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功書法被吹過了頭?

2020-12-14 騰訊網

近二三十年來,國人莫不羨稱啟功先生書法,對其道德文章也是推崇備至,公推書壇一代宗師。微妙的是,他自己從未自詡「書法家」,更不屑以此為職業。

▲啟功,1912—2005,生於北京,滿族人

本來,對於民國及以前中國文人來說,書法不過餘技,寫得一手好字屬於基本功,根本不值得在意,自炫自媒,反倒可羞。當初,中國書協草創之際,鄭振鐸等人就強烈反對,認為書法是個人都應該擅長的,專門成立個協會莫名其妙。

啟功先生出身顯貴,清室後裔,乃雍正第九代孫,家學、身份與格局在那,更不會看重這點皮相。儘管,這位末代舊王孫,一輩子都堅持平民主義,誓與皇室脫鉤,自稱「族而不皇」,很嚴肅地說自己「姓啟名功字元白」,「愛新覺羅.啟功,查無此人」。在眾多社會頭銜中,他最不以「皇室子弟」與「書法家」為然。

▲清朝著名的「荒唐王爺」和親王弘晝,就是啟功祖上

啟功的書法,與其為人,是合一的。柔而能健,樸而能厚,深秀中透著雅逸,粹然與世無爭之狀。很多人尊崇他,不只是喜愛他的字,更是敬重他的人品。有一本傳記就說,啟功的字,是他人格的附屬品。

而且,對於啟先生來講,書法不僅是「餘事」而已。再根究起來,他對自己的字,其實也沒那麼自信。

相對而言,他生平對書法並沒那麼看重,花費的功夫也比較少。他有志於書學,可並非一心於此,更不甘自限於此,只是「不要丟份」,兼遣意抒懷而已。他的主業,是畫家,是學者,是教授,是文史研究者,是文物鑑賞專家。

▲啟功《米家雲山圖》,設色紙本,1938年作,128×58.6cm

他屢屢自白,「字不如畫,畫不如文物鑑定」。無論在啥場合,他都坦承自己的字,不過舊時文人的把子功而已,甚至嬉說寫字就是個「玩」。他對自己的「墨寶」,很不「珍惜」,已到了誰讓寫就寫的地步,導致墨跡遍天下,曾自嘲「就差公共廁所沒有題寫了」。當有人告之他的書作,在拍賣場上已標價多少萬元時,他也只是哈哈一笑。

很顯然,他並不看重自己的書法,而更重視學術工作。比如,1970年代末,其專著《詩文聲律論稿》終於交由中華書局出版,他就不加掩飾的高興,詩興大發,以志心曲。他的學長兼好友鍾敬文,明白他的心思,還曾開玩笑說,「這下老啟有底氣了」。

▲啟功與鍾敬文一起觀看書畫

只是不免可惜的是,啟先生晚年作為書法大家的聲名,也著實掩蓋了他作為畫家、詩人、紅學家、佛學家、教育家、古典文獻學家、文物鑑定家的另一面。

如此,認真說起來,啟先生的後半生,是「有心栽花做學問,無心插柳書法家」。

據他自述,他學書法挺早,但真正用心鑽研還是比較晚的:年輕時,某次為一好友作畫。不料畫出,朋友竟不讓他題字,而另請高手題。這讓他很是尷尬,也深深地意識到自己的字不上檯面,至此才開始有目的地練字,認真揣摩歷代大家的經典書帖,以期補過。

▲啟功.行書陸遊詩,1998年作,99×34.5cm

從《啟功生平簡表》看,他15歲至20歲時,主要精力確實是放在畫上,為人所重的也是國畫,尤其是山水竹石。他年輕時,不僅禮拜老師,諸如賈義民、吳鏡汀等先生都是畫師,1935年23歲那年破格進輔仁大學任教,所擔任的職務也是美術系助教。他以書法為世所知,在書壇嶄露頭角,人們甚至尊為「啟功體」,大體是中年以後的事了。

