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新發展格局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2020年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論壇」在華南理工大學召開。論壇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社科聯、華南理工大學聯合主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與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聯合承辦。華南理工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高松,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廣州市社科聯黨組書記、主席曾偉玉出席會議並致辭,會議開幕式由廣州市社科聯專職副主席郭德焱主持。華南理工大學黨委副書記、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執行主任麥均洪出席會議。
曾偉玉在致辭中強調,新發展格局既是對「十四五」和未來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發展戰略、路徑作出的重大調整完善,也是著眼於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這既對我國改革發展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也對學術界研究與智庫發展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
專家觀點:
以新發展格局應對國際新挑戰
鄭永年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教授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對全球形勢發展的權威戰略判斷。如何理解這個大變局?我認為,在這場大變局中,一大變量因素是中美關係。因此,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首先要正確看待中美關係的變化。當前中美矛盾主要是美國內部問題的反應。而美國內部的結構性矛盾能不能得到有效解決,會直接影響中美關係的走向,進而影響國際環境。
其次,要正確認識「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內循環並不是「內捲化」,特別是對於長三角和珠三角這樣依靠外向型經濟成長起來的區域來說,還是要以外循環為主,鼓勵外向型企業走出去,同時吸引國際資本、卓越人才和高端技術留下來。
「十四五」下一步怎麼走?我們自己不能封閉起來,還是要繼續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也是解決中美矛盾最有效的武器。
具體來說,要從數量型經濟發展轉向質量型經濟發展,不能光注重零關稅、傳統的貿易投資,更重要的是看到標準。另外,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封閉政策,我們也要實行開放政策,要實現單邊開放政策,你不向我開放,我也向你開放。
在具體落實上,一是建議在粵港澳大灣區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包括福建、海南等省份在內的南方共同市場,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關聯點。二是建議長三角和珠三角要做成地域嵌入性的世界性平臺,對標舊金山灣區和紐約灣區,以「單邊開放」的態度和抱負,參與到全球性的經濟競爭中去。
絕不重新走向封閉,在推動全球化的過程中繼續崛起,這是真正的中華民族復興、國家復興的必由之路。「封閉就要落後,落後就要挨打」,在今天,在未來,這句話都是真理。
打通構建「雙循環」的堵點淤點
張中祥 天津大學馬寅初經濟學院院長
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關鍵在於循環起來。這個循環要暢通起來,就必須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主要環節上的「堵點淤點」。能否打通這些堵點,像對外開放一樣開放國內市場,達到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相互促進,形成國內統一大市場,是決定能否實現新發展格局的關鍵和難點。
但要打通堵點,當前還面臨著不少挑戰。一是如何把潛在需求變成現實需求。二是如何進一步擴大現有中等收入群體及其消費能力。三是如何擺脫在關鍵技術上受制於人,制約國內大循環暢通。對此,我有四點建議:
一是不能把兩個循環割裂開來,中國依然要進一步擴大開放,暢通「外循環」。高水平的開放還是關鍵,只有通過利用國際市場才能夠獲得我們稀缺的資源,包括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等。當外循環越通暢,內循環就越有質量、越有效益,真正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二是暢通內循環要從消費入手。對中低收入群體,要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幫助他們克服疫情影響下的困難。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居民收入和消費才能穩定下來,市場需求才有保障,經濟才能復甦。從長遠的角度來看,要藉助國家新型城鎮化建設,打造城市群、都市圈,由此帶動大量居民住宅、基礎設施建設,從而拉動消費、投資。
