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達肖夫指數簡析:人類到底能發展到什麼程度?

2021-02-25 利維坦

利維坦按:我們可以按照卡爾·薩根提出的卡爾達肖夫指數進行計算,將地球接收到太陽的能量估算作1.74×10^17W,而人類消費的能量表明我們現在正處於0.7型左右的文明程度。也就是說,能源消費還需擴大1000倍,我們才能達到「Ⅰ型文明」的標準。

與此同時,阿波羅計劃等地外拓展項目打開了人類往II型文明發展的一個好開端,而對於III型乃至更高文明,目前似乎大多由藝術工作者挑起展望的重擔……

文/Jolene Creighton

譯/$ecret

校對/兔子的凌波微步

原文/futurism.com/the-kardashev-scale-of-civilization-types/

本文基於創作共用協議(BY-NC),由$ecret在利維坦發布

實話實說,我們在地球上有共同承擔著的問題:戰爭、洪流、疾病、貧窮、環境毀壞(例子永遠舉不完)。但我們也有一大堆好的東西:阿庫別瑞引擎(Alcubierre Warp Drive)、隱形鬥篷、火星探測器任務、希格斯粒子(Higgs)的發現(同樣,例子永遠舉不完)。

阿庫別瑞引擎是一項推敲性的時空數學模型,為科幻中星際旅行裡作為跨星際超光速航行的工具——曲速引擎提供理論支持。圖源:Engineers Garage

在所有這些既激動人心又具啟發意義的科學發現與這些毀滅力量之間,我們到底要怎樣權衡?永無止境的災難清單與我們對科技的完美無窮盡的追求成雙成對(確切地說,並行不悖)。隨著難以想像的可怕之事與壯麗的發展齊頭並進,作為一個文明世界,我們怎樣才能度量我們所處的狀態?

回答這個問題最簡單的方法之一就是創造一個指標,能讓我們科學地度量我們科技的現有能力,而非可能性。幸運的是,我們有一些能夠實現這類度量的方法。

其中之一就是「卡爾達肖夫指數」。

如果你想了解這項指數的基本概念,你可以跳過更科技性的版塊直接閱讀以下段落,這些段落被幫助性地標記為「太長不想閱讀部分」(The TLDR Part;譯者注 :TLDR:too long; didn't read.)。

本質上,卡達爾肖夫指數是以一種文明能利用多少能量為重點,去度量一種文明的發展程度。特別地,一個文明種族可用的能量的多少是與這個文明種族分布得多廣相關聯的(它的人口是否遍布一個行星、銀河系或者整個宇宙)。

TLDR部分

卡達爾肖夫指數因一位名叫尼科萊·卡達爾肖夫(Nicolai Kardashev)的俄羅斯天體物理學家而得名。

在1964年,卡達爾肖夫提出,一種文明的狀態,作為整體,主要取決於兩樣東西:能源和科技。他建立了一個理論,一個文明科技的發展程度和這個文明能夠控制利用能量的多少並行不悖。重要的是,一個社會能夠產出的能量越多,他們的科技程度就越高(科技程度最開始是與可用來溝通交流的能量相聯繫的,但後來被擴展了)。

尼科萊·卡達爾肖夫(Nicolai Kardashev)。圖源:Fanwave

換句話說,根據這個理論,一種文化的發展(用最寬泛的意義來說)是能源和科技的產物:通過科技,能源被利用了,就像社交系統是科技的表達一樣,一種文化的狀態依賴於(且取決於)被利用的能源的多少。

這個指數有許多不同類別(等級分類)。近幾年,科學家已經將這個指數擴展到去度量假定文明的程度——銀河系文明、星系間文明,甚至是自然界中的多重宇宙文明。

文明類型

圖源:Trantor

•零型:亞全球文明(Subglobal Culture)——這類文明是從天然有機資源如樹木、煤和油來攝取能源和原材料。這個文明種族使用的任何火箭都依賴於化學推進力。因為這類文明的發展緩慢得可悲,在這一等級的文明種族(對大部分來說)是被禁錮在母行星上的。不幸的是,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程度,我們離Ⅰ型文明還差得遠。