啟先生常常說,他是種種機緣湊泊下,被人「拱」成書法家的,比如恩師陳垣雖以史學家名,可書法功底卻遠比他好云云。1985年的中書協大會,他稱病沒有出席,是「被」當選為主席;他晚年寫《讀》一文,還自認「書藝薄劣」,說要是有機會再見到故人臺靜農,「絕不把我的字拿給他看」。

▲臺靜農,1903-1990,本姓澹臺,安徽霍邱人

啟功先生說這些話,意義深長。這些話,當然是他一以貫之的謙退自抑,不好太坐實理解。實際上,他算得上當代書壇最後一位扛把子書家了。他掌舵的書協,後任的沈鵬、張海、蘇士澍,要麼「醜書代表」,要麼「金錢掛帥」,要麼「白字先生」,圈內怨聲載道,群眾也不買帳。

▲臺靜農書法,書沈祖棻《鷓鴣天》詞

啟功是技壓群芳,以德服人,有口皆碑。在他之後,幾乎再沒有一個書家可以繼軌前輩了。

但另一方面,我也堅持認為,老人家有自知之明,說出了不少實情。其中最大的一項,是若縱向與民國及以前書法史上的大家比較,他確實算不上第一流,更難說是「大師級」了。

啟先生書法功底極深,毋庸置疑;但絕非世人所抬之高,也是不待蓍蔡可知。公平地講,啟先生雖為一個時代的書法「巨星」,但他的書學成就,還只能說是當代的絕頂高手。往最高度講,也只是堪稱此際文人書家的某一代表而已。

▲啟功行草書,1970年代

數年前,津門書家田蘊章,曾公開質疑,說「用民國人的書法水平,去衡量啟功先生,他真是這當中的一般水平」,輿論大譁,批為「炮轟」。我認為田氏的意見是有道理的,儘管我對他也多有非議,可藝術有商榷才有進步,不應該到處設置忌諱,去一味地去消滅實話。尊敬更不等於神化,不是一說啟先生字哪裡不好,等於說自己是白痴一般。

可以說,啟功先生是學者型書法家,其字是典型的文人字,是新時期帖學之翹楚。他是帖派堅定的支持者,主張學習前人真跡,不重學碑。我以為,以帖學論,甚至不輸沈尹默先生多少——「秋明室主人」確實終身極力擺脫又終難掙脫陳獨秀所批的「甜俗在骨」之弊。

▲田蘊章

我以為,啟先生書作,其筆法最大特徵,當在「瘦硬」二字;而其風格最著之處,則在佔盡「靜雅」之趣。風流蘊藉、結構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雅俗共賞,以期實用,其精義實是中國文人審美的日常化。化在結構上,是外示內斂秀整,而內藏鋼筋鐵骨,使得整體上瘦勁挺拔,骨骼分明,打得緊,撐得開,舊時文士的情調與振振公子的氣質,遂兼而有之。橫向而論,說是當代一流高手,是無可置疑的。

▲現代書家于右任,1879—1964,陝西三原人

只是,倘若允許直言無隱,我以為其書法若與歷史上的真正大師較起短長來,還是相去甚遠。即使只是拿民國書家們比如沈曾植、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臺靜農甚或是胡小石諸家去比照啟先生,他都只能說是其間的一般水準,不見得如何秀出班行。他後來享有如此高的盛名,與其晚出、高壽、德厚、望重,是有莫大關聯的。

▲沙孟海章草《急就篇軸》

我鬥膽扯這些犯忌的言語,不覺得是搪揬或不敬。想啟先生是何等多才多藝、博學有德之人,他之留名是必然的,也絕不僅僅只限於書藝一門。你若只推尊他是位「書家」,貶抑他的人其實是你。

如果拿出書史上、尤其是近代以來「書法大師」的標準,去比衡啟先生,我以為其書最重要的不足,至少有三點。

其一,他的作品,因結構的特別,長期被尊為「啟體」,似獨樹一幟。可放在書法史看,我以為他還只是守成,沒有特開機杼,創造力缺乏,不免陷入前輩門限,甚至是館閣體的窠臼。