三是在核心技術領域形成自主技術是暢通國內大循環的關鍵。其中,在加快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攻克「卡脖子」技術的同時,可拉緊國際產業鏈對中國的依存關係,這也是降低關鍵核心技術斷供可能性影響的有效方式。目前,通過國際合作仍然是技術進步的最佳路徑。
四是應進一步發揮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新基建對整個經濟的帶動作用。疫情期間,企業藉助數位技術,催生一批新業態和新模式,充分體現了數字經濟為中國經濟貢獻的活力與韌性,讓中國經濟在巨大的挑戰面前走出了新氣象。
共同打造優質制度供給高地
陳文玲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研究員
當前,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世界格局正在發生深刻的調整與演化。在此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有著特殊的歷史使命。「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三種法律制度、三個貨幣體系,應該成為集成優勢——既可以把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積累的經驗變成制度優勢,也可以把香港、澳門積累的國際經驗變為優勢。在新的開放布局中,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獨特的不可複製的優勢。
但要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戰略真正落實落地,必須要從制度創新上下功夫。特別是在應對國際形勢嚴峻複雜、中美關係尚未明朗的情況下,誰的制度最優,誰才能贏得未來。
那麼,粵港澳大灣區怎麼樣才能形成制度集成優勢呢?我認為要從四個層次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的制度創新。
第一,內地應向港澳已經積累的制度規則的優勢對接,比如先進的標準、規則、人才、居住環境、稅收、現代商務制度等。
第二,內地已經創造的先進標準規則,港澳則要向內地對接和銜接,形成三地的集成優勢。
第三,粵港澳三地共同對接國際最優的制度、標準與規則。香港向內地銜接對接,也是和內地創造的最先進的標準、規則形成共同優勢。
第四,粵港澳大灣區要面向未來,面向新的生產要素、新的科技革命、新的信息革命、新的數位化經濟轉型,對於新的科技革命帶來的若干未知的領域,或者已知但規則和制度還處於空白的領域,要共同創造和填補標準和規則。
總之,粵港澳三地應共同努力,把粵港澳大灣區變成人才高地、知識高地、先進位造業高地、高質量發展高地,更重要的是變成制度創新高地、優質制度供給高地,粵港澳大灣區才能真正在國家戰略這盤大棋上發揮更大作用。
全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優勢
高國力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被列為國家戰略之後,海內外持續關注,國家的規劃和政策也在不斷研究和深化,立足新發展格局和國土空間新格局,可從兩個方面來全面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優勢。
一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的產業集群,這是提升粵港澳大灣區戰略的核心和關鍵。其中,要重視產業鏈的安全,防止斷裂,防止「卡脖子」技術工藝的大面積蔓延,特別是在強調引進國際國內跨國大型企業的同時,一定要考慮帶動粵港澳大灣區內部自身關聯配套產業企業的崛起和聚集。要形成一種根植性或嵌入式的產業體系,避免形成產業孤島或企業飛地,以免世界級產業集群的建設走不穩、走不遠。
同時,應該要細細梳理粵港澳大灣區裡全球性的產業鏈,不能再籠統地提產業鏈產業集群發展,一定要下沉幾個層次,要做產業、行業、產品、技術、工藝的落地下沉和細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梳理出或培育出一批適應粵港澳大灣區,同時又真正能夠體現粵港澳大灣區比較優勢的產業集群、世界級的產業集群。此外,一定要考慮粵港澳大灣區裡的不同城市的特色,一定要在著力打造自己的產業地標上下功夫、探索。
二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現代化、國際化都市圈樣板。都市圈的發展進一步可以劃分為四個圈:軌道交通圈、就業通勤圈、產業協作圈和品質生活圈。圍繞著這四個圈,我認為粵港澳大灣區都可以超前謀劃、布局、儲備相關的重大項目,可以及時跟國家層面的政策和規划進行對接,進一步使都市圈這個新的形態能夠在粵港澳大灣區裡先行、落到實處。同時,還要打通都市圈和周邊之間,都市圈和更遠的地區之間的聯通。在通道上、產業鏈上,在一些要素和資源配置的機制上、模式上、路徑上,要進一步多元化、靈活化,為粵港澳大灣區提供廣闊腹地、用地和市場空間支撐。所以在未來特別是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要搶先抓住機遇。
