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苗寨:苗族人平時吃什麼?談談苗族人獨特的飲食風俗

2021-01-14 芷天說

神秘的苗寨有什麼習俗?苗族人平時吃什麼?每餐都少不了酸湯

談起神秘而又古老的少數民族苗族,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會馬上想到「苗蠱」。民俗學家認為幾乎所有苗族人都篤信苗蠱,只不過地區不同相信的程度深淺不一。所謂苗蠱其實指的是一種俗稱「草鬼」的東西,而可以操控「草鬼」的苗女則被稱為「草鬼婆」。

如果從歷史淵源上來講苗族至少已經誕生4000多年。根據史料記載以及苗族人口口相傳,他們的祖先是華夏文明初祖蚩尤。他們原先居住在黃河中下遊地區,但因為蚩尤與黃帝大戰之後失敗,苗族人不得不離開發源地,並不斷向西南地區遷移最終定居於雲貴高原。

相比較於其他少數民族來說,苗族不僅有獨立的民族語言。而且還有自成體系的文化發展,以及獨具民族特色的自然崇拜與祖先崇拜。從這個角度來看苗族在歷史中的發展,以及對傳統文化習俗的傳承從來都未間斷過。

苗族一直都與中國歷史文化捆綁發展,從苗族的發展歷史來看其實也出現過很多,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比較傑出的代表人物。盤古、伏羲、蚩尤、夸父、讙兜等,上古時期的傳說人物都出自古老的苗族。

而老子、屈原、項羽、藍玉、沐英等真實歷史人物,也都是苗族中極為優秀的代表。從盤古開天闢地一直到現代社會,苗族曾先後建立過三苗國、楚國等,在我國歷史上相對來說較為強大的國家。

尤其是老子、屈原、項羽三位重量級人物,更是為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作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巨大貢獻。可以說從遠古傳說時代至現代社會,苗族人都在積極參與中國歷史發展。並且在古代歷史長河中創造出了,獨具苗族本土特色的文化習俗。

華夏文明初祖蚩尤後裔苗族文化習俗

文明和習俗從字面意義上來理解,其實都是非常抽象的文化概念。但是相比較以文明來說習俗文化更容易被理解,因為習俗的重要依託就是地域,以及生活在特定地域中的人物行為。農業勞動時可以產生農俗文化,日常飲食中也可以孕育出獨特的食俗。

苗族作為最有特色的少數民族之一,以其與眾不同的民風、民俗,為中國習俗文化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雖然從原則上來講苗族習俗具有小眾化的特點,但是在大約1000萬苗族人的心目中,苗族文化習俗對他們來說才更具有重要意義。

獨具特色的苗族飲食習俗

無論任何民族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以食物作為民族發展的根基。因為只有豐衣足食才能創造價值,當民族價值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後,才會形成獨具民族特色的文化體系。所以說從這個觀點來看苗族的發展與演化,也是建立在必要的物質基礎之上的。

從原始社會中的打獵、捕魚、遊牧,再到最後在雲貴高原過上定居,並且創造出了屬於苗族的飲食習俗,這個過程大概經歷了2000多年的時間。現代社會中苗族人的飲食其實與漢族人相差無幾,但是在古代社會就有很多比較獨特的食俗。

1.一日三餐以大米為主食

雲貴高原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特別適合水稻的繁殖與生長。所以絕大多數苗族人都以大米為主食,一般情況下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人都是一日三餐。除非是在農忙的時節才會一日兩餐,而且多以油炸食品、肉食、蔬菜為主。

苗族人除了吃家禽以及其他肉類之外,其實他們最愛吃的肉食就是狗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就說明了這兩個民族的飲食特色。苗族人特別喜歡吃辣以及酸味食物,每一餐幾乎都要有辣椒和酸湯,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吃得下飯。

2.喜歡酸辣味道食物

苗族人之所以會喜歡酸、辣味道的食物,其實與一段心酸歷史息息相關。由於苗族人居住的地區比較偏僻,所以經常會出現缺少生活用品的情況。尤其是在山區想要吃鹽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很多苗族人因為菜中無鹽而難以下咽。

為了能夠讓菜品變得有滋有味,他們就開始食用辣椒以及酸味食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喜歡吃辣和酸味食品的習俗。直到現在社會酸辣依然是苗族菜品的主要特性,這其實也是苗族飲食習俗中比較有特色的地方之一。

