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人愛吃麵,
南方人愛吃粉,
潮汕人卻獨愛粿條!
在潮汕人的心目中,
粿條是除粥和米飯外的第三主食!
關於粿條和河粉的混淆,許多久居廣深的潮汕人更有資格感慨:太多店家其實自己也分不清河粉和粿條,甚至自己吃久了感覺都差不多,這怪不得他們。
其實連「食神」蔡瀾也曾說道:粿條,粵人稱之為沙河粉,簡稱河粉。(《蔡瀾談食材之粿條》)
從外形看,潮汕的粿條,跟河粉長得一樣,其實不然!!
一個是原料不同,潮汕人喜歡爽口和純粹,所以粿條內沒有添加很多薯粉、澱粉。二是原料不同導致的顏色不同,製作粿條是用米漿,蒸熟後透明度比加生粉的河粉差,所以河粉看起來晶瑩透明,粿條則是輕微的乳白色。
粿條好吃還是河粉好吃,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鐘愛,美食,無分好壞,只分你心裡的偏好,可以不喜歡,卻不能不尊重,不僅僅是食物,其他亦如此吧。
沙茶粿條的做法很簡單,和普通的乾麵做法一樣。
過熱水,晾乾入碗,加沙茶醬,蔥花快速攪拌,再搭配上一碗豬雜湯。怎一個爽字了得!
這是流傳最廣、最好吃的吃法,粿條湯的味道重點是湯,大多是秘制牛骨湯。
一碗牛肉粿條,牛肉和牛丸是標配,牛丸是牛筋丸,純肉純手打,吃起來肉質彈牙,牛味十足。
幾顆牛肉丸浮在粿條湯上,再加上幾片新鮮的生菜、蘿蔔,想想口水就垂涎好幾尺。
傳統的潮式炒粿條是先將油鍋燒熱,放入粿條翻炒幾下,再將少量的水倒入。
在粿條的另一面形成微焦狀,再放入肉絲、蝦仁,洋蔥絲,番茄片等配料炒。
炒粿條分幹炒溼炒,牛肉芥蘭炒粿條是很經典的吃法,幹炒爽滑香口;溼炒更加入味,多了一份纏綿的口感。為了一張嘴,跑斷兩條腿。
我想,對於潮汕人來說,
嘴上的功夫是最怠慢不得的,
再懶的人,為了吃,也不會懶的。
有吃有喝,最是快活!
吃完擦擦嘴,
厝邊頭尾圍坐品工夫茶。
街區稍顯老舊,不副昔年的繁華.
但清晨的小攤檔,憨實的攤主,
鍋裡一如既往地冒著炊煙,
提醒著出行的人問:
「愛食咪個(要吃什麼)?」
身處外地的時候,
總會對家鄉無限想念。
想念這裡的人,
想念這裡的美食,
想念媽媽為我親手煮的一碗粿條湯,
這是在哪裡都吃不到的美味。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
在廣州,
想念粿條的時候,
就回去吃一碗河粉解解饞。
但任其再美味,
也遠遠不及潮汕街頭的一碗粿條。
< 免責聲明 >
1、因編輯需要,文字與圖片之間無必然聯繫,僅供讀者參考。
2、本平臺致力分享有價值的內容,轉載引用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所轉載的所有文章、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非原創文章及圖片等內容無法逐一和版權者聯繫,亦無法核實真實出處,如涉及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謝謝。
3、如無意中侵犯了媒體或個人的智慧財產權,請及時聯繫我們處理,我們將立即予以刪除。
4、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僅為示意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5、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汕頭食客享有最終解釋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