大灣區建設的新階段、新理念和新格局
楊宜勇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進入下一階段,未來發展要突出新階段、新理念和新格局。
從新階段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提出到規劃落地,轉眼間四年就過去了,總結好過去的成績與經驗,才能更好地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謀劃未來的發展方向。同時,要意識到,大灣區建設若要成功,一定是合作大於競爭,要進一步轉變意識,不能再抱有一畝三分地的想法。
從新理念來看,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要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總書記提出的五大發展理念,做好創新發展規劃、協調發展規劃、綠色發展規劃、開放發展規劃、共享發展規劃。
從新格局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要關注怎麼實現高質量的發展,包括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和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特別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產業鏈、資金鍊、人才鏈、技術鏈「四鏈」融合的問題。其中,粵港澳的建設涉及三地,可以在體制機制方面學習借鑑歐盟的經驗,比如說四大自由流通(商品、資本、勞務、人員),但目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要實現真正的四大自由流通還有一些體制機制上的障礙,需要克服。
此外,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創新中,與技術創新相比,體制創新、制度創新更為重要。制度不創新,技術很難創新。同樣,標準引領也很重要,大灣區的建設離不開標準意識的統一。比如數字企業認證的標準等。大灣區要有國際標準意識,有這個能力、有這個意識就可以在ISO上申請一個標準委員會,真正去打造標準,用標準來引領各種平臺的建設。
城市品質提升與城市產業轉型
胡軍 暨南大學原校長、教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廣州智庫學術委員會主任
廣州經濟社會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在新的宏觀背景和發展形勢下,如何站在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高度,充分發揮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核心引擎和綜合性門戶城市引領作用,推進城市品質和產業轉型同頻共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是廣州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育先機的現實選擇。
一是以激發實體經濟創新和提升「畝均績效」作為導向,推動城市品質更新。一方面,圍繞實體經濟提質增效部署創新鏈,建設自主可控的立體化現代產業體系。必須把發展實體經濟作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構建涵蓋本地、區域和全球的多層次、立體化的產業鏈體系,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支撐國家中心城市建設以及經濟高質量發展。
另一方面,通過「畝均績效」指標,引導要素配置體制性障礙的深度矯正。推動城市以提升「畝均績效」為導向優化產業空間的利用,科學控制用地規模,構建清晰可執行的「畝均效益」指標體系和評價管理機制,引導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集約式發展,優化用地結構,以土地高效集約利用為關鍵點,釋放更大的城市空間,煥發城市活力和潛力。
二是以城市更新和功能疏解促進城市功能品質提升做優,推動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一方面,通過城市更新提升城市能級。完善常態化城市更新工作體系,推動城市更新與城市功能升級有機結合。另一方面,從推進產業轉型升級角度,釐清需強化和需疏解的城市功能清單,有序調整非核心功能存量。對中心城區置換出來的空間,要加大高端服務業和新業態與新模式的導入,提升創新能力和發展能級。
建設城市大腦,賦能城市發展
張振剛 華南理工大學原黨委副書記、工商管理學院教授
科技革命的浪潮滾滾而來,我們正處於一個偉大的數字經濟時代的開端。一方面,在智能化、網絡化和數位化時代,經濟和社會將會以更加高質量的形態發展。另一方面,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慧,還將賦能場景研究,促進產業發展。目前,廣州正在推進100個場景開發試點項目,探索新興產業的發展新模式。廣州場景實驗將對新興技術的產業化、市場化、商業化、大規模化推廣提供一個基礎性的驗證和預見。
然而,廣州要加快打造數字經濟創新引領型城市,實現匯聚高端要素,引領科技創新,推動產業發展,還需要建立先進的智慧城市大腦,提高城市的綜合治理能力與精準化、多元化的服務水平,為城市發展賦能。
