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全球範圍內宮頸癌的發病率與死亡率均居女性惡性腫瘤的第四位,發展中國家的女性宮頸癌發生率僅次於乳腺癌。2018年全球約有57萬宮頸癌的新發病例,其中約有31萬死亡病例。發展中國家宮頸癌的發病率及死亡率佔極高的比率,大約90%的新發病例在低、中收入國家,其死亡率是發達國家的18倍。
中國是宮頸癌高發區,2015年我國宮頸癌新增病例為9.89萬,死亡病例為3.05萬,嚴重危害我國女性的健康。目前,宮頸癌是唯一有著較為明確的病因和高危因素而且可以有效預防的惡性腫瘤,在北美確診的中位年齡為47歲而且近年來有年輕化的趨勢。
01你了解宮頸癌嗎?女性健康的一大殺手,一起探究宮頸癌背後的秘密
1、宮頸癌概述
世界衛生組織將宮頸癌作為第一種由感染引起的癌症,高危型HPV持續感染是引起宮頸癌及其癌前病變的主要原因。宮頸鱗狀上皮內病變(SIL)既往稱之為「子宮頸上皮內瘤變」(CIN),分為3級,是與子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組子宮頸病變。
宮頸癌患者可能會發展為局部盆腔復發/遠處轉移,於治療後2年左右復發者佔大多數,以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分期為標準,初始治療時分期為IIB-IVA期宮頸癌患者的復發率在11%左右,分期為IIB-期宮頸癌患者的復發率在28至64%之間。
2、宮頸癌的生成機制
宮頸癌新生血管的重要機制是血管生成,但宮頸血管生成前,局部持續感染致癌的人乳頭狀瘤病毒(HPV)可促進腫瘤的發生。持續的HPV感染,通常與HPV基因組整合有關,導致p53(一種抑癌基因)的嚴重失調。
p53的失調是由致癌蛋白HPVE6通過兩種機制介導的,第一種是在DNA損傷後阻斷p53的誘導,導致細胞進入細胞周期阻滯並進行DNA修復,如果受到致命損傷,則會觸發細胞凋亡。血管生成是子宮頸癌發展的核心,宮頸癌血管生成的主要過程可能與HPV對p53的抑制和HIF-1α的穩定直接相關,兩者均能增加VEGF,宮頸癌研究已經將血管生成作為該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
3、復發性宮頸癌
宮頸癌治療後復發大多發生於晚期宮頸癌,包括局部晚期的病例,也有部分病例因治療不規範或患者依從性差未繼續術後輔助治療導致復發,目前浸潤性子宮頸癌治療後約有30%復發。宮頸癌患者復發後再次治療困難,主要原因有初始治療後局部解剖改變、盆腔組織粘連及纖維化、機體免疫功能低下等影響機體對再治療的耐受程度和治療效果,多數很快因進展或遠處轉移而死亡。
02不同細胞與宮頸癌間的關係,更深層次關於疾病的秘密,你需要了解
1、HPVL1與宮頸癌的關係
HPVL1是HPV的主要衣殼蛋白,為8種特異性蛋白中的之一。HPVL1殼蛋白的存在是一個完整的HPV生命周期的證明,它可以將宮頸HPV病毒複製在細胞中的狀態重新引發感染。HPV感染生命周期的早期階段的特點是HPV通過上皮組織的侵傷縫隙感染基底層,在分化上皮細胞中擴增HPV病毒基因,並在上皮上層中組裝HPVL1。
在HPV病毒蛋白中,HPVL1能在CD8T細胞中誘導最顯著的免疫反應,這一發現表明HPVL1在宮頸疾病的自發消退中對人體具有保護性的免疫學作用。HPVL1的陽性表達可能是宮頸疾病良好預後的一個很有前途的指標。相反,當HPV被整合到人類基因組中時,HPVL1就不會被檢測到。從而得知,HPVL1的陰性表達可能反映細胞免疫反應降低,從而促進宮頸上皮細胞的惡性轉化。
2、P16與宮頸癌的關係
P16是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性激酶抑制劑,能阻斷各種細胞周期蛋白的磷酸化。當HR-HPV持續感染宮頸細胞時,HPV產生E7,E7蛋白結合併失活PRB,PRB作為P16的負調節因子,PRB的失活導致了P16過表達。但P16的過表達不會出現於HPV一過性感染的過程中。
