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報導:
中宣部授予黃詩燕、毛相林「時代楷模」稱號
重慶這名剛被授予「時代楷模」的村幹部 華龍網曾多次深入報導
毛相林被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1月18日21時50分訊(首席記者 佘振芳)「為尋找出山的路,累壞了祖輩的脊梁,看一看外面的世界,是他們一生的夢想……」清脆的歌謠,感人的視頻,將重慶市巫山縣竹賢鄉下莊村「當代愚公」毛相林帶領村民絕壁鑿天路的故事娓娓道來。
近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授予毛相林同志「時代楷模」稱號,並向全社會公開發布他的先進事跡。11月18日晚21時7分,中央電視臺《時代楷模發布廳》欄目播出發布儀式。
此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走進《時代楷模發布廳》錄製活動現場,在動情的講述和如雷的掌聲中,感悟著一名基層共產黨員的闖勁、韌勁和初心。本篇報導,將帶你走進發布會現場。
毛相林帶領下莊人歷時7年,在絕壁上鑿出了一條「天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易華 陳洋 攝
憶修路——
「他就像火車頭,在前面帶著我們跑,我們就不怕」
「曾經,這個村子裡397個人,150多人一輩子沒出過村……」
舞臺上,隨著央視主持人王寧的講述,現場觀眾似乎也一同走進了那個被深鎖在「天坑」底的村子,感受到了村民們的心酸和期盼。
此前,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多次前往下莊村,也曾親身攀爬過「天路」修通前、村民們出山必經的那條「108道拐」古道——「上山鼻杵路,下山腿發怵,來回走一趟,眼花頭又昏」,這首當地口口相傳的歌謠,正是彼時下莊人出山的真實寫照。
大山禁錮著下莊人,但以毛相林為代表的下莊人絕不認命。他們以愚公一樣的勇氣和決心,決定同命運叫板,向貧困宣戰。
修路有多難、多險、多苦?
舞臺上,短視頻中記錄下的珍貴畫面,讓觀眾「親臨」了那些驚心動魄的瞬間——
拍下這些畫面的前記者黎延奎說,他當時來到修路現場時,就被深深震撼了:「我遠遠看到懸崖上有幾個黑影在晃動,當時想的第一句話就是『螞蟻啃骨頭』……把鏡頭推上去後,看到幾個村民完全沒有防護措施,就仰在後邊,把巖石蹬下去……」
外人看下莊人修路是如此震撼,那修路的人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該死的腳朝天,不死的又過年。」這句下莊人掛在嘴邊的話,體現了大家的樂觀與淡定。當年參與修路的村民楊亨雙,還帶來了下莊人修路的簡陋工具:用來打石頭的錘子、撬開石頭的鐵釺……其中,還有一條毛相林用來拴腰的繩子。
當年修到「雞冠梁」和「私錢洞」這段最危險的路時,腳下是萬丈深淵,放完炮後,大家都不敢下去。毛相林得知後,自告奮勇將這根繩子拴在自己腰上,下去確認安全後,才讓大家下去繼續修。
「他就跟火車頭一樣,他在前頭帶著我們跑,我們就有這個信心,我們就不怕。」楊亨雙樸實的話語,道出了一名優秀基層領頭人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最終,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下莊人一寸寸地鑿、一錘錘地敲,用7年時間,硬生生在懸崖上鑿出了一條8公裡的「天路」。
毛相林帶領村民們發展柑橘產業,打通了致富路。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易華 陳洋 攝
說產業——
柑橘成為致富樹,村民過上好日子
路修通的那一天,村民彭仁松一輩子也忘不了。
那天,毛相林找了一輛車,全村的男男女女,都跟在車後面,沿著「天路」從頭到尾走了一遍。
