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讓各個企業深刻意識到:企業想要持續發展,就得具備抗風險能力。其實不光是企業,作為我們個人在社會上混,沒點「抗風險能力」是萬萬不行的!
從老闆到職員,很多人都發現,如果不是這次疫情,恐怕都不知道自己的抗風險能力會這麼差。
電影《比利林恩的中場故事》有這麼一句話「如果你被子彈擊中,那顆子彈其實早已發出去了」。
風險如子彈,在子彈飛來之前就應及早發現危機,並迅速躲避或預防。
危機如此,良機亦如此。
臺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曾提出一個「冰淇淋哲學」,他說:「賣冰淇淋應該在冬天開業。」
其意義就在於冬天賣冰淇淋,生意清淡,必定促使賣者努力改善經營管理。那麼,夏天來臨時,就會比其他後來者擁有更多的、明顯的優勢。王永慶將這種經過逆境的鍛鍊,就能在順境中生存地更好的現象總結為「冰淇淋哲學」。
越是看不到生氣的蕭條時期,往往蘊藏了巨大的機會。
1954年,王永慶剛成立臺塑企業就碰上了市場低迷時期,當時臺灣對聚乙烯化合物樹脂的需求量很少,加之日本向許多臺灣加工廠提供廉價的產品,這對於臺塑的打擊很大,甚至面臨倒閉。
面對這種情況,在當時內部會議上,多數主管認為應該降低產量來減少投資。但王永慶反而認為應該增加產量,這樣才能降低成本,從而使產品不受地域限制,吸引更多的客戶。於是,臺塑企業從原來日產4噸,一舉提高至40噸才達到經濟規模進而降低成本,並且具備外銷的競爭力。
此後,臺塑的產量逐漸擴大了6倍,關聯業務也開始好轉,終於從一家被人嘲諷「實驗室規模」的小企業,發展至在行業內站穩腳跟。
風險具有兩面性,帶來危機的同時,也隱藏著良機。需要你具備一定的遠見去發現。
在危機到來前就做好預防,面臨危機才能從容不迫、抓住良機。
這就像是去年,財稅政策的更迭加上業財融合的要求,對從業人士提出了更高標準,使得原有人力資源與財務的相關工作發生轉變。
政策的變化無疑對不懂得財務知識的HR,敲響了警鐘!
伴隨著政策的變化,就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薪稅管理師:一個集人力資源管理師與稅務師雙重崗位要求於一身的創新型、複合型崗位。
有的HR面對危機,跳出原有人力資源思維框架,順勢趕上大環境的潮流抓住了考證的機遇,快速解鎖財稅知識、薪酬體系、薪稅務軟體,成為了企業不可多得的人才。
而有的HR還在做著基礎的招聘與機械的工資核算,沒能逃脫這次疫情的裁員…
機遇總是青睞於那些有準備的人;沒有一點風險防範意識的人每天都危機四伏。一個人的抗風險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具備,它來源於在平日一點一滴的積累裡。
我們能做的就是居安思危,提高自己的職業含金量。別讓職業風險,成為你人生中的絆腳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