▲啟功成熟期作品《行書論書絕句一首》,1984年作,66×35cm

表面上,啟先生自6歲起就接觸書法,11歲就臨過顏體《多寶塔碑》,但是他的「家學」與基本功,確實是滿族皇族子弟都學的館閣體。據其自述,他學書起步是由姑姑與祖父啟蒙的,大體遵循的是皇家館閣體路數,取徑並不算高。

而他年輕時,最崇拜的書法家,就是清室御用筆桿、翰林學士梁詩正,正宗館閣體大師。啟先生是以他的字為模板,開始研習之路的。是以,在此皇家書風薰陶下,他的書法風格多被人誤認為學習成親王永瑆,還有不滿者嫌其又黑又亮、偏擅小字,也就不足為異了。

▲啟功題匾

等他「遍習各家」,已經是20多歲以後的事了,尤其是1970至於1980年代初,才有更多餘力去暗地研究書學。他的自述詩,「先摹趙董後歐陽,晚愛誠懸竟體芳,偶作擘窠釘壁看,旁人多說似成王」,說的就是博採眾家的歷程。也正是有了這種多方補益,他才逐漸摸索出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即後人所稱的「啟功體」。

從他的詩和時人記錄,我們可以知道,對於啟先生書風影響最大的書家,分別是:趙孟、董其昌、歐陽詢、柳公權、成親王、梁詩正與劉春霖,幾乎都是滿清皇室中人所最推崇的。是以,啟先生書作的取法對象,當然可以上追到「二王」諸位,不過最近的師承明顯是清人風貌。尤其是館閣體,始終尾大不掉,無形中帶來莫大限制——滿清皇族後裔裡,論書畫真正可以超越「家學」籠罩的,其實也就溥心畬而已。

▲成親王永瑆書法

比如,他的「啟體」,與《洛神賦》,與《靈飛經》等帖曖昧非常,可結構、章法、功底、墨法等遠遠不及,實際是取其端正與平直,而捨棄了筆畫的娟秀筆畫,與字體的靈動;再比如,他的用筆與線條,並不擅長經營, 缺少雄厚,過於簡約,少有驚喜。

啟體,用筆是單一無提按,章法是幾乎萬同,有入眼千篇一律之感,不免太單調了,似乎是在機械地抄書,難以引起觀者的情感共鳴。

▲1950年代與家人.從左至右:啟功、其妻、其母、其姑

其二,啟先生書作,雖以娟秀清逸著稱,可細審即知,其作筆法還是過於平正了,結構還是過於均衡了,線條還是過於幹貧乏單調了。讓人看了賞心悅目,但意蘊稍失。

從這些點面看,他的書法,最大的弱點,大概就是不寬博。表現於技法上,就是自家面目突顯但程式化;顯露在格調上,是字字秀美可氣勢不敷。他是有心汲取歐柳唐賢的沉穩感但更多板滯,盡力學晉人之簡約偏呈現出缺乏風神的簡單化趨向。古人云:「剛勁忌野,瘦勁忌薄」,啟先生正中其弊,實難稱書法大師。

啟體的最大貢獻,當在結體上。啟先生曾有詩概括,「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以為漢字長寬之比等於0.618的黃金分割率,是最美的結字,這是極為難得的發現,以此法運筆結體,寫出來的字,也確實很美觀。

▲啟功自述詩

但書法之道,講求的本就是變幻無端,一旦以什麼「黃金分割率」為信條,反倒是自縛手腳,是陷入教條化的誤區。這本是一個常識:大抵藝事,最初純有古人與理式,繼則融古人與理式而有我,終乃一切條框與我俱亡,始臻化境,最成大家。這正是王僧虔講的,「書之妙道,神採為上,形質次之,兼之者方可紹於古人」。

啟先生的書法,是學者式的,是研究型的,小心翼翼,謹小慎微,幾無一筆無來歷,無一字不規範,這就導致他沾染了太多的金科律令,死守法度,走入了自設的牢籠。他中年以後,每動筆都是正襟危坐,每一筆幾乎都要反覆修描補筆,這固然說明他夠誠心正意,可也反映出他心中所裝窠臼,實在太多了。「夫書者,寫志也」,書法的本質是傾瀉性情的,揮運之際是「心手遺情,筆書相忘」,怎好如此條條框框規行矩步?

