,早在20世紀70年代,當地鐘樓破土動工時,這隻石獸就已初現,由於條件限制,經專家建議,並未擅動,而是選擇繼續掩埋塵封,而這一埋,便又是四十年,直到2010年隨著鐘樓拆除,「天府廣場鐘樓基腳埋著石獸」的呼聲引發關注,這座沉默了數千年的石犀才得以將古老的故事訴說。
根據層位關係和坑內共存遺物的時代特徵,專家初判斷石獸的埋藏時間約在蜀漢末至西晉,製作和使用年代當在秦漢時期,這是迄今發現的我國同時期最大的圓雕石刻。
因為出土的土質層屬於蜀漢末到西晉的那段時期,從造型風格上更接近於戰國晚期,所以很多人猜測這石犀或許李冰投神獸治水的傳說有關。
據《蜀王本紀》記載:
江水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在市橋下,二在淵中,以厭水精;因曰石犀裡也。
在常璩《華陽國志蜀志》亦有記載:
外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於江南,命曰犀牛裡。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市市橋門,今所謂石牛門是也;一在淵中。……西南石牛門曰市橋,下,石犀所潛淵也。
當然,這樣的猜測並沒有得到證實,反而,卻把石犀出土捲入了一場輿論旋渦:
2013年7月,受孟加拉灣和南海的水汽形成的東南低空急流影響,加之四川盆地南北走向的山脈對氣流的抬升作用,川內大部分地區暴雨延綿不絕,都江堰發生大面積山體坍塌及土石流,213國道三號大橋已經被淹沒成了堰塞湖,川北川西一片汪洋,多地暴發數年罕見的洪災。
而當時,距石犀出土不過半年,網絡上的「好事者」將兩樁事件綁在一起,「鎮水神獸被挖引發大水」的不實之言在網絡上不脛而走,甚至引起不小的轟動,無數人開始呼籲把石犀再放回去。
當然,從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沒有絲毫的依據,可另外一說,古代神話傳說中,龍才是水性神獸,可為何古人卻造石犀作為鎮水神獸呢?或許可以試著從以下幾個方面找到緣由:
一、神話傳說中,犀牛的「分水」本領
據《太平御覽》中記載:巨海有大犀,其出入有光,水為之開。
古人相信犀牛有分水能力,而主要的原因來自於犀角,犀牛有多角,主角位於鼻子上,生在中間,犀牛遊泳,角露出水面,水波自然向兩邊分開,宛如劈波分浪。
另外犀角也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至寶,按清宮《獸譜》記載,犀角能夠「闢塵、闢水,闢寒、闢暑」其中所提到的闢水和分水應是同理。
二、犀角「闢邪鎮妖」的傳說
而另一個原因也是受一些古老的傳說影響,古代人的迷信思維通常將水患和「神明妖怪」聯繫在一起,而「水怪」成為了古代奇聞異錄中常見的題材。
古書《晉書 異苑》中提到了東晉時的溫嶠路過牛渚磯,聽到水底有音樂傳來,水深不可測,據民間傳言,水下多有怪物,於是溫嶠點燃了犀角,朝水中照去,只見「水族覆火,奇形異狀,或乘馬車著赤衣幘。」溫嶠見了,暗暗吃驚,當天夜裡,就夢到有人對他說:「與君幽明道閣,何意相照耶?」 做了這個怪夢,溫嶠心中又是厭惡又是驚恐,不久就去世了,在他身後,留下了「燃犀燭怪」這個典故,在中土已然絕跡的犀牛,儼然已是神物,犀角點燃的那一刻,妖怪紛紛現形,無處藏匿。
《太平御覽》對此亦有轉錄:
溫嶠還武昌,至牛渚磯。雲其水多怪物,遂燬犀角而照之,見奇形異狀,或朱衣,乘車馬。嶠夢人曰:『與君幽明道別,何苦相照?
唐韓偓《八月六日作》中「威鳳鬼應遮矢射,靈犀天與隔埃塵。」宋歐陽修《再和聖俞見答》「如其所得自勤苦,何憚入海求靈犀。」
可見,犀角在古代是被當做是極具靈性的東西,所謂「心有靈犀一點通」更是將犀角推至極高的地位。
三、天幹地支,五行相生相剋
古人極信風水,而慣用天幹地支五行之說,五行相生相剋,可謂「水來土掩」,土能克水,所以要治理水患,要有「土」性的載體才行,聯想十二生肖的與十二地支的具體配屬不難發現:
醜土牛,寅木虎,卯木兔,辰土龍,巳火蛇,午火馬,未土羊,申金猴,酉金雞,戌土犬,亥水豬。
牛、羊、龍、狗,都是土性,而龍和牛亦能活在水下,所以古人常用龍和犀牛作為鎮水神獸。
犀牛又因前面提到的「分水」「闢邪」等作用而被古人更為推崇,而用龍鎮水,也不少見,據明代李東陽所載的龍九子清單中,其中有一獸名為蚣蝮(gōng fù),又名避水獸,也被當做鎮水神獸,在如今水岸碼頭,也時能看到。
因此,綜合來看,成都博物館的這座「鎮館之寶」,雖不能斷定是否為李冰治水時所造,但結合出土環境可以知道,此石犀應同為治水鎮水所用。
而除此之外,犀牛在古時也為罕見之物,又因被貫以神秘色彩,也經常出現帝王陵墓中。
唐高祖李淵獻陵墓前,也有一頭石犀,名為獻陵石犀,重達10噸,較成都博物館的「萌牛牛」更大,也讓人更為震撼。
根據《唐書》的記載:唐初,林邑國(也就是如今的越南)進貢犀牛數頭,深得李淵喜愛。李淵死後,李世民命能工巧匠以林邑國進貢的犀牛為「模特」,雕成一對巨大的石犀為父親看守陵墓,藉以表達自己的「孝道」。
如今,隨著世界上最後一頭北方雄性白犀牛「蘇丹」去世,絕大多數犀牛物種瀕臨滅絕,再看這些跨過千百年走近我們眼前的「石犀」,難免讓人感慨萬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