3.吃油茶

苗族「油茶」與藏族人喝的酥油茶有本質區別,苗族人製作的油茶是將用油炸過的爆米花,再一次放到水中熬煮30分鐘左右而成。很顯然這種獨具苗族口味的油茶,看起來十分簡單但就是不知道味道如何。

一般情況下苗族人會用油茶招待客人,如果客人看到這種油茶之後難以下口,這個時候主人就會非常不高興。因為主人精心烹製的苗族油茶沒有受到重視,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出現被趕出家門的尷尬情形。

按照苗族當地人的習俗來看,大多數情況下客人都要喝三杯油茶。在喝油茶的時候其實還有很多講究,第一杯油茶基本上沒有什麼特殊的味道,但是第二杯油茶喝起來就非常苦,第三杯油茶就會放入一些白糖,這樣飲用起來就會特別香甜。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習俗主要是想讓客人明白,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知道先苦後甜的道理。只有這樣在日常生活中無論遇到任何事情,才能夠以平常心去面對並堅持到底。雖然現在社會這種習俗已經徹底變了味道,但是卻依然蘊含這個食俗道理。

4.吃山泥鰍

很多人一聽到泥鰍兩個字都會認為是東北家常菜,因為泥鰍是東北地區的特產。人們將鮮活的泥鰍抓住之後清理乾淨,可以做成醬泥鰍、油炸以及紅燒泥鰍等。大多數人甚至會對這種美味垂涎三尺,但是苗族人所說的山泥鰍卻不是普通的泥鰍。

山泥鰍又名蜥蜴或四腳蛇,雲貴高原地區四腳蛇特別多。雖然在現代人的眼中它已經變成了一種益蟲,但是在古代社會由於生活條件比較差,人們為了填飽肚子不得不見什麼吃什麼。這其實也是苗族人吃山泥鰍習俗的歷史淵源。

苗族人吃山泥鰍之前會先處理乾淨,比較將內臟、頭部等不能吃的部位扔掉。然後將處理後的山泥鰍先用水煮熟斷生,然後加上適量米粉和鹽巴一起放入罈子中醃漬。大多數情況下只有在家中來客人或者過年時才能吃。

5.吃青菜食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苗族人特別喜歡吃肉,所以他們可能平時都不怎麼吃蔬菜。但事實上苗族人日常飲食中不僅經常吃蔬菜,而且還將豆類、瓜類、青菜、蘿蔔當做配菜食用。但是大家也應該知道苗族人雖然喜歡吃青菜,大多數情況下從來都不切碎。

醃菜也是苗族人比較愛吃的蔬菜之一,由於苗族人比較喜歡吃酸辣味道的食品。所以即使是在吃蔬菜的時候,也喜歡將蔬菜放在罈子中醃漬成「酸菜」,這樣就可以用來燉美味的酸辣魚,後者用這種「酸菜」燉肉味道也非常誘人。

6.苗族特色飲食「酸湯」

在眾多苗族特殊食俗中「酸湯」, 絕對是苗族人日常飲食中的最愛。所謂酸湯其實就是用平時比較多見的米湯或豆腐水,放在一個密封的罈子中進行發酵。大多數情況下3-5天左右就可以製成,然後用其燉肉、燉魚或煮菜等。

雖然苗族人特別喜歡吃酸湯魚,但是對於漢族人來說其實並不是美味。因為這種食物具有一種非常濃鬱的酸味,而且這種酸味與醋或檸檬根本不一樣。很多第一次吃酸湯魚的人,都曾經有過噁心想吐的感覺,但是多吃幾次之後就會愛上這種苗族美味。

7. 用罈子醃製食品

雖然目前並沒有確鑿的史料,可以證明苗族人使用罈子醃製食物的起源。但是從現代社會中的苗族人的食俗來看,他們平時其實特別喜歡吃醃製食物。這主要是因為醃製之後的食物基本上都會有一種酸味,而苗族人對酸味就沒有任何抵抗力。

所以他們才會不遺餘力的用罈子去醃製食物,在苗族地區幾乎家家都有壓制食物的盤子。在當地這種罈子一般都會被稱作「酸壇」,罈子中一般都會醃入雞、鴨、魚、肉,以及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的蔬菜。