▲1960年代末,與其恩師陳垣

古來書壇大家,其字都當完全擺脫匠心,有一種自由的、淋漓的、雄奇的、浩瀚的氣息,法度謹嚴之上,必是變化無端。當年,張大千仿造石濤山水逃得過黃賓虹法眼,卻萬不敢也不能山寨出王鐸書法,奧秘也在這裡。但我拜賞啟先生書法,卻難有此類感覺。

我始終覺得,啟先生的書作,透著一股小家子氣,是足以昂然鳴世,但斷難稱大師。啟先生的字,是比較平民化,也是偏重於實用的。實用書法的特徵,是愛把字固化,缺乏變化。比如,大家可注意啟先生寫的"年"字,此字他無論寫小寫大似都分毫不差。大概也因此,當今學啟體的特別多,學的惟妙惟肖的似乎也最多,甚至有人能搞到真假難辨。前些年,某拍賣行就拍出過假啟字。

▲1985年作品

從雅俗共賞的角度看,于右任、林散之、沙孟海等,遠不如啟功先生的字,也不如他為大眾所喜聞樂見。可從藝術角度比較而言,啟先生的字格俗,缺少雄厚,過於簡約單薄了。

其三,書法之筆墨,說到底是淹會貫通的,專精固然是書家常態,但惟有諸體雅善,氣象萬千,才足以稱一代大師,也是事實。可啟先生到底一粹然書齋文人,在兼通上、系統上、綜合性上、多樣化方面很有欠缺。

▲啟功11歲時,與祖父裕隆(左)及姑姐丈

啟功先生在書學方面,主要面向的是經典帖學,擅長的是楷和行楷,且特別偏重在小字,體系是比較封閉的。與近代以來書家比,啟先生的書學理念極其保守,大體在墨守成規,幾乎沒有突破的意識。他的格局,和古往今來的任何大師比起來,都是比較侷促的。

人說「帖學祖師爺」王羲之的字,是「雄秀」二字兼有,而啟先生終其身是用力在「秀」字,而於「雄」字幹涉不大。也所以,「啟體」很大程度上,是一個較封閉的體系,原創性不夠豐贍,很難將學者引向開放與生長的無限可能性中去。

▲草書,1975年作,130×61cm

張融說「不恨己無二王法, 但恨二王無己法」,這種高蹈的精神氣度,啟先生畢竟不足。他一輩子,基本都只是圍繞著二王傳統用功,對魏碑著意甚少,對顏體似乎也並不深入,學帖其實也多是學小字。加上他僅是書齋型的文人學士,一生安分守己,閱歷都很平淡,又從無意作專業書法家,必然導致他的書法實踐與書學境界都不夠開闊,終身都停擺在「閒情偶寄」的層面。蘇東坡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正是此理。

比如,他的小字,那些小行書與小楷書,揮筆寫起尺牘手札來,確實都極為精到,可也只限於此而已,晚年還更加有骨無肉;比如,他的草、隸等體就不夠理想,篆書、榜書、魏碑似從未見過,很大一個緣由就在於他對側鋒、偏鋒之妙法,是較為陌生的;再比如,他寫大字,委實不盡如人意,有悠閒之美,殊乏蕩漾之致與渾厚之氣,更顯擺布與力孱之弊。如今社會上懸掛有太多他的題字匾額,不少只需一瞄,就清楚他的弱勢所在。帖派大多數寫不了大字,啟先生也難脫此困。

▲臺靜農晚年談啟功:「還是那麼調皮」

啟先生的字,單看還不顯豁,倘若同時與郭沫若、沙孟海、鄧散木、費新我等同代書家一對照,就能看出「大家」或「大師」之間的差異來。這種孱弱感,是他只擅一體的自限、獨推尊帖學的理念,及一味守成的心態,是有干係的。