一是通過智慧城市大腦建設,增強城市綜合的治理能力。廣州已經成立了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統籌、規劃、促進城市大腦的數據融通。建設智慧城市大腦,要打造數字孿生城市,通過傳感器聯通虛擬空間與實體空間,實時呈現城市的運行狀態,準確預測城市發展趨勢,輔助決策資源的科學高效配置,提高城市的安全和應急治理能力。
二是通過智慧城市大腦建設,構建城市準確化、精細化和豐富化服務體系,增強城市的綜合服務水平,從而建設生活、生產、生態協調發展,創新、創業和創造條件優越,共創、共生、共贏環境良好的城市發展生態,使得城市更加豐富、高效、便捷、安全、綠色環保。
三是通過智慧城市大腦的建設,營造良好城市環境,促進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吸引高端人才匯聚廣州,吸收高端創新資源匯聚廣州,將把廣州建設成為創新之城、開放之城、活力之城、智慧之城、場景之城、宜居之城,全方面地為廣州高質量發展賦能。
對接國際體系建設高標準統一大市場
張昱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廣州國際商貿中心研究基地主任、教授
一直以來,粵港澳大灣區一方面有著中國最旺盛需求、最活躍的交易和生產,另一方面卻又是全球分割複雜的區域市場:商品流動存在著多個關境、貨幣和標準體系的分割;人員與資本流動都受到嚴格管制,執業資格互認推動緩慢;在土地、數據、智慧財產權交易等方面,內地還面臨立法、確權、市場不發達、服務機構欠缺等多種制約。
一邊是與世界經濟高度一體的港澳市場,另一邊是具有「世界工廠」地位的珠三角,市場內在融合的動力極強。對接國際體系建設高標準的統一大市場,是破解大灣區內部制度分割、促進內外兩個市場深度融合,充分釋放大灣區發展潛能的關鍵。
一要深入推進位度性變革。必須依靠深入推進位度性變革,重點突破方向有二:一是以深圳為試點示範,研究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具體路徑,分階段、有重點地推進;二是研究探索大灣區自由貿易港的突破口。
二要建設通暢有序的要素市場。一方面,要建立支持要素市場化配置的制度環境,打破阻礙要素流動的關鍵障礙。另一方面,發展健全要素交易和定價的市場平臺,完善要素市場的規則、服務與監管。三是要推動各類要素交易主體和中介機構的形成發展。
三要激發內部消費潛能。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運行有賴強大的消費潛能開發。首先是降低關稅、擴大進口,提升大灣區市場能級。其次是解決居民支出結構問題,增加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的覆蓋率。一方面要靠城市土地制度的改革,另一方面則對公共資源的供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政府需要加大廉租房建設、教育醫療資源的投入力度,以改善居民的支出結構。
打造大灣區融合型科技創新體系
丁煥峰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國家創新型城市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融合型科技創新體系的最重要特徵是科技、教育、產業、金融等部門緊密融合。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基本形成融合型科技創新體系,這是區域創新發展的關鍵驅動力,也是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基礎。未來,要進一步以融合型科技創新體系催生大灣區新發展動能。我有以下建議:
一是重視基礎研究。充分發揮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作用,鼓勵長期堅持和大膽探索。比如,深圳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必須利用港澳和廣州的基礎研究優勢,協同合作。
二是進一步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使企業成為創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力軍,大力完善創新創業育成體系,加速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提升產業鏈水平,維護產業鏈安全。
三是提升創新創業氛圍和完善商業基礎設施。一方面,要在全社會積極營造鼓勵大膽創新、勇於創新、包容創新的良好氛圍,既要重視成功,更要寬容失敗。另一方面,完善協助創新企業發展的專業機構網絡和產業組織生態。完善商業基礎設施及其所提供的高質量服務,是企業創新創業增值和成功的重要支撐。
四是重視創新治理,融合型科技創新體系需要粵港澳三地的創新認同,加速創新資源跨境流通,利用大數據條件智慧管理。
五是完善以風險投資為主的金融服務體系。與銀行信貸、債券和股票市場相比,風險投資更適合於成長初期的企業。發展風險投資對支持小微企業、鼓勵創新創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在信息不對稱比較嚴重的情況下,要加快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方式,防範風險。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陳文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