•Ⅰ型:行星文明(Planetary Culture)——這類文明比地球現有的文明略微先進一些。他們能夠利用他們母行星上的所有可用資源,巧妙地駕馭整個世界的能量輸出(瓦特)。運氣好的話(如果我們不把自己湮沒或者把地球變為不可棲息的廢墟的話)我們在100至200年內就能達到這個等級。所以你的孫子可能有生可以看到這類文明,希望如此吧(假定你有孩子)。

• II型:恆星文明(Stellar Culture)——這類文明遠比我們先進(超越我們進化階段幾千年)。這樣的一個社會能駕馭其恆星的所有能量(在這個例子中,約為瓦特)。這類文明可能類似於《星際迷航》(Star Trek)的行星聯合會(Federation of Planets);或者可能類似於遊戲《質量效應》(Mass Effect)宇宙中的大部分人設,如阿莎麗族(Asari),賽拉睿族(Salarians)還有突銳族(Turians)。

卡爾達肖夫指數的能源消耗估計三種類型文明的定義。圖源:維基

•Ⅲ型:銀河系文明(Galactic Culture)——這類文明能駕馭一個銀河系的能量輸出(大約是Ⅱ型文明能量輸出的100億倍,比我們先進大概10萬至100萬年)。他們殖民於整個銀河系,從上百億星球中攝取能量,在星際間穿梭,並且人口分布於無數世界中。這類文明種族可能與博格族(Borg,譯者註:電影《星際迷航》虛構的一個宇宙種族)類似(但希望不是那麼尖酸刻薄且「無力抵抗」的樣子),又或者他們會更像《質量效應》中的收割者(Reapers,但希望不是那種喜歡「把你的身體分解成生化粘液」的類型)……有沒有人注意到在這個等級的文明種族似乎都很邪惡可怕?

•Ⅳ型:宇宙文明(Universal Culture)——這類文明是星際文明,其寬、廣度跨越至整個宇宙。他們穿越宇宙,攝取千億萬億恆星的能量。這些社會能夠嘗試龐大的超人類項目,如改變時空結構或者為達永生而故意延緩熵增(甚至逆轉)。又或者說,這類文明種族最終還有可能居住在超質量黑洞的事件視界(event horizon,譯者註:事件視界是在超時空中事件無法影響到外界觀察者的邊界)裡!對人類來說,這樣的成就可能是我們永遠望塵莫及的。或許只有非實體物種才能達到這一級別,就像《星際迷航》中Q連續體(Q Continuum)的成員,又或者是《神秘博士》(Doctor Who)裡的伽裡弗雷星人(Gallifreyans)。

《星際迷航》中Q連續體(Q Continuum)的成員。圖源:comicvine.gamespot

•Ⅴ型:多重宇宙文明(Multiverse Culture)——這類文明將超越原始宇宙。他們能操控宇宙水平上的事物(能在包含不同物質形態、物理形態和時空形態的多重宇宙中自由穿梭)。居住在這樣的文明世界的物種將有無法想像的力量和能力。

展望未來

我們甚至連Ⅰ型文明都沒有達到,著實有點讓人痛心。說一些鼓舞人心的話總是好的,譬如」縱使我們發展緩慢,但除了太空我們就沒別的地方可去了!」但是,一些大型災難(自然或者人為)仍然完全有可能把我們送回到石器時代。

那麼,這一切的最終結果是什麼呢?