同理,只重魏碑的書家,寫小字之時,往往也比不上學帖深入的同行。但只經營一體,似也真難稱大師。

從這些層面來看,啟功先生的書法成就,稱當代高手理之當然,也實至名歸。但若說是書史上的大家甚至是大師級,還是有點過分誇獎了。

▲另一位「業餘」書家,郭沫若的大字題匾

再蛙鳴蚓叫多說幾句開罪人的話,當下很多人,尤其是啟先生的弟子,還有弟子的弟子,一堆堆的馬蜂窩,尊崇啟先生,必欲拱他上大師寶座,我覺得是褒獎逾實,吹捧過當了。書法,本來是千人千面,見仁見智之事,歐顏柳趙,都有人詬病,無妨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人事之理,過度吹棒,過度神化,必有誇張,也必有虛偽——儘管,啟先生的人品,確實讓人高山仰止,範曾之流多了,愈覺先生可敬。

記得前幾年,瀏覽《中國書法》雜誌,見還有不少人一本正經提出搞「啟功書法學」的,鬧騰騰一陣,還是挺無聊的。這種浮誇風,到了啟先生謝世後的近些年,似乎愈演愈烈了。幾乎每一年,所謂的「啟功書法學國際研討會」都扯旗放炮地辦,五花八門的《論文集》也大張旗鼓地刷——我曾領到兩本,發現內裡全是諛詞,一味吹捧,幾乎沒有一篇客觀公正的討論文字,真是讓人搖頭。

▲參與二十四史點校期間:不只是寫字,更是學問家

現今的書學風氣,確實越來越頹唐萎靡了,過去舊中國時代文人墨客們,那種蘭亭雅集式的心神溝通,到了當下,就剩下一群群長衫傖夫廟會趕集般的喧騰了。我想,以啟功先生一貫「聲聞過情君子恥之」的為人,倘地下有知,定也會覺得,有些徒子賢孫孝順過度了吧。

我總傻笨覺得,惟在尊重前賢的前提下,照實檢討功過得失,進而冀望超越前輩,才是最好的紀念,與弘揚方式吧!不然,搞那麼多儒林外史式的務虛功夫,招不三不四之閒漢,開虛頭巴腦之集會,花不明不白之公錢,盡扯些不痛不癢之廢話,到底有啥意義呢!

