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玩食潮汕」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牛肉炒粿條
是潮汕地區著名的小吃,是潮汕人改善口味、改善生活的普及常餐,同時也成為餐館食店風味經營或風味配餐必備的品種,而牛肉粿條又以汕頭和普寧的牛肉粿條聞名。牛肉炒粿條被潮汕人簡稱為牛肉粿。牛肉粿以牛肉片、芥藍和潮汕粿條為主料,用老抽、沙茶醬和辣椒醬等調味。如果只用蔬菜或菜脯粒配以粿條,則稱為素粿,也別有一番風味。牛肉炒粿條以其「香、滑、熱、透、可口誘欲」的特點著名,鮮綠的芥藍,加入嫩嫩的牛肉片,還有入口滾燙的粿條,可謂是絕妙的搭配,打造出讓人念念不忘的口味。
關於潮汕牛肉粿條,目前沒有很確切的記載。美食家張新民兄曾提出一種觀點,認為潮汕的粿條最遲可以追溯到明代。他說潮州府的《秋八月觀神之八》就寫到:「箸頭尖,箸尾搖,箸頭尖尖挾針菜,箸尾搖搖挾粿條。」從這首古老的「關神曲」,推斷粿條這種食物,最遲應該在明代就已經出現並且成為了潮人祭祀的供品和食物。粿條經由潮汕人傳到了香港、馬來西亞、柬埔寨等地,香港人叫粿條「貴刁」,其實就是潮汕話的「粿條」。汕頭的老城小公園,早在20世紀20年代,就出現叫賣牛肉丸的小販。在潮汕地區,牛肉店遍地開花,人們隔三差五就要去享受一次來自牛肉粿的味蕾洗禮。
潮汕粿條與廣州的河粉有著明顯的差別。「食神」蔡瀾對美食的評論,極少有人反駁,唯獨在最普通的粿條上,有不少人提出反對意見。他曾發表的《蔡瀾談食材之粿條》一文中表示:「粿條,粵人稱之為沙河粉,簡稱河粉。南洋人音譯為貴刁。」筆者對此也不敢苟同。無論是做法,還是口感和觀感,兩者均有較大的區別。在做法上,沙河粉採用米漿加大量的薯粉製作,薄而透明,韌性較高;潮汕粿條則用大米磨成米漿,加少量薯粉,米香味重。在外觀上,河粉是半透明的,而粿條是乳白色不透明的。在口感上,粿條較鬆軟,沙河粉則彈性韌性遠超過粿條。用粿條煮的湯,清香味比河粉更勝一籌。潮汕菜講究食材本味,因而製作粿條更加純粹。
廣州的幹炒牛河
牛肉粿,以牛肉和粿條為關鍵食材,對他們的要求自然高。製作粿條的傳統工藝是以大米為主,加上少量薯粉,但由於粿條市場競爭激烈,而且利潤空間小,目前市面上有些粿條添加了許多化學物質,有的甚至便宜到低於大米的成本。口感最好的粿條,必定是新鮮出爐而且只用大米製作的。當然,牛肉也是要從四川貴州一帶運來,當天宰殺,肥瘦適中的新鮮牛肉。牛肉炒粿條的做法有二,分為溼炒和幹炒,其區別在於有無勾芡。潮汕地區一般都是用溼炒,在最後環節加入水澱粉小燴一會,醬汁豐富。具體的炒法請參考以下步驟。
如何炒出可口誘欲的牛肉粿
材料▼
主料:粿條、芥藍、牛肉各適量
輔料:沙茶醬、生抽、精鹽、味精、生粉、辣椒醬、魚露、豬油各適量
第一步
將牛肉洗淨切成薄片,加入少許油、生抽、辣椒醬、沙茶醬、生粉拌勻醃製5分鐘;將芥藍洗淨斜切成小段備用;1勺醬油加三分之一碗水,備用。
第二步
先把鍋燒熱,再倒入適量油,防止粘鍋。待油熱,把火降至較低(火焰低、火圍寬)才將粿條鬆散、平敷入鼎(鼎即鍋)。下粿條後要先等粿條煎香,再翻面。下醬油水並迅速播勻或炒勻,使其與粿條充分結合在一起,然後停止翻動,煎好一面再翻面煎。重複進行三至四次,使其全面受熱煎甩,粿條變金黃色則裝盤待用。
第三步
原鍋下油,待油熱先倒入芥藍頭翻炒至斷生,再倒入芥藍枝葉翻炒。注意鍋中的油可以稍多一點點,芥藍才能炒得青脆,最好能用豬油,比較香。最後放入牛肉,煎好一面再翻過來煎另一面,然後下入生粉水勾芡,至汁水變濃稠,熄火併把芡汁、牛肉和芥藍淋在炒好的粿條上。要趁熱食用,否則會粘連在一起。
小貼士▼
1、 注意炒粿條時最好用鐵鼎、鐵鼎儲熱量大、散熱慢,是陰熱火的最佳傳熱盛器。
2、 炒粿條時的大火要由低焰、慢烤、儲熱取得,即為「陰熱」,而且「翻炒」要用炒煎、甩三種技藝交織、交替運用才能不粘、不糊、不焦。不可過多反動,以免炒碎。
3、 牛肉裡帶點紅,就是牛肉口感最鮮嫩,熟度剛好的時候。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