當這些食物都被醃製成酸味之後,苗族人才會將其取出並烹製成苗族特色美食。比如,大家比較熟知的搗魚、酸湯魚、苗鄉龜鳳湯等美食,其實都是使用了這種烹製方法才會獨具韻味。但是這些食物只有在過苗年的時候,才會被端上餐桌並大快朵頤。

8.苗族主食糯米飯

在漢族人的餐桌上糯米一般都會被包成粽子,但是在苗族地區糯米卻是他們的主食之一。由於人們經常從事農業勞動,所以如果不吃糯米飯就會覺得不扛餓。雖然糯米飯相對來說並不是特別好消化,但是苗族人卻對這種米飯情有獨鍾。

在苗族人的餐桌上有很多用糯米做成的食物,用各種帶顏色的蔬菜染成的五顏六色的花糯米飯;以及用糯米包成的粽子等味道都特別香。糯米粑也是苗族人最喜歡吃的糯米食物之一,直到現在社會這些食物也依然是苗族人的最愛。

事實上苗族人用糯米釀的糯米酒才是一絕,在2000多年前的古代社會中,苗族人就已經掌握了釀酒的方法和技巧。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兌、窖藏,一套完整的釀酒工藝一直傳承至今。所以苗族人喜歡喝酒的習俗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結 語

我國有56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文化習俗,苗族作為中國少數民族中的一員。不僅有較為完善的文化體系和風俗習慣,同時也有相對完善的語言結構。很多苗族人不僅會說一口流利的苗族話,而且對漢語的了解也非常深刻。

實際上苗族給世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年輕男女在春季時的「對歌」習俗。按理來說,生活在少數民族地區的年輕人,大多數情況下都要比城市年輕人羞澀。但是為了能夠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另一半,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放棄了矜持。

他們分成兩組相互對歌這種場面其實十分震撼,因為在他們所歌唱的山歌中不僅有對男女之情的描述,同時也可以唱出獨具苗族文化特色的習俗。總體來講苗族人的風俗習慣,不僅具有既傳統又古老的韻味,也蘊含了其他民族不具備的文化特徵。