在病理學診斷中,P16陽性表達率隨著宮頸SIL的進展而呈上升趨勢,隨著宮頸SIL的嚴重程度,p16陽性表達的強度增加。P16在宮頸SIL中的陽性表達率與宮頸SIL的程度有正相關性。LBC檢測的陽性率隨著組織病理學診斷程度的加重而呈上升趨勢,這使得LBC檢測與P16檢測對宮頸SIL的診斷有一致性。
03面對宮頸癌女性應該怎麼辦?從預防到治療,避免走進醫學治療誤區
1、HPV疫苗接種
接種HPV疫苗可預防70%~90%的HPV相關癌症,無疫苗針對性的HR-HPV可引起30%的宮頸癌,只有未感染HPV的人群可以接種,且疫苗有著自身的局限性。宮頸癌疫苗是由真核生物表達系統中產生的病毒HPVL1衣殼蛋白組成,是一種重要的腫瘤抑制因子和細胞周期調節因子,也是第二個最常見的腫瘤抑制基因。
經過多年的努力,第一種預防性四價HPV疫苗在2006年獲得了批准,其主要是針對HPV6、HPV11、HPV16和HPV18型別。第二種預防性二價HPV疫苗在2007年獲得批准,其是針對HPV16及18型別研發所得。非價HPV疫苗在2014年獲得批准,它預防的型別為HPV6、11、16、18、31、33、45、52和58。因這些疫苗均為預防性,應在HPV暴露前接種,所以目前臨床上HPV疫苗接種的主要目標群體是青春期女孩。
2、宮頸癌篩查
宮頸癌篩查為宮頸癌防治的二級預防。液基細胞學檢查及HPV檢測是我國目前宮頸癌篩查最主要的初篩方法,但液基細胞學屬於形態學,診斷結果易受細胞學醫生閱片水平、製片方法等因素影響,導致診斷結果準確度不高且可重複性較差,易漏診癌前病變;SIL是從正常細胞發展到癌細胞的關鍵時段,不同的細胞學家和細胞技術學家對SIL的診斷準確性及一致性差。
SIL是宮頸癌防治的重要階段,目前SIL的診斷及分級依然存在諸多主觀因素,進而影響臨床治療方案。在臨床上,細胞學檢查及HPV檢測均不能預測高級別宮頸SIL,急需尋到能檢測出宮頸癌前病變靈敏度及特異度雙佳的標誌物,以致在宮頸癌前病變做出正確診斷並進一步管理,對檢出宮頸SIL、降低宮頸癌的發生尤為重要。
3、術後盆底功能障礙康復治療
由於手術和放療破壞了盆底血管、自主神經以及盆底的支持結構,導致膀胱、直腸等盆腔器官失去相關神經支配,出現陰道攣縮、盆底組織纖維化,早期宮頸癌患者發生不同程度的盆底功能障礙,該症狀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引發患者的失落和自卑等負性情緒,妨礙正常的社會關係。
目前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的非手術治療中盆底康復治療當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方式。女性盆底康復指在整體理念的指導下,通過訓練、加強盆底支持結構,從而促進盆底功能恢復。宮頸癌術後患者盆底康復被證明有效的治療方式包括中醫治療(穴位按摩、穴位埋線、針灸、中藥口服)、盆底生物反饋療法、經皮低頻電刺激治療、盆底肌肉鍛鍊(凱格爾訓練法)、盆底康復器療法(陰道啞鈴訓練法)、盆底康復聯合治療方案和認知行為療法。
結語:癌變是一個從癌前病變到癌症的複雜過程,一般從HPV的持續感染進展到宮頸癌需要十幾年的時間,這為臨床預防、診斷和治療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窗口。SIL反映宮頸癌發生發展中的連續過程,通過篩查發現SIL,並及時治療HSIL,是預防宮頸癌行之有效的措施。患者作為癌症治療中的合作者,應當充分發揮患者自我效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