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我們獲得更多精彩內容
李美玲,從事兒童福利工作22年,現任山東省膠州市寄養兒童工療康復中心主任。多年來,她在基層任勞任怨,為200名孤殘兒童服務,負責孩子們的康復治療、特殊教育、衣食住行、吃喝拉撒,是這些「折翼天使」心中的好「媽媽」。
說起和這些孩子結緣,李美玲回憶起第一次見到孩子們的情景。1998年3月,她跟隨工作人員第一次走進孩子們的房間,有一個僅有三歲左右、患有唐氏症候群的小男孩兒一下子抱住了她的雙腿,小男孩仰著小臉、伸出小手,嘴裡喊著:「媽媽,抱,抱抱……」那一刻她的心被小男孩充滿渴望的眼神一下子揪住了,她蹲下身,抱起小男孩,看到小男孩臉上綻放的笑容,她的心融化了,「從這一刻,我就下定決心,要像對待自己的親生孩子一樣,去疼愛這些折翼小天使。」此時的她也是一位孩子的母親,母性的本能使她越發的疼惜這些可憐的孩子。
雖非親骨肉,依然父母心。在保育區工作時,她一人養育20多個1至4歲的殘障寶寶,換尿布、衝奶粉、洗澡、更換床單、打掃衛生,不僅要照顧他們的吃喝拉撒,還要「忙裡偷閒」哄抱撒嬌的寶寶,擁抱他們,親暱他們。由於這些孩子隨時都可能拉撒,就需要隨時為他們換洗床單、衣物,無形之中加大了許多工作量,一天下來,常常累到直不起腰。讓她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天,派出所民警送來一個孩子,孩子的脊柱後面患有肌瘤,完全腐爛了,嘴唇凍得發紫,奄奄一息。她趕緊抱起孩子,為他擦洗身體,用小被子包好,把他緊緊摟在懷裡,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他。慢慢的孩子終於緩過來了,手腳不冰涼了,臉色也變得好看起來。「你不怕這個孩子有傳染病嗎?」記者問她,「那時候根本就顧不上了,太心疼這個孩子了,當我看到孩子在我懷裡酣然入睡的時候,心裡想這又是一條小生命呀。」
因工作需要,李美玲被安排到距青島市區90公裡的膠州工療康復中心工作,新的崗位要求每周一至周五駐守,既要負責管理事務,又要為兒童提供醫療救治、康復教育、評估監督等工作。春節前夕,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暴發,打亂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疫情就是命令,面對最弱勢最無助的孤殘兒童,李美玲主動申請上陣,大年初三就趕到膠州值班駐守,和同事負責環境消殺,發放疫情物資,排查安全隱患的工作,並走訪寄養家庭疏導家長的心理壓力,幫助解決困難;詢問兒童的生活和身體情況;聘請鎮衛生院專家講解防疫知識,保障孤殘兒童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她連續四個月沒有回家,家中已年逾八十的老母親摔斷了胳膊,她卻無法陪護,母親思女心切在電話中嚎啕大哭:「美玲,你只顧你們單位的孩子,不要你娘了?」她只能默默流淚安慰著母親:「媽媽,原諒女兒不孝,這裡的孩子更需要我,等疫情過後,我一定回去好好陪您。」隨後,她擦乾眼淚,又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
為了恢復和增強兒童的身體功能,使這些孩子更好的融入社會,李美玲堅持不斷學習,不斷探索創新,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與員工一起用鮮活的案例、詮釋特殊教育的內涵,主編完成13萬字的《兒童幸福成長康教活動100例》,此書的出版將有效填補本土孤殘兒童康復教育範本的空白。
也許從和這些孩子結緣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一生的牽掛。李美玲把這些「折翼天使」當作自己的孩子一樣疼愛,孩子們也同樣把她當作自己的媽媽一樣關心。」她在辦公的時候,有些孩子看到她房間的燈亮著,就在樓下喊她:「李媽媽,別累著了,下來走一走。」。
對李美玲來說,既然選擇了這份工作,就無怨無悔,「有時候我也想過是不是換份工作能輕鬆一點,離家更近一些,更方便照顧家裡的孩子和老人,但我實在割捨不下這些孩子。」當孩子們對她微笑的時候,當孩子們朝她跑來伸出雙手要「媽媽」抱的時候,一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她將始終戰鬥在兒童福利戰線上,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和基層幹部的初心和使命。
來源:市總宣教網絡部
編輯:王子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