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麵條製作技藝源流析論

2021-02-27 麵條之路

1 中國麵條的起源與發展

麵條在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了,自古以來它就以品種多樣和雅俗共賞等特色而著稱於世,它在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飲食文化史上均佔有重要的篇章。西方著名的「通心麵」(macaroni)就是當年馬可·渡羅從中國帶回去的制面技術上加以改進的。

中國麵條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二千年前的東漢。東漢桓帝時的尚書崔所著《四民月令》一書,有「五月,陰氣人藏腹中塞不能膩。先後日至各十日,薄荷味,毋多食肥膩,距立秋毋食煮餅及承溲餅」的記載。據考證,「水溲餅」即是最早的水煮無餡麵食,亦即中國麵條的先驅。

到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出現了「湯餅」(似今日的「熱湯麵」)的記載。柬晰《餅賦》中有一段描寫:「清晨之會,涕凍鼻中,霜成口外,充虛解戰,湯餅為最。」可見自古至今,凡天冷時人們總是喜歡吃熱湯麵的。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瀝餅」專指類似後世的片兒湯麵;以後,「湯餅」泛指各種水煮無餡麵食。南北朝時出現了「水引面」,《齊民要術》記載了這種面的製法:先用肉汁將面和好,然後甩手將面捋成筷子粗細的條,一尺一斷,放在盤中用水浸,最好手臨鍋邊,麵條要捋得如韭菜一般薄,用沸水煮熟,即為水引面。是早期水煮無餡麵食中一種膾炙人口的食鎊,《齊民要術》記載的製法是:用手將面「捋如大指許,二寸一斷」放在水盤中浸,下鍋時再將其「捋成極薄」,出鍋後的「光白可愛」,入口「滑美殊常」。

唐代,宮廷中每到冬天要造「湯餅」,夏天要做「冷淘」,「冷淘」類似現在的冷拌麵。到了北宋,麵條的花樣增多且有了地方風味之別。都城開封城內,北食店有「淹生軟羊面、桐皮面、冷淘棋子」,川飯店有「擂肉麵、大燠面」,麵食店有「桐皮熱膾面」,寺院齋食則有「素麵」。這些面已開始用箸(筷子)進食. 這說明北宋時我國麵條確為「長條」了,因為用匙舀食不行了,只有用筷子夾挑而吃才順口,這標誌著我國麵條的製作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北宋詩人蘇東坡曾賦詩「湯餅一杯銀線亂,萎蒿數箸玉簪橫」和「人言小麥勝西川,雪花木磨煮成玉。冷淘槐葉冰上齒,湯餅羊羹火人腹。食前方杖我所無,蒸餅十家或有諸!」對當時高超的制面技術繪予熱情的歌頌。到了南宋,麵條已成為當時人們的常食之品,同時麵條的節令風俗也於此時出現。陸遊「炊粳及煮餅,得此生輝光」和「老夫湯餅亦時須」的詩句,形象地反映出麵條已成為當時人們的常食食品。

元代、明代和清代的麵條更是豐富多採、美不勝收。《飲膳正要》等書記載元代的麵條有「春盤面、山藥面、羊皮面、禿禿麻面、蘿蔔面、茱萸面」等二十多種。清初北京「清平居」的冷淘面」、「陶朱館」的湯羊面、「福興居」的雞絲麵,都是膾炙人口的名面,其中福興居的雞絲麵更是極一時之盛。

經過二千多年的發展,中國麵條的製作逐漸形成了擀、拉伸、切、壓及煮、蒸、炒、炸等多種方法。聰慧的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運用上述方法創造了多姿多彩的麵條煮食。現代的麵條,更是古代麵條的傳承和發展,其品種有如朵朵葵花競相開放。如福建風味的「手抓面」、山西風味的「刀削麵」、西北風味的「臊子麵」、中原風味的「魚焙面」、北京風味的「打滷面」和四川風味的「擔擔麵」均是我國麵條中的佼佼者。這些麵食,大多是用拉麵、刀切面或掛麵為原料,加上精美的烹飪而成。