【參考文獻】

陶興安《苗族哭婚習俗探析》

劉經緯《苗族信仰習俗中的自然觀探究》

楊洪昀《大理苗族習俗二則》

楊庭碩《苗族習俗結構芻議》

相關焦點

  • 苗族人最討厭的稱呼,可別在他們面前說出來,小心惹禍上身!
    我們都知道,苗族人生活在山清水秀的地方,環境優美,許多地方都是很棒的旅遊景點。喜歡旅遊的人,或多或少會去中國的西南部旅遊,因此,他們中的大多數會去苗族的村莊,而我們應該入鄉隨俗,最好找個附近的人了解當地的風俗,避免不必要的麻煩。苗族人,無論男女,都非常好客,當你進入他們的村莊時,你可以盡情地和他們一起唱歌跳舞,他們是非常願意拿出自己的食物和飲料和遊客一起享受的。
  • 【歷史】苗族人的漢姓是怎麼來的?
    苗族人都有兩個名字苗族人一般都有兩個姓名,一個是苗名,即自己民族的名字,歷史悠久,在本民族內使用,是苗族子父連名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一個是漢姓,是後來才有的。苗族姓氏為「子父連名制」,即子女名字的姓是本名,名則是父親的姓。
  • 苗族人,請不要丟掉你頭上的防身武器!
    他們剽悍勇敢,不畏強暴,團結一心,為了捍衛苗疆武陵山區這片民族生存的家園,自秦漢時期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2000多年時間,和歷代封建王朝進行了無數次的交鋒,一次次地英勇地抵抗封建王朝的侵略,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苗族悲壯的反抗史,始終頑強的地堅守在武陵山區這片中國境內的第二大苗族聚居區,也是楚國最後的土地上。
  • 鳳凰古城,苗族人的現代圖騰
    霧氣氤氳的沱江岸邊苗族人居住的鳳凰縣,是一個古老原始的地域。古城最美的風景要算是穿城而過的沱江兩岸:清澈碧綠的沱江水,緩緩地流淌著,江面上薄霧氤氳,兩岸參差的吊腳樓沐浴在霧靄中,猶如一幅水墨山水畫。畫中,不時有小船划過,船上美麗的苗族姑娘唱著當地的民歌,清翠悅耳,仿佛林間的黃鸝。坐在小船上,猶如人在畫中,讓河水蕩滌身心的煙塵、人情的世故,心會漸漸變得空靈起來。
  • 貴州千戶苗寨,有一個景點,令全球遊客蜂擁而至,你知道是哪裡嗎
    椎牛祭祀是苗族人最吉老的祭祀儀式,所以牛頭作為主要祭祀品,被苗族人供奉;三是整個千戶苗寨從觀景臺俯視,猶如一個牛頭形狀,依靠在山上,非常的形象和漂亮。苗寨田園風光老王也被這樣的氛圍吸引,租了幾套苗服,穿上拍照,一家人開心不已,陶醉於苗族人的生活氣息,觀景平臺一眼望去,整個千戶苗寨盡收眼底,位於古鎮河邊的古建築群、文化廣場
  • 開陸風逍遙,到千戶苗寨,與蚩尤的子民醉一場
    那麼這一次,車行哥就開著一臺陸風逍遙去了美麗的貴州,在千戶苗寨的千道彎上放肆了一把。西江苗寨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之地。西江每年的苗年節、吃新節、十三年一次的牯藏節等均是苗族人重要的節日。西江千戶苗寨就是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臺。這裡的婚喪嫁娶都有著獨特的風俗,苗族的宗教崇尚自然,他們尊重自然,認為自然界的萬物都能成為神,因此,我們在很多苗族的村寨可以看到一顆大樹被祭拜,這就是苗族人的樹神。
  • 依山而建的村寨,夢幻般的夜景,西江苗寨美成了人間童話
    苗族人的熱情是有名的。他們把最真實美麗的面貌展現在客人面前,旅程在這美麗的笑容面前辛苦地消失。廣場上放著12度的街區酒,這是苗族人迎接客人的最高禮儀,所謂「攔路」,意思是喝這種酒才能進入山寨。阻斷12號公路的酒分別有賀酒、船酒、勤酒等意義。朋友們取笑說,喝完美酒的12度是完美的達人。
  • 【飲食健康】舌尖上的美味—鄉下妹酸湯魚火鍋底料,讓您吃的回味無窮
    酸湯魚是貴州少數民族發明的一道菜。苗族人很早以前就會在自家稻田裡養魚,用酸湯煮魚,是苗寨人家款待賓客的大菜。 吃酸,可以起到開胃、解渴、祛熱、助消化等多重功效,過去在貴州的苗寨,幾乎家家戶戶的廚房內灶頭下,都準備有陶瓷瓦罐,裡面盛裝著自己製作的酸湯,除了可以炒菜、煮魚,也可以用來給食物提味。
  • 紀錄片"走進貴州苗寨"熱播 "中國故事"感動法蘭西
    在已經播出的18期節目中,主持人每期帶一位法國知名人士前往偏遠地區,記錄他們與當地人同吃同住同勞作的真實故事。《走進貴州苗寨》是欄目組首次走進中國,也是他們2015年拍攝的唯一一期節目。   經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推薦,加上貴州地方政府大力支持與配合,創作團隊去年將目光匯聚在中國56個民族之一、人口900萬的苗族。
  • 羽毛球的起源,原來苗族人的雞毛毽就是羽毛球的原始產物