「還有老年人,八十幾的,沒有走出過下莊,要我們把他們背到公路上,她要來看(路和車),很高興……車子開到終點,毛主任對大家說,今天是祖祖輩輩都盼望不到的事,在我們這一代把路修通了。我對得起全村的人,我也對得起死去的兄弟們。說完他哭了,我們都哭了……」說著說著,彭仁松在舞臺上哽咽了。臺下掌聲雷動,觀眾們眼含淚花……
是啊,這條路是用6條生命換來的,下莊人的日子只有越過越好,才能告慰他們。
過好日子,村裡就要搞產業。在毛相林的帶領下,下莊村決定種柑橘,作為全村致富的希望之樹。
沒有經驗,毛相林就親自去外面學習,不懂技術就買來書在家裡看,一塊塊地去走,一戶戶去教。
2019年,下莊的柑橘迎來了大豐收,原來種西瓜一畝地只能掙一兩千塊,如今種柑橘可以掙七八千塊,村民們喜笑顏開,幹勁更足。
就在站上《時代楷模發布廳》錄製舞臺的前一分鐘,毛相林告訴記者,自己最牽掛的,還是村裡的15000多棵橘子樹:「該打蟲了,今年的柑橘管護資金還不夠,我回去後第一件事,就是想辦法去爭取……」
下莊村的三位年輕人和毛相林在《時代楷模發布廳》舞臺上對話。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 易華 陳洋 攝
話傳承——
「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我們會在下莊踏踏實實幹下去!」
「我們這一代人窮十年,苦十年,也一定要讓下輩人過上好日子。」毛相林的話擲地有聲。
下莊的年輕人又是怎麼想的呢?
「我叫毛連長,小時候老師給我們講,大人流血修路為我們,我們讀書為下莊明天。那時候還小,不知道明天代表什麼,長大後才知道,下莊的明天就是要我們一起去創造。」
「我叫彭淦,是下莊天路修通後第一批走出來的大學生(之一),現在是一名鄉村教師,我的目標就是為下莊培養更多的大學生。」
「我叫陳天豔,毛主任,我們想告訴您,下莊精神已經成為我們一生的精神圖騰。我們會一直在下莊踏踏實實地幹下去,您請放心!」
錄製節目前,27歲的駐村幹部陳天豔就給記者講述了自己和下莊的緣分。陳天豔家在隔壁鎮,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名大學生「村官」,選擇來到下莊工作。「因為我讀書的時候,就聽過下莊修路的故事。我還看過一本叫《下莊人》的書。我特別好奇,這是怎樣的一群人?」來下莊後,在和毛相林共事的過程中,陳天豔覺得,毛相林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倔勁和闖勁,非常值得自己學習。「就拿搞產業來說,毛相林帶領大家分別搞過漆樹、蠶桑、柑橘,失敗了很多次,但他沒放棄,而是一次次重來,最終成功了。」
在彭淦的記憶中,比他大四五歲的哥哥姐姐們,要想讀初中,就必須背著書包、玉米和鹹菜,爬上「108道拐」去騾坪鎮,經常是早上天不亮出發,快天黑才走到學校。路險,又苦,很多人都輟學了。相比之下,彭淦覺得自己很幸運。因為等到他讀初中時,路已經修好了。條件好的孩子可以坐車上初中,但彭淦家條件不好,仍是走路上學。後來,彭淦考上了成都的大學,在外工作幾年後,因為村小缺老師,在毛相林和父親的召喚下,他毅然捨棄了月薪六七千元的工作,回到了下莊……
「我們大家一起,擼起袖子加油幹!」發布會的最後,毛相林和三位年輕人握起拳頭,目光堅定,一如當年修路時的一往無前。
現場,又爆發出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尾聲
一個個感人的鏡頭、一句句樸素的話語,講述著毛相林帶領下莊人不等不靠不要,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拼搏歷程……
明知千難萬險,仍然義無反顧。歷經千辛萬苦,仍然不改初心!
這,不僅僅是屬於下莊村的傳奇,更是當前脫貧攻堅大決戰中,一個個基層共產黨員帶領勤勞樸實的群眾,譜寫在中華大地上的奮鬥新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