根據麵條的成型方法,可將我國的麵條術分成三大類:

(1)拉抻法,這是對充分混合熟化的麵團進行反覆拉抻而成的。它對麵粉的質量及生產操作的熟練程度要求較高,許多名面(諸福建龍鬚麵、江蘇空心面)都屬此類。

(2)擀壓法,是對麵團反覆擀壓或碾壓成片後切條而成,掛麵、方便麵和刀切面都屬此類。

(3)擠壓法,這是將麵團放在壓模中受壓通過模孔而成型,通心麵就屬於此類。

2 拉伸法制面術

拉麵在我國各類麵條中質量最好、烹調特性最佳,歷代都稱為「席上珍品」,它是我國最古老、最高明而又最精彩的制面技術。空心拉麵曾為北宋皇帝的貢品而久負盛名,面宋代詩人黃山谷賦詩「湯餅一杯銀絲亂,牽絲如縷玉簪橫」以贊福州龍鬚麵。

2.1 福州龍鬚麵的製作

福州龍鬚麵,又稱線面,是一種有代表性的拉麵.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原料多以富強粉為主,輔以食鹽、甘暮粉、食油、鹼和雞蛋等,產品一般細度為0.7mm、長度1900mm,一般每l00kg麵粉可拉線面120公斤。

和面是生產的第一步驟,需加鹽6~10%(依生產季節不同而異。冬春季6~7%,夏秋季8~10%)和加鹼0.04~0.07%。和面時的加水量為55~60%,水要分批加入,揉勻後用溼布蓋好,熟化1h。之後將麵團揉成圓團形,放在大陶盆中自然發酵20~30min,然後在操作木板上劃成長條,用手沾油揉成直徑為20~25mm的麵團,再放在大陶盆內發酵20~30min(稱「搓油條」)。用於搓揉油條團,邊搓邊撒些甘薯澱粉,搓成直徑為5~7mm的粉條,再靜止自然發酵數l0min(俗稱「搓粉條」)。將粉條繞在兩根330ram長的竹筷上. 每筷55~60根面,串好後再放在發酵櫃內靜止2h,要平掛以使之垂長。取出兩根面筷,一根固定在特製的面架上,另一端用手拉,反覆拉長,一直拉到長1900mm、直徑0.7mm為止。自然曬乾即成,也可機械烘乾,但通常用曬乾法。

2.2 江蘇空心拉麵的製作

江蘇泗洪縣的空心拉麵,實際上並非空心,只是因和面時長時間的充分揉合使得麵團中含有較多的空氣而呈微孔狀。

空心拉麵的製作工藝與龍鬚麵有些相似,主要步驟有:和面(10~15min,水50~60%,食鹽3~7%)→切條(將麵團攤開,切成厚30mm、寬30mm的麵條團)→搓條(搓成直徑為12~15mm的圓條)→搓油條(盤在面盆上,盤一層塗一層油,靜置20~25min)→上竿繞條後放入醒面箱內醒面30~60min→拙面(在麻牆,即水泥砂漿刷成的坑坑窪窪的牆上拉成長度為400~500mm)→拉麵(拉至所需的長度)→烘乾或曬乾。

2.3 四川中江拉麵的製作

四川中江拉麵也是一種中外馳名的麵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種拉麵細如頭髮絲,潔白空心,光滑柔韌,風味獨特。其製作工藝如下:

和面(麵粉50kg,清油0.3~0.35kg,食鹽0.35~0. 7kg,水30kg)→靜止熟化20min→劃條(麵團放在面板上搓成方形,劃成10條,搓圈擦上清油),靜止1h→拉大條(搓成直徑為30mm的大條),靜止7~8min→拉小條(在面板上放撲粉2~2.5kg即麵粉、澱粉各半,將大條搓成直徑為lOmm的小條),自然發酵4h→上竹(用兩根竹筷將小條拉成200mm左右,馬上放人面槽內吊起,每根面竹lOmm長,蓋上草蓆,自然發酵1~2h)→撲粉後拉至800mm長,再吊在面槽內自然發酵l~4h→拉麵(將一端竹杆插在面架上,另一端反覆拉至1600mm左右,中間增一竹杆後繼續拉至所需長度)→晾曬l~2h即為成品。

2.4 即煮拉麵的製作

上面三種拉麵均是幹制後再食用,下面這種產品則是拉好後馬上放人沸水鍋內煮熟,適合現做現燒現吃,因此製作要簡單很多。

主料是麵粉2500g,輔料有水1400g、鹽1.5g、鹼5g。製作時,先將鹽溶於水中,麵粉加水和面,揉好後靜止醒發20min,量後加鹼水揉勻,揪出約1.5kg重的面塊,用雙手拉長合成麻花形,這樣反覆抖拉7~8次面拉均勻後,上案用乾粉滾勻,雙手各執一端抖拉撐長,再上案由單單條並雙條,反覆拉6次,到64根,邊拉邊滾麵粉(炒麵一般拉32根)。下鍋時一手執兩頭,一手中間拉長,把面的頭尾揪斷人鍋煮熟即可。

2.5 福建棋子面的製作

福建棋子面,是一種著名的拉麵片。其製法是,用鹽水和好的4kg重麵粉的麵團(用鹽量與福州龍鬚麵相同)靜止數刻,用擀麵杖壓平後放在兩根懸架著的竹杆上。然後用手工將麵團向四周運漸拉抻,隨著面積的增大逐漸增加竹杆,最後將麵團拉抻成有10m2大、厚薄均勻且透明的面片,晾曬後切條。這種麵條多供老弱病小孩產婦食用,特別容易消化吸收。

3 擀壓法制面術

通過擀壓法的制面術,應用最為廣泛且工藝也最為成熟,大宗供應的掛麵和方便麵都是用這種方法製得。

3.1 掛麵的生產工藝

制掛麵所用原料麵粉的質量要求較制拉麵的低很多,其麵筋含量為26~28%,灰分0.55~0.7%。和面時的加水量為35%左右;食鹽的添加量為2~3%;有時還添加鹼0.05~0.2%。和面時間夏季5~6min,春秋季為7~8min,冬天為10~15min,之後靜止熟化10~15min。然後讓散碎的麵團通過兩個大直徑的輥筒之間壓成約lOmm厚的面片,再將面片用軋薄輥連續壓延7~10道,達到所要求的厚度(1~2mm)後通過一對切割槽輥筒進行切條。狹槽輥筒排列成槽對槽運轉,因此切割出的麵條斷面呈長方形與正方形;當然可通過更換切刀形狀生產出圓形、半圓形截面的麵條。同號切刀切出的麵條,方形比圓形烹煮的時間要短些,因為方形麵條的表面積較大。

麵團的壓延作用是在同一個方向上進行,麵筋纖維沿壓延方向排列成束;這種排列使得麵條的強度沿其長度方向增大,而不是沿寬度方向增大。在小規模生產中只有單輥壓面機進行反覆壓延,但在大中型廠中都配備多輥壓面機進行續壓延加工。加壓的強弱與麵筋網絡結構的進一步形成有一定的關係,在壓力達到某一限度之前,則壓力越大越能促進麵筋網絡的形成;但對面帶加以急劇的過度壓縮會使面帶中已形成的麵筋結構受機械破壞,所以軋片的一個重要參數是壓延比率。我國目前應用的比較合理的壓延道教是7道(複合二道),其技術參數見附表。壓延工序對麵條的食用品質影響很大,壓得過緊會使麵條不易煮熟,壓得過松煮麵時溶出物多表面粗糙,它們都會影響到麵條的食用價值。

