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美術史上,勞動和勞動者始終凝聚著最感人的瞬間,是最美麗的風景。在一年一度的「五一」國際勞動節到來之際,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日子裡,重溫美術經典中勞動者最感人的瞬間,將傳遞溫暖、倍增信心。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勞模和農民形象
魯迅先生曾把勞動者的文藝譽為「吭育吭育派」。「吭育吭育」是勞動者的號子和代表,正是這些在火熱生活中創造新世界的勞動者,為新中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石。在塑造勞模美術形象的藝術家中,我們發現了魯迅美術學院師生數十年到鞍鋼寫生、幾代名家教師畫勞模的創作堅持。
孟泰,是我國鋼鐵戰線著名的英雄,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傑出的勞動模範。從20世紀50年代起,孟泰一直是中國美術界創作的典型。坐落於瀋陽的魯迅美術學院與鞍鋼有著得天獨厚的聯絡條件,鞍鋼是魯美幾代藝術家創作寫生的基地。1952年畢業於魯迅藝術學院美術部的魯美青年教師版畫家路坦,在深入生活、創作中和孟泰結下了深厚情誼。1954年,路坦創作了一組石版畫《孟泰像》,這組作品因為對人物的了解而十分傳神,成為了路坦的成名作。
路坦 《孟泰肖像》 版畫
1949年到魯美任教的國畫家王盛烈有許多關於鞍鋼的創作,在世紀之交,他還特別創作了作品《老孟泰》。1962年畢業於魯美並留校任教的油畫家宋惠民創作了油畫《老英雄——孟泰》。宋惠民從1954年考入魯美附中到上大學時就認識老孟泰,多次到鞍鋼寫生、體驗生活。2012年,宋惠民接受了感動中國100位人物畫創作任務,這喚起了他青春的記憶,他選擇了自己最為熟悉的