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寒假將至,期末考試迫在眉睫,許多同學又開始焦慮起來,老師提醒同學們,要制定好自己的複習計劃,有序地進行複習,不但學習效率高,而且可以避免打亂仗。關鍵問題是同學們怎樣才能「按部就班」的落實「學習計劃」呢?
當然,說起學習計劃,相信有許多同學都制定過,但能真正執行並堅持下來的,恐怕就為數不多了。
在這方面,我常聽同學們說的一些話是:「定了也白定,到時總堅持不下來。」、「計劃趕不上變化,本來計劃得好好的,突然來了個什麼事就全泡湯了」……
為什麼定了計劃卻執行不了呢?下面我就結合一些實例幫同學們分析分析。
曉松把每天課下的時間都納入了學習計劃內,比如:星期一下午放學後,他計劃複習物理,晚上8:00~ 9:00做數學作業,9:00~ 10:00複習英語。
定完計劃的曉松心裡美滋滋的。可此後的一個月裡,他很少按這個計劃執行過。對此,曉松是氣不打一處來,「本來星期一下午放學後是自由時間,可班主任經常佔用講班上的事,我的物理如何複習?」「星期一老師留的數學作業總是特別多,我預先計劃的一小時根本不夠用,只好又去擠佔複習英語的時間。
松的問題在於他所定的計劃沒有充分尊重客觀現實。計劃雖然是我們大腦主觀運思的產物,但如果它和客觀現實嚴重相悖,它就是毫無意義的,或者說是沒有可執行性的。
比如每到星期一下午放學後,班主任都可能會來布置班上的工作,這便是一個客觀現實。因此,曉松在制定計劃時,應把這一客觀事實考慮進去。又比如,星期一數學教師留 的作業總是很多,而曉松做數學題又較慢,若不考慮這一矛盾,豈不是故意讓計劃作廢?
當然,任何人在開始制定學習計劃時,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制定出一個很合理、很可行的計劃,而是需要逐步地加以調整。用現在一個比較時髦的詞來說,就是需要一個「磨合期"。在這期間,學習者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對原定計劃作出調整,使計劃更符合現實。
而這時最不可取的是計劃一旦與現實產生矛盾,就放棄所制定的計劃使學習陷人雜亂無序的「無政府狀態」。
像曉松,當他發現自己星期一的計劃與現實有矛盾時,應該做一下調整。比如把班主任可能會「侵佔"的時間設為「機動時間」,有則用之,無則棄之。還可以把當天可能實現不了的英語複習取消,「追加」給數學。如此一來,計劃不就可行得多了嗎?
曉芳是個高三文科班的女生,她數學學得較差,語文、英語學得較好。她以前制定的計劃是每天晚上用20 7●分鐘寫觀察日記,用一刻鐘讀外語。可後來的現實是她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所留的大量的、幾乎難以做完的作業「拖住」。考慮到自己的數學確實較差,她只好就把每天所有的空餘時間都花在數學上了。於是原來的計劃「破產」了。
我們知道,制定計劃的一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充分利用自己的時間資源,協調好各科學習及各種活動之間的關係,取得最好的學習效益。為此,對於一份比較成熟合理的學習計劃,我們必須堅持一個重要原則——儘量嚴格執行,儘量不做什麼變動,甚至不惜花費一些代價——包括沒完成某科教師 所留的全部作業。
在這裡我絕沒有鼓動同學們對抗老師的意思,我也是老師,也很希望同學們高質量地完成我所布置的全部作業。我之所以「鼓勵」同學可以不完成某科老師所留的全部作業而堅決完成自己所制定的合理計劃,其中自有原因。
對於各科老師來說,他們都希望學生對自己的科目學得最好,用的時間最多。這雖然是無可非議的,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這種希望有點兒不現實,因為學生在學習上必須是「全能運動員」而非「單項運動員」,因此學生必須通過計劃來合理分配時間,這是各科老師不會也不可能替代的。
以曉芳為例,如果她總隨意拋棄自己的計劃,完全跟著數學老師留的作業走,那麼她原來擅長的語文、英語等將會大受影響。每天的一刻鐘、二十分鐘,對已花了大量時間的數學,將不會有顯著效果,可對有賴於積累效應的語文、英語來說,其效果就非常可觀了。
所以你堅持完成你的學習計劃,才能獲得最好的學習效益,這和老師對你的最終期望是一致的,不能說是「違抗了老師」。如果你能向老師解釋一下,並在取得了實際成效之後,相信老師會理解和支持你的。
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有時會遇到在計劃預定的時間裡沒完成某科學習任務的問題,這時你依然要停下這科的學習,按計劃預習或複習下一科,然後再用機動時間或因提前完成某科的學習任務後的剩餘時間來完成先前未完成的學習任務。
假如有一天臨時有什麼事影響了部分計劃的完成,那不管剩了多少時間,你都應繼續完成餘下的計劃。有時晚上趕上精彩的電影,你也可以把當天晚上的學習任務調到周末來完成,就像學校裡的「調課」一樣。
如果你全力執行了你的學習計劃,你必然會得到很好的回報,那你執行計劃的決心會更為堅定。這樣你便進入了學習的良性循環,你的學習成績一定會越來越好。
(作者:耿玉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