表 滾軋成型技術參數


軋輥直徑

mm

轉速

r/min

壓延速率

m/min

面帶厚度

mm

壓延比

%

複合

240

5

3.77

4

100

240

5

3.77

4

100

300

8

7.54

4

50

壓延

240

15

11.31

2.4

40

180

30

16.96

1.7

29

150

45

21.20

1.3

24

120

70

26.39

1.1

15

90

100

28.21

1.0

9

當前我國一些滾軋成型裝置主要存在三個問題:(1)軋輥保道直徑相同;(2)軋輥道效過少,軋薄率過大;(3)面片線速度過快,有的廠家末道面片線速度在40m/min以上,線速度過快則面片受壓時間短。

掛麵的烘乾分三個階段:預烘乾、主烘乾和終烘乾,預烘乾水分由33%降至27~28%,主烘乾再闢至17~18%. 終烘乾最終降至14%以下。目前我國大多數掛麵廠是採用低溫長時間隧道式烘乾法,這種方法的優點是不易斷條;但因烘乾時間長麵條容易酸敗,同時麵條蒸發的水蒸氣易積聚在烘房頂部凝結成水滴落下來,會影響成品的終乾燥,這時可通過鼓風機及時吹風排溼來解決。

3.2 刀切面的製作工藝

刀切面也是我國一種著名的人工制面術。其製作原理是,將和好的麵團用擀麵杖擀成厚薄均勻的麵皮,再用刀切條即是溼切面,晾曬後即是幹切面。馳名中外的湖北雲夢魚面,就屬於這種麵條。雲夢魚面的生產,至今已有150年的歷史,曾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得到榮譽獎。雲夢魚面的製作方法是,採用鮮魚(青魚、鯉魚或草魚為佳),除去內臟、魚鱗、頭尾和骨皮後絞成肉漿,再與麵粉、豆粉、食鹽和鹼等攪拌和面,壓成薄片(每張150-200g,厚度為1mm),之後上甑蒸熟,取出攤涼後摺疊切絲,曬乾裝盒即是乾魚面。這種魚面營養特別豐富,風味獨特,適合炒、煮、炸吃。

4 擠壓法制面術

這類麵條以通心麵最具代表。通心麵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發展於義大利而流行於全世界的麵製品。根據所用的原料不同,通心麵常常有傳統和非傳統的兩種。傳統通心麵是以杜倫小麥磨製的粗粉粒為原料經和面、擠壓和乾燥而成;非傳統通心麵又分兩種,一種是以普通小麥磨製的粗粉粒或麵粉為主要原料製作的,另一種是用除小麥以外的穀物或穀類種籽粉為原料製作的。

從外型上看,通心麵主要有長條實心、長條空心、螺旋狀、短彎狀、貝殼狀、幾何圖形狀和片狀等品種。以商品角度來講,又有幹製品、鮮凍製品、冷凍製品和方便熟製品之分,有的還配有一定量的雞蛋、番茄汁和蔬菜汁等以製成各種風味獨特營養豐富的食品。

4.1 傳統通心麵的生產技藝

通心麵的生產技藝原理是,將原料與水混勻後送至第二和面機進行真空處理,以排去包含在麵團中的空氣;之後將麵團送至螺旋擠壓器中。向模板一端推送強迫通過模孔即形成各種形狀的溼通心麵,經乾燥切條後包裝即是終產品。

傳統通心麵的原料杜倫小麥為四倍體,染色體28條(普通小麥為六倍體,染色體42條);其籽粒很硬,蛋白質含量為14%,蛋白結構及蛋白與澱粉之間相對布局等方面的特點決定它特別適合於磨製成粗度為350μm以下的粗粉粒製作通心麵。同時由於多數杜倫小麥胚乳中所含類胡蘿蔔素比普通小麥高出一倍,而且破壞色素的脂氧合酶的活性較低;因此,用杜倫小麥製作的通心麵外觀呈光亮琥珀色的半透明狀。