如果想超越零型文明的話,我們就得善待彼此(投資科學和教育可能也會有幫助)。

「利維坦」(微信號liweitan2014),神經基礎研究、腦科學、哲學……亂七八糟的什麼都有。反清新,反心靈雞湯,反一般二逼文藝,反基礎,反本質。

投稿郵箱:wumiaotrends@163.com

合作聯繫:微信號 thegoatjoe


相關焦點

  • 一億年後人類將發展到什麼程度
    如果說地球的人類能在四五百年內不會被自己毀滅,那麼500年後將會訪問銀河系,一億年後將會控制整個銀河系。前提是有沒有更高級的外星人將來會消滅地球人。按卡爾達肖夫的觀點,第一級文明是能夠利用自己生活的行星上的能量。
  • 一級文明的可怕程度有多恐怖?看科學家怎麼說,顛覆人的想像
    宇宙文明發達的程度到底有沒有一個合理的定義呢?又或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定義宇宙文明的發達程度,究竟達到了什麼樣的地步?天體物理學家卡爾達肖夫就給出了相應的評判標準,其中之一就是當前的科技水平,其中之二就是能源類型。但是站在能源水平和科技能力這個角度來看,這兩者本來就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在人類不斷向前發展的過程中,科技發展的速度也在不斷地更新著。
  • 遠超人類10億年的神級文明,究竟有多發達?
    138億年的歷史壓縮成一年時間的話,那麼人類不過是這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最後幾分鐘才出現的。而根據科學家的推測,一個生命體要從擁有智慧到實現星際穿越,這個星球的文明至少要比地球人先進10億年以上,而這種文明程度可以稱得上是「神級文明」,就算是當代的科幻電影,也無法將神級文明還原出來。
  • 未來人類能統治宇宙嗎?科學家給出答案,可能性太低了
    下面,我們將這個概念替換到宇宙中的文明等級身上,會發現人類文明其實在宇宙中,也有如一場升級類的通關遊戲一般,等待我們成為頂級玩家,或許就是我們可以統治宇宙的那一天。人類未來真的能統治宇宙嗎?這裡,其實要從2方面開始分析:第一,宇宙中除了人類之外,再也沒有其它高級文明的存在,甚至可以說除了地球之外,再也沒有其它星球存在生命,所以,無論人類未來科技發展到哪一步,人類永遠都是宇宙中最強的,所以,我們也可以由此認為,人類是可以統治宇宙的。
  • 宇宙頂級文明能厲害到什麼程度?
    宇宙頂級文明能夠厲害到什麼程度呢?宇宙大爆炸至今已經過去了138億年,而45億年前地球才剛剛形成,大約在400萬年前南方古猿開始進化了,蘇美爾人的文字距今6500年,而現在距離日心說提出500年都不到。
  • 人類還需要多久才可以飛出銀河系?科學家:答案都在紙上!
    1961年,前蘇聯太空人加加林成功飛離地球,在圍繞地球飛行一周後再次返回地面,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就是在那一刻被點燃的。甚至在上個世紀,很多科學家都紛紛表示,當人類進入到21世紀,人類甚至可以在銀河系中進行星際旅行。
  • 多米尼克人類發展指數狀況(2020)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2020年12月15日發布《人類發展報告2020:下一個前沿:人類發展與人類紀》,綜合可採集數據及相關指標,多米尼克人類發展指數0.742,位列報告189個國家(地區)中的第94位,比2019年報告排名提高了4位,但在加勒比地區排位仍然靠後。
  • 達到最高級後,人類或能統治宇宙!
    達到最高級後,人類或能統治宇宙!看到廣袤的宇宙,人類有種異樣的情愫,既嚮往又畏懼。它大到無邊無際,沒有盡頭,我們生活在宇宙中的一個小角落,宛如一粒塵埃,小到不起眼,甚至可以直接忽略。在遠古時代,因科技水平落後,人類對宇宙的探索只能止步於此,到了近代,望遠鏡、探測器的相繼湧現,人類對宇宙的那種好奇心和求知慾愈加瘋狂。
  • 挪威作為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網友:嚇到了!
    挪威作為世界發達國家之一,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網友:嚇到了!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每個國家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這也是人們熱衷旅遊的原因之一,畢竟出國旅遊了解這些國家的風俗文化,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值得人們嘗試,可見旅遊的意義所在了。
