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廣州、無錫、青島、福州等地之後,有「最牛地級市」之稱的蘇州,也坐不住了,在日前推出了落戶新政。
根據《關於進一步推動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的實施意見》,落實租賃房屋常住人口在社區公共戶落戶政策。說的直白點,未來在落戶問題上將實現「租購同權」,租房也能落戶。
2019年,蘇州的常住人口增長只有2.8萬人,放寬落戶形勢緊迫。當然,在進場搶人外,同樣值得關注的是,在落戶新政中,蘇州宣布和南京以及無錫、常州「聯手」:
實施省內特大城市蘇州與南京在積分落戶時,實現居住證年限和社保年限積累互認。探索蘇州與無錫、常州等具備條件的都市圈率先實現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積累互認。
「散裝」江蘇抱團,在區域競爭層面,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信號。
01今年5月,寧波宣布和舟山「戶籍同城化」,舟山戶口可以直接遷移為寧波戶口。相較於這種完全的一體化,蘇州和南京的力度要小很多,目前還只是居住證和社保年限互認。
但即便如此,此舉依然是突破。因為首先,按照今年的數據,蘇州和南京都已經是GDP十強城市,積分落戶的條件互認,不同於寧波、舟山這種「大吃小」式的一體化。
來源:搜狐城市
而且,蘇州和南京,各有各自的都市圈範疇,比如蘇錫常都市圈是一個整體。但這次的新政中,蘇州是先和南京跨圈互認,再「探索」和無錫、常州的戶籍準入年限同城化積累互認。
為什麼在打通戶籍流動壁壘上,蘇州優先選擇了和南京的聯手?
不管原因是什麼,可以肯定的是,在融合發展方面,此舉在江蘇的示範帶動作用,要大於和無錫、常州的打通。
其實在重點二線城市中,蘇州的人口吸引力,正處於減弱的狀態。
2019年蘇州的戶籍人口數為722.6萬人,常住人口則高達1075萬人,淨流入人口的規模相當龐大。但2019年,其常住人口增長只有2.82萬人。
在此局面下,蘇州和南京的落戶條件互認,對蘇州未必是十足的利好。強省會模式下,不排除醫療教育實力更突出的南京,對蘇州產生虹吸效果。
另一方面,蘇州和南京,是一對有「故事」的城市。南京被調侃為徽京,而蘇南蘇北則形似兩片天地,整個江蘇處在一種高度「散裝」的單打獨鬥狀態。
但從蘇州和南京以及無錫、常州攜手組隊搶人的操作看,「散裝」江蘇正在加速破除隱性壁壘的融合。由此也能看出,都市圈、城市群建設對城市消除隔閡、相向發展的巨大向心力。
02蘇州和南京積分落戶條件的互認,只是長三角一體化的一個縮影。在城市間消除邊界、相互結盟方面,長三角的活躍指數向來很高。
比如按照《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南京都市圈包括南京、鎮江、揚州3個城市,但現實中它已實現了多次擴容。
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就在前兩天的南京都市圈聯席會議上,常州市市轄區金壇和縣級市溧陽正式入圈。南京都市圈範圍擴充到包括淮安、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在內的「8+2」地區。其中馬鞍山、滁州、蕪湖、宣城都是安徽城市。
同樣在四處結盟的還有杭州。在杭州、嘉興、湖州、紹興4城的基礎上,2018年杭州都市圈吸納了衢州和安徽黃山。上個月,安徽宣城也成為都市圈觀察城市。
這幾個都市圈的範圍,出現了不少交集。如加入南京都市圈的金壇和溧陽,原本就在蘇錫常都市圈;安徽城市宣城既在江蘇南京都市圈,也在浙江杭州都市圈。
此外,馬鞍山、滁州、蕪湖,則橫跨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擁有雙重「圈籍」。
不難看出,在相互結盟組隊的發展模式下,長三角內部的省域邊界在逐漸淡化,幾大都市圈已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錯格局,整個城市群更像一個超級大省。
跟粵港澳大灣區相比,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大灣區的城市,大部分都在廣東,而長三角城市群的成員分布三省一市,破圈的阻力不小。
而從不同省份城市的融合程度來看,長三角城市群不管是狹義的26市,還是廣義的三省一市全域範圍,圈畫得這麼大,並非毫無理由。
03在之前的文章中,西部菌多次提到,這是一個大城市抱團發展的時代,已經行動起來的遠遠不只是「散裝」江蘇。
比如重慶和成都。在成渝雙圈建設的大背景下,一改過去的競合關係,開啟了力度前所未有的合作新局面,攜手相向發展。
當然,不同於都市圈中心城市和周邊中小城市的分工協作關係,重點一二線城市之間,再怎麼抱團,競爭都不可避免,關鍵是如何有效錯位,避免同質化競爭。
比如廣州和深圳,各有各的城市特色,相對而言,廣州醫療教育強,金融、網際網路弱,而深圳的金融強,醫療教育待提高。廣州是國家中心城市,深圳則是先行示範區,功能互補。
再比如青島和濟南。
在派誰去爭創國家中心城市這一問題上,山東有過多次調整。為了避免競爭內耗導致資源分散,或者說「內卷」,最終採取了「支持濟南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錯位發展模式。
來源: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發展規劃
類似的例子還有杭州和寧波。競爭國家中心城市的任務,最終交給了省會杭州,寧波則提出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無論是在一省之內,還是在多中心式的都市圈、城市群內部,要將資源合理配置,發揮最大的組合效應,城市間的定位錯開、功能互補,是無比重要的。
定位錯開、功能互補,最終也是為了進一步的相向融合、聯手發展,形成規模更大的資源集聚平臺。
毋庸置疑,單打獨鬥的「散裝」模式已經落伍,隨著各大都市圈、城市群平臺越做越大,它的輻射和虹吸效應將越來越強。
而當頭部一二線城市聯手破圈時,區域競爭的馬太效應,無疑還將不斷加強。那些缺少「盟友」的中小城市,需要當心了。
原標題:《新信號!南京蘇州破圈,濟南青島分工,重慶成都聯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