和面、擠壓和乾燥是保證產品質量的三大關鍵。和面操作通常是用高速雙軸和面機完成的,雙軸各以相反方向旋轉以防止形成大塊的麵團,和面水溫不應超過32~35℃。

從和面機出來的麵團由螺旋餵料器送至擠壓成型機,擠壓機內部的螺杆迫使麵團通過位於擠壓機末端的成型模板;模板面上的切刀決定擠出產品的長度,當然也會影響產品的形狀。短條製品通心麵常用裝有旋轉切刀的圓面模板,旋轉切刀掠過模板表面而切斷通心麵,長條製品則多採用水平模板。

乾燥是通心麵生產技藝過程中最關健又最困難的一環,它將溼面水分含量從31%降至13%以下。現多採用大型連續式乾燥機。目前最常用的三種連續乾燥法是:低溫乾燥法、高溫超高溼乾燥法和微波乾燥法。

乾燥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預乾燥、主幹燥和冷卻。一般在第一和第二階段採用較高的溫度;例如在第一階段,長透心面的烘乾時間為40~60min,溫度逐漸上升至75~78℃。在特高溫乾燥系統中開始的溫度很高,甚至達到100℃以上。

4.2 非傳統通心麵的生產技藝

非傳統通心麵原料中蛋自含量低,麵團品質差。因此可添加些動植物蛋白以增強麵團的網絡結構。可添加的植物蛋白有大豆、豌豆或其它豆類種子粉,濃縮蛋白或分離的蛋白,可添加的動物蛋白質有乳清蛋白、酪蛋白、奶粉、魚蛋白、血蛋白甚至微生物蛋白,其中以大豆和雞蛋最常用。

在這種麵團中使用添加劑所發揮的作用也是很明星的。添加劑中有的能與蛋白發生作用而使麵團網絡結構更易形成,有的能抑制澱粉吸水而使產品烹煮時不會吸水而影響其烹煮品質。例如,單甘酯能與直鏈澱粉複合,在烹煮時它能阻止澱粉溶於水中;類似的添加劑有卡拉膠、藻酸鹽、植物膠、抗壞血酸及一些鹽類。此外,麵團的溼熱處理和烘乾溫度的提高也能改善非傳統通心麵的品質。