  • 50億年後太陽滅亡,人類能發展到什麼地步?文明能延續嗎?
    50億年後太陽滅亡,人類能發展到什麼地步?文明能延續嗎?人類一直希望可以擁有永恆的生命,這樣我們就可以一直生活在地球上。但是現實卻不容我們人類樂觀,如果我們地球不會出現問題,也不會發生遭受襲擊,留給地球的時間也是非常少的。
  • 人類發展指數最低的五個國家,全部都在非洲,一個比一個發展的差
    說起人類發展指數,很多人對這個詞並不熟悉。和GDP比起來,人類發展指數更能體現出一個地方的發展狀況。人類發展指數是從預期壽命、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等方面來衡量一個地方的發展狀況的。一般來說,人類發展指數越發達的國家,經濟肯定會發達。反之,經濟會落後。
  • 美國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隨著社會的發展,有關國際新聞的話題都能得到大家的激烈討論,當今世界上一共有200多個國家,哪個國家最受關注呢?毫無疑問肯定是美國,理由也很簡單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蘇聯解體以後美國更是成為了當今世界上最唯一一個超級大國,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沒有之一。今天小恆和大家聊得話題就和美國有關:美國到底發達到了什麼程度?
  • 宇宙1-7級文明,人類目前屬於幾級?你可能想不到!
    某些文明如果超過1億年,甚至10億年又會發展到何種程度呢?大概率是我們難以思維的狀態。1964年,一位叫做尼古拉·卡達爾肖夫的蘇聯天體學家,在觀測類星體CTA-102後,提出了一個猜想,他認為宇宙中的一些文明要比我們領先數百萬年甚至數十億年,他創建了一個體系,他認為一個文明作為一個整體,主要取決於2樣東西能源和科技。
  • 5萬年前的女性遺體中有人造心臟,史前文明到底發展到什麼程度?
    然而,在我們的印象裡,人工心臟的發展歷史並不長,而心臟移植手術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所以相關技術其實並不成熟。在一次考古學研究中,考古人員驚奇地發現,一名女性的屍體中擁有一顆複雜的人造心臟,這與相關資料並不相符。
  • 把宇宙文明分為3個等級,人類文明處於第幾級?
    我們基於能量的產生量來衡量文明,卡爾達肖夫指數是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夠利用的能源量級,來量度文明層次及技術先進程度的一種假說。1964年蘇聯天文學家尼古拉·卡爾達肖夫首先提出用能量級把文明分成三個等級級:I型、II型和III型。
  • 1光年到底遠到什麼程度?走1光年需要多久?
    然而,隨著天文望遠鏡的發展,天文學家逐漸意識到,除了幾顆看起來在運動的行星之外,其他相對位置不動的星星都是恆星,就像太陽一樣自身可以發光。從此,人類對於宇宙的認識一下子拓展到太陽系之外,宇宙之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想像。
  • 擁有全世界最窮總統,「南美瑞士」烏拉圭到底發達到什麼程度?
    烏拉圭的國土面積不到18萬平方公裡,但有將近15萬平方公裡的土地被開墾成農用地,相當於把全國80%以上的土地都用來發展農業,充分說明該國經濟體系中對於農業的情有獨鍾,甚至於「偏執」。比如烏拉圭的農牧業從業人員佔到了全國人口的10%以上,其農牧業的生產總值更是達到了國內總值的12.3%。
  • 盤點人類發展指數非常高的國家,不僅有錢,其他方面都讓人羨慕
    說起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很多人喜歡用GDP這個指標來衡量。其實GDP只是衡量經濟發展狀況的一個指標,非常片面。如果衡量一個國家人民的生活水平,一般都是用人來發展指數來衡量。總體來說,那些人類發展指數高的國家,不僅GDP高,其他方面指標也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