2020.2.21.午後

書法功課官方文房

筆·墨·紙·硯點這裡

主編精微堂

相關焦點

  • 張世忠的書法水平如何,他是啟功的入室弟子嗎?
    《書法問集》搜集網絡中書法相關的問題,本文是《書法問集》609篇。原來題目是這樣的:啟功先生的入室弟子張世忠的書法如何?我是一人。入室弟子這個名頭,容易引起爭議。啟功先生到底有沒有入室弟子,還有張世忠的書法水平如何?入室弟子大概是指:特指與師父親近且有成就的弟子。啟功到底有沒有收過入室弟子,啟功到底收過多少個弟子,這些只有啟功先生和當事人知道。
  • 書法欣賞|啟功大師《山水清音》田英章先生《謙光受益》等三幅書法...
    再觀賞啟功先生的書法,其中灑脫的神韻尤讓人眼前一亮,多少有點柳暗花明的感覺。練習工楷的朋友多少都想將工楷寫出點自己的特色,感受啟功書法的結體與筆法的灑脫,也許誰都會從中感受到點什麼!看看下邊啟功先生《山水清音》這幅作品,是不是有點「陽春白雪」的感覺了?
  • 啟功先生19幅書法作品欣賞,自然灑脫、清雋儒雅,網友:真書法
    啟功(1912-2005年),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鑑定家、詩人。啟功先生的字有著淡淡的書卷氣,爽利、挺拔、清雋、外柔內剛、自然灑脫、清雋儒雅而嫵媚華美,美而不俗、光彩獨耀。
  • 林散之與啟功:近代書法中的一動一靜
    啟功書法儼然「大眾情人」  啟功的書法中具有一種恬淡從容的古典美
  • 中國書法協會副主席顧亞龍書法欣賞,字體行雲流水,字跡堪比啟功
    ,我國的書法文化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和傳承,在我們當今的生活中書法名家也非常的多,比如今天小七給大家介紹的這位中國書法協會副主席顧亞龍的書法就非常的漂亮!說到顧亞龍可能很多書法愛好者都非常的熟悉,而且還臨摹過顧亞龍的書法作品吧?
  • 舒同的圈,啟功的竿,溥濡的尖,這些個性書法,你更喜歡哪個?
    喜歡書法的您,不知道聽沒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舒同的圈,啟功的竿,溥濡的尖。簡簡單單一句話,把這三位書法名家的個性特點給表達得非常到位。 1、舒同的圈 舒同的書法,大家應該都見過。作為近代名家之一,他的書法取法自顏真卿、柳公權、以及清代的何紹基等人。
  • 罕見啟功鋼筆書寫《心經》欣賞,行楷相彰、筆法流暢,真書法也
    啟功的書法講究乾淨利落,蒼勁有力,飄逸秀美,書卷氣濃厚,有皇家氣派。在書壇大家公認啟功是中國近代以來排在前十的大書法家之一。啟功的字三分行,七分楷,行楷相彰,筆法流暢,啟功先生不只是書好、畫好,詩也好。
  • 自稱啟功「門下」,模仿啟功行書,幾乎亂真,為何被評東施效顰?
    近代名家啟功先生,學識淵博,寫出來的書法書卷氣十足,風格別具,非常符合當下大眾的審美。有人曾評價啟功的書法說:「不僅是書家之書,更是學者之書,詩人之書。」我覺得這句話說得非常到位。今天就給大家一位學習啟功的高手,啟功的學生秦高忠,自稱啟功「門下」,模仿啟功行書,幾乎亂真。遺憾的是,很多朋友看了之後評價說:僅得其形,而無其神,東施效顰,沒啥意義。說了這么半天,秦高忠的書法到底是什麼樣子呢?下圖就是秦高忠模仿啟功筆意寫成的作品,大家看一下,是不是有點啟功的意思?
  • 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書法高級研修班培訓基地在石排揭牌
    為踐行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和鄉村治理,強化鄉村振興的人才支撐,助力創建「塘尾人才智庫」,11月16日,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書法高級研修班培訓基地在石排塘尾古村落揭牌。北京師範大學啟功書院教授賴炎泉、塘尾村黨工委書記李煜華等人員為培訓基地揭牌。
  • 啟功的鋼筆行書字帖《赤壁賦》欣賞,墨韻淋漓層色明透,真書法也
    當今書壇影響比較深遠的書法家,啟功先生一定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大書法家,今天我們帶給大家的是啟功先生在1989年用鋼筆書寫的《赤壁賦》,這是非常罕見的。關於啟功先生的介紹我們放在了文末,這裡我們先說一下鋼筆書法學習的方法:練習鋼筆書法這個最重要的是興趣,要想用速成法也不是太好的方法,因從開頭打好基礎持之以恆練字才會紮實。
  • 啟功最欣賞的書法作品,瀟灑飄逸、出神入化,可惜難以入國展