相關焦點

  •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
    「弓箭製作技藝(蒙古族牛角弓製作技藝)」,是由內蒙古師範大學等單位積極申報,2011年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民族魁寶。
  • 最新中國10大麵條排名
    麵條起源於中國,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食用歷史,早期的麵條跟河南燴麵有些類似,其多為片狀、條狀的。在漢代麵食統稱為餅,麵條要在「湯」中煮熟,所以又叫湯餅。到了隋唐時期有一種叫「冷淘」的過水涼。時至今日,麵條的種類更是多種多樣,令人眼花繚亂,麵條也因地域性的差異有著不同的風味。今日我們一起就來盤點一些各地美味的麵條。
  • 博山豆腐箱製作技藝
    博山古稱「顏神」,地處魯中腹地,是著名的中國飲食文化名城。博山工業發展較早,特別是陶瓷、琉璃的生產,湧現出不少著名的民間藝人和手工業者。
  • 印泥製作技藝(魯庵印泥、潛泉印泥製作技藝)
  • 閩南風味 仙草製作技藝
    仙草盛產於閩臺山區坡地、溝谷的小雜草叢等陰涼潮溼稍冷的環境中(林瑞紅攝影)「仙草」之名稱首見於現代《中國藥植圖鑑》在「職方典」稱之為「仙人草」,又稱為田草(在閩南臺灣的俗稱)、洗草、仙草凍、仙草幹、仙草舅,臺灣省原住民泰雅人稱Superkku,臺灣省原住民排灣族人稱Ryarikan,英文名稱為Mesona或Chinamesona。
  •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戚繼光慶功宴慶功酒製作技藝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申報項目—戚繼光慶功宴慶功酒製作技藝當年宗師赴薊鎮,受命犒賞戚家軍;六和美酒獻英雄,七味大宴賀奇勳。下面,我們在觀摩傳承人楊德友先生製作技藝的過程中,繼續介紹本項目的主要特點和重要價值:本項目以齊魯菜係為主要風味,由菜、湯、酒、主食四個品類,52個品種構成,形成了獨立的軍旅邊塞餐飲體系,專門結合戚繼光以及戚家軍部分將士所處的生活背景、飲食條件以及軍旅生涯而開發,在中國軍旅餐飲文化史上獨樹一幟,被譽為連氏飲膳傳世七宴中的一顆明珠
  • 遺世承美|傳承中國傳統的金銀精工製作技藝精華——營口老世興金銀...
    每周二,跟著小編,穿過歷史走到文化遺產的背後,探尋這一門門精巧技藝背後的質樸與人物背後的溫度。第十三期:營口老世興金銀製作技藝金店,清時稱作首飾樓或銀樓。銀,或示貴氣、或示富有、或示純潔、或示大方而別受鍾愛。
  • 劉建:都江堰傳統金銅製作技藝傳承人!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 「銅」心未泯,堅守傳統磨礪心性的成都市級傳統金銅製作技藝傳承人劉建。成都精廬雕塑美術藝術研究所位於蒲陽工業區鶴鳴路17號,這裡庭院深深,佳木英英,用一個字形容——「幽」。陳列室內,精美銅器錯落擺放,琴棋書畫穿插其間,讓人不由嘆一聲——「雅」。與精廬主人,成都市級傳統金銅製作技藝傳承人劉建攀談,看他創作,莫不是秉承一個——「精」字。
  • 福州茉莉花茶製作技藝
    2014年11月,花茶製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千餘年來備受喜愛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史料顯示,福州茉莉花茶在北宋已有雛形,南宋出現記載,明朝窨茶技藝逐漸成熟,清朝後期變得興旺。它曾經進貢出口,廣受喜愛。外交部茉莉花茶禮茶均由福州生產。
  • 傳統錫伯族弓箭製作技藝的守護人
    圖為鄂建燁在製作筋角弓。新華網姜冰攝45歲的鄂建燁是瀋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錫伯族傳統弓箭製作技藝傳承人,出身弓箭世家的他15歲就跟隨爺爺學習製作錫伯族傳統弓箭技藝,具有豐富的制弓經驗。圖為鄂建燁在製作筋角弓。新華網姜冰攝受到家庭薰陶,鄂建燁從小就對於弓箭有特殊的熱愛。尤其對傳統弓箭的製作,鄂建燁有著極高要求,從選材、製作到後期裝飾,都一絲不苟。圖為鄂建燁在打磨做弓用的竹子。
