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王永菲 冉學東 深圳報導
「近兩年來,國內隱私計算產業迸髮式增長,網際網路巨頭、數據服務商、初創企業紛紛加入隱私計算賽道,運營商、金融機構、數據安全企業、區塊鏈企業等也在不斷拓展隱私計算應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近日發文表示。
本報記者了解到,在工業和信息化部指導下,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將於2020年12月18日宣布成立「隱私計算聯盟」(Privacy-Preserving Computing Alliance),該聯盟將從隱私計算核心技術研究、行業應用落地、標準建設、政策監管研究,技術普及等多個方面構建政產學研合作交流平臺,將有利於促進數據要素依法有序自由流動,推進隱私計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提升隱私計算行業認知。
隱私計算簡單的解釋就是從數據的產生、收集、保存、分析、利用、銷毀等環節中對數據隱私進行保護的技術。
在實體經濟向數位化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隱私計算技術對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很有價值,但是關於可信數字身份驗證問題、數據所有權問題、數據的聯通和共享、一些可信的邊緣計算如隱私計算技術、智能合約技術、協同計算、監管技術等還需進一步完善。
12月11日,由陀螺科技主辦的全球區塊鏈產業未來發展峰會(FBEC2020)中,多位行業頭部企業對隱私計算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見解,總體來說,隱私數據的處理過程當中還面臨著三個內部矛盾:安全、效率、數據孤島。
矩陣元營運長謝紅軍認為,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賦能工業網際網路,藉助機器共識、共享帳本、智能合約、隱私保護四大技術變革,可實現機器、車間、企業與人之間的可信互聯,確保數據從設備端產生、 邊緣側計算、數據連接、雲端存儲分析、設計生產運營的全過程可信,對工業網際網路各個層面進行了加強,從而達到融合、開放、靈活、 協同、連接、互通、共享、智能、隱私保護、柔性監管的理想狀態。
在當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進程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大量數據大多被淹沒或者是被忽視了,如果可以用區塊鏈和隱私計算技術把沉積在工業網際網路的數據挖掘出來,這將是巨大的「金礦」。
謝紅軍表示,未來分布式可信數字身份即「DID」將會是集中處理的,不需要所有的企業都參與,也不需要更多的DID服務企業做,如果需要確認某一個設備或者是某一個人的身份,可以調用相關的服務。另外,在工業網際網路當中,包括工業設備當中有很多高價值的產品和設備,如果企業利用率不高,可以賣出去或還租出去,把設備方、租賃方、金融機構、銀行、承租方、大型的監管方建立在一個完整的聯盟鏈上進行工業高價值設備租賃,這是很有價值的。目前設備的租賃需要各方進行不同階段的監管確認或者是審計,需要花很長的時間。區塊鏈可以把租借企業的信用在鏈上進行實時確認,這對於工業高價值的設備租賃市場將是很大的機遇。「未來無論是『新基建』,還是綜合基礎設施當中,隱私計算都是很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技術。」謝紅軍強調。
關於隱私計算在貿易金融領域的應用,平安金融壹帳通區塊鏈業務部總經理陸一帆認為,將來區塊鏈的發展方向,尤其是要跨出做存證以外的東西,「隱私計算」是不能忽略的。區塊鏈的本質是希望打破數據孤島,每做一個區塊鏈項目,實際上都為機構創建了一個獨立的數據孤島。我們做區塊鏈項目越多,獨立的區塊鏈部署就越來越多了,不同獨立的數據系統之間的數據是不打通的。
數據孤島是當下區塊鏈發展過程中的痛點,陸一帆提到,2019年下半年起,平安金融壹帳通主要發力點是把不同的區塊鏈平臺的數據利用起來並做到不洩露數據隱私。在貿易金融領域中,如銀行要檢測貿易的真實性,而貿易真實性被多家物流公司和港口控制的,銀行可以在鏈上通過第三方提供的動態業務規則上在密文當中計算,把數據的密文結果給反饋,這時驗證的銀行就可以通過密文的結果知道單據是否是真實的,但是並不得到任何區塊鏈數據上的信息。在不得到信息的情況下驗證信息,把區塊鏈上平臺的數據互相打通,這是未來區塊鏈產業發展的方向。記者了解到,11月27日,平安金融壹帳與廣西發布了多式聯運「一單制」綜合金融服務平臺就是應用了這個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