    中書協主席中,最佩服就是啟功先生,他為人和藹,從不以「書法家」自居,也不讓別人叫他「書法家」,他說自己就是「字匠」!當有人批評他寫的「館閣體」,啟功回應道:這是抬舉我啊,我哪有館閣體寫得好!啟功書法啟功的書法,屬於典型的傳統一路!按劉洪彪先生所言:在日新月異的今天,還在傳統領域打轉轉的書法,一定不是好書法!
  • 追憶書法大師啟功:對「假冒題跋」最為煩惱,最喜歡看山水畫冊
    五月八日日記:「《啟功》一稿抄改完,共二萬四千字。」這一篇,後來以「書法大師的悲歡交響曲」為題收入我的第一本書《名人採訪錄》(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年1月版)中。南京的父執毛治平先生對林字甚為推崇,曾對當時還是少年的我講過一個小故事,云:北京有個大書家叫啟功,因病臥床,某一日偶然得見林散之草書真跡,當場坐起,病也霍然而愈,云云。關於此事,我專門求證過啟先生,他說林老的草書的確是好。但對其餘部分,只是微微一笑,並未給出答案。
  • 從舒同到啟功,再到沈鵬和張海,6位書協主席的書法水準如何?
    中書協歷來不乏書法高手,如雷貫耳的書法名家,都出自中書協,他們有的擅長行書,有的以楷書見長,有的對草書拿手,都以不同的書法形態繁榮著書法藝術,引領著當代書法藝術的風向。在中書協39年歷史裡,總共誕生了6位書協主席,分別是舒同、啟功、邵宇、沈鵬、張海、蘇士澍。
  • 啟功論書:學書法應該學什麼體?先生說從楷書練起就行
    」有人問啟功先生學書法學哪家的書體比較適宜?這個問題恐怕是大多數書法愛好者都很關心的問題。有人說歐楷好,有人說顏楷好,有人說柳楷最好,有人說趙楷最適合入門,所以很多初學者被各種說法給搞懵圈了。對於這個問題,啟功先生認為,學書法只講法,無所謂什麼體。
  • 啟功談書法:何紹基臨《張遷碑》50多遍是湊數,這種方法不可取!
    當代書法泰鬥啟功先生對於書法臨帖有自己的獨到見解,他認為人們常說的「臨某一個帖、某一個碑作基礎,就可以提高到寫好一切碑、一切字」的說法是不正確的,尤其反對為了寫好某一碑,某一帖,反覆臨寫「湊數」,他認為這種學習書法的方法不可取。
  • 書法史上小人物,寂寂無名200多年!沒有啟功推薦,少有人知道
    最近網絡上突然出現一個「名人」,這個人就是梁詩正,他的行書被譽為「清代最美行書」,啟功老先生在世,極為推崇,曾經就稱讚他:書法,200多年來,我只服他!梁詩正跋文梁詩正,「清四家」之一梁同書的父親,乾隆的皇帝的御用「秘書」,啟功書法受其影響很大,要不是啟功先生的推薦,加上自媒體的力量,估計無人所知,繼續呆在書法史的角落裡!
  • 啟功說:透過刀痕看筆痕。那在書法的學習中該如何做到呢?
    古代書法流傳下來的墨跡真品寥寥無幾,宋代以前的就更是彌足珍貴。我們如今見到的古代書法作品多是碑帖,也就是從石碑或木板上拓下來的字跡。我們學書法學的最多的也是這些碑帖,很顯然這些碑帖和書家原來的墨跡相比就不免有所遜色。
  • 啟功的「作書勿學時人」
    啟功有關學書的理念與方法的論述,涉及的點很多,獨到之處也多,其中「作書勿學時人」「透過刀鋒看筆鋒」、書法以「結字為先」的精闢見解,堪稱其書法教學理念的三個基點。引起筆者思考的是,啟功為什麼要說「作書勿學時人」,這個論書藝的觀點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如今,隨著40年的改革開放大潮,書法藝術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形成了空前繁榮的局面。
  • 他的書法功力深厚,乾隆大加推崇,啟功也非常佩服,實在太養眼了
    梁詩正書法集通過這些跋文,可以看出梁詩正的行書,字體勁健,神形兼美,字形略方,點畫纖細一些,結構嚴謹,布局合理,一股清新之美迎面而來。這書法才叫養眼!啟功先生非常佩服梁詩正,以梁詩正為師,他臨寫了大量梁詩正墨跡,如果您仔細對比一下啟功先生的行書,與梁詩正有高達70%的相似。據傳,啟功還多次說過:200年來,書法,我就服他!
  • 只知道啟功的毛筆字驚豔,沒曾想,啟功的鋼筆字也是如此精到
    ,我們都會自然而然地聯想到他的書法獨創「啟功體」,「啟功體」的出現,也刷新了人們對書法的認識,同時,對於很多人來說也是一種鞭策和激勵,從「啟功體」中,就可以讓我們認識到,書法不但需要繼承,還需要不斷的創新,正是有創新,書法才能夠經久不衰,一路發揚光大,而啟功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領路人,在書法的道路上,不僅繼承了傳統優秀的元素,而且還別出心裁,自成一體,正是由於他的堅持和認真,才有了成熟的「啟功體」,這也導致了我們的一種錯誤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