  • 傳統的麵條製作方法是用豆子燉麵條,醇香的味道令人難忘
    最傳統的麵條製作方法是用豆子燉麵條,醇香的味道令人難忘!小時候,我對麵條沒什麼興趣,但有一種說不出的喜歡豆腐面的感覺。豆腐面在實際操作中與其他麵條大不相同,味道也與其他麵條大不相同。燉麵條的方法是將菜餚的香味直接放入麵條中,相對於滷水麵條是常規方法,可以使麵條的味道更香。這樣做的麵條會更好吃。我們吃的燉麵條是手工擀的,這種手擀麵比我們買的麵條好吃,這樣一來,燉麵條的味道會更加濃鬱。吃豆腐面也是很好的營養補充。
  • 非遺項目|銀器製作技藝(祥雲汪情)
    汪情銀器製作技藝主要流傳於祥雲縣雲南驛鎮汪情村。
  • 非遺:聚元號弓箭製作技藝,專為清朝皇家製作弓箭的「兵工廠」
    不過如今的體育運動,依舊保留著射箭這一項目,而在國內,傳統弓箭的製作技藝也沒有消失,還得以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就要多虧聚元號的努力與堅持。它們被稱為是中國最後一家弓箭鋪,如今聚元號也已經成為弓箭行業的代表,不過很多人或許會有疑問,為何像聚元號的弓箭製作技藝就能受到如此推崇呢?
  • 三代人守護楮皮紙製作技藝 72道工序可保存千年
    倉頡字,雷公碗,灃出紙,水漂簾「這道工藝叫做抄紙,是咱們楮皮紙製作技藝裡最為關鍵的一道,把紙漿放在池內攪拌均勻後,用竹簾輕輕一蕩一搖,薄薄的一層純植物纖維就形成了一張紙膜,這對力道要求很嚴格,重不得輕不得。」11月17日,位於西安高新區的北張村楮皮紙製作技藝國家級傳承人張逢學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
  • 麵條畫師對葉羅麗出手,看到用麵條製作的仙子,寧願餓也不忍心吃
    其實麵條作畫最初出現在某學生飯堂,他們對飯菜的難吃程度,用剩飯菜擺出「難吃二字」,後來逐漸演變成一個「諷刺」的藝術,現在卻有畫師將這種創作變成一種藝術作畫。一種新興的漫畫家「麵條」畫師誕生了,這種麵條畫師將一碗普通的麵條,然後經過創作,根據麵條的不規則,創作成一幅麵條作品,而這些麵條作品由於「線條粗糙」,大部分的作品都是動漫角色來作為創作對象,本來動漫角色就是一些非常簡單的線稿。她們這些麵條畫師通過對動漫角色的線條的模仿,然後用麵條擺出和動漫角色一模一樣的作品,而這些作品稱之為「麵條」作品。
  • 【非遺之窗】朝鮮族鹹菜製作技藝
    17世紀末,朝鮮族已開始從鄰國朝鮮陸續遷入中國。再泡,以解除異味,撈出控幹水分。將桔梗絲放在盆內,放入鹽、醬油、白糖、醋、蔥、薑末、香油、味精、辣椒麵拌勻,蓋上蓋,放在冰箱裡醃透即可食用,食用時撒上熟芝麻。        鹹菜製作技藝是朝鮮族自古傳承的民間手工技能。經過了數百年的傳承,增添了不少現代的生活用具、食品製作技能和手法,但風味保持較好。在前郭爾羅斯,相對其他民間技能而言,流傳的地域有限、歷史不久,沒有明確的譜系。
  • 中國麵條地理
    原料是影響麵條口感的關鍵,在製作時,面裡要放適量的食用鹼,製成鹼面,主要起香。面在機器裡要來回多壓幾下,使面有勁道,無論如何不能放食用膠。要用小粉灑拍,使麵條不粘連、不糊湯,最後形成扁而薄、寬度適中的揚州麵條,那樣比較容易入味。其二,要寬湯下麵。陽春麵雖然是清湯麵,沒有任何的配菜,卻絕不是開水煮麵條,訣竅就在這湯汁上。
  • 傣鄉風情|記錄傣族大鼓製作技藝
    傣鄉風情|記錄傣族大鼓製作技藝 2020-03-12 18: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頂級麵條
    Biang-biang面是傳統的陝西褲帶面,因為製作過程中有biang、biang的聲音而得名。正宗褲帶面,需要用關中麥子磨成的麵粉擀成長寬厚的麵條,用醬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調入麵湯,撈入麵條,淋上燒熱的植物油即成。Biang-biang面是色、香、味、形俱全的特色小吃,是很地道的秦地風味。
  • 面面俱到,讓你認識中國麵條
    重慶小面、炸醬麵、拉麵、牛肉麵、臊子麵等等等等等,面面俱到,中國麵食文化源遠流長,帶你認識中國的麵條文化,沒有做不到的麵條只有你想不到的麵條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