    傳說早在三千多年前,一種類似羽毛球運動的娛樂活動就在中國的苗族人部落裡出現。苗族人把它叫做打雞毛毽。打雞毛毽是苗族過春節時候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運動。
  • 11月3日,進苗寨,盛裝與苗家妹子一起過年!
    就像漢族的春節一樣,苗年節是苗族人最隆重的節日,今年的苗年節將於11月4日拉開序幕。  苗寨中的苗族人會如何慶祝他們的傳統節日?行程安排:D1:陽江—廣州—都勻—郎德苗寨     11月3日7:00在陽江日報社集合乘旅遊巴士前往廣州南站乘坐高鐵前往貴州省都勻市(午餐高鐵上自理)、轉乘旅遊車前往郎德苗寨, 晚餐安排長桌宴50元/人(苗族的年夜飯)。
  • 苗藥是苗族人的瑰寶,「丹寨苗藥浴」既康養又美容!
    苗族是中國最古老的少數民族之一,作為一個古老而獨特的文化寶藏,一直為世人所稱讚。苗族醫藥不僅是苗族人民引以為傲的瑰寶,也是我國民族醫藥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  苗族村寨的醫歌藥浴  如今,不少苗族村寨還流傳著醫歌配方:「塊鹽冰片螺螄殼,研磨成粉做眼藥,一隻眼睛滴一顆,五分鐘後就安樂」;「獨特傷藥是馬桑,祖代秘傳好藥方,煎水泡酒均有效,內服幾次不見傷」;「仙鶴草治產後寒,煎酒服下不一般,服後不久就出汗。汗幹燒退就好完「。
  • 冬季旅遊來貴州,風情濃鬱的苗寨,喝12道攔門酒跳歡快蘆笙舞
    郎德苗寨生活著百戶人家,位於凱裡市東南27公裡的苗嶺腹地,分上下兩個自然寨,我們一般來到的都是上郎德,這裡依然保持著濃鬱的苗族風俗,風雨橋、吊腳樓還有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舞,讓我們在歡樂的氣氛中
  • 這個被稱為世界上「最苦難」的民族,傳承著最偉大的刺繡技藝
    千戶苗寨是貴州旅遊景點的重點發展旅遊景點之一,作為中國最大的苗寨,位於貴州東南部的貴州侗族自治州,有建築特色,有著神秘色彩,但也有淳樸的苗族人民,也有苗族人充滿智慧的苗族飲食,心,但是,我想對苗族服裝有興趣的人也很多,苗族的服裝和苗族的服飾文化也有很深的歷史文化。
  • 「二月二」祭橋煮紅蛋,這才是苗族人的「兒童節」
    這一座座的橋,或平鋪在田野,或飛跨在山澗,或橫臥在溪上,造型獨特,風格各異。在二月初二,一家人會提著盛有香、紙、燭、臘肉、糯米飯、紅蛋等祭品,行走在田埂上、小河邊或山坡上,去祭自家或家族的橋。祭橋一般是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進行的,所祭的對象是特定的,那就是本家或本族祖先留下的橋,不能更不會隨意去祭。祭橋的的儀式簡單又不失隆重。
  • 出現在美劇中,當了明星,美國有28萬苗族人,他們是蚩尤的後人
    有人說,苗族是一個多難而不屈的民族,在苗族的歷史上,他們多次遷移,他們多次流亡,他們多次無奈離開家鄉。 隨著時間慢慢流逝,當初以難民身份到美國的苗族人開始融入美國社會,並成了律師、老師、作家等職業。 甚至,有的還小有名氣。
  • 自駕遊西江前湖苗寨,戶外博物館,享受「原始生態」苗族
    前湖苗寨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的地方,他由10多個依山個自然村相連,他是世界上最大的苗族定居點村莊。他不僅是欣賞和了解中國苗族悠久歷史和發展的地方,也是一個露天的博物館。前湖苗寨是一個典型的河谷地貌,空地白水河穿過村莊,苗寨主體位於河流東北側的河谷坡上。幾千年來,西江苗族的同胞一直在這裡日出耕耘,日落休息,在苗寨上遊開闢了大型梯田,形成了農耕文化和田園風光。西江千家萬戶苗寨的苗族建築主要是木結構的高蹺建築,穿鬥式歇山頂結構。
  • 西江千戶苗寨,古村落美在何處?
    沿著青石路向山坡上攀行,一路穿過琳琅滿目的小店,悠閒的踱步至觀景臺時,整個苗寨的景色便一覽無餘了。夜景下的酸湯魚苗族人愛吃酸,聽聞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羅圈」的說法,到此遊覽自然也得入鄉隨俗。小館子裡點上一份苗寨招牌美食酸湯魚。
  • 鄒倩:大灣苗寨田野調查札記
    大灣村處於湘西丘陵向貴州高原河谷的過渡地帶,地形獨特,落差懸殊。大灣村恬靜而自然地鑲嵌在一個撮箕狀的山谷裡。谷盆中有一山似魚,像一條碩大的"鯉魚"遊進撮箕裡。大灣苗寨給我們初印象是在參天大樹的懷抱裡,山坳裡靜靜地鋪開了一大片高高低低的屋簷。進苗寨的路彎道多,坡度陡,行車尚且覺得勞累,更不用說頂著烈陽走路爬坡或是走山路出村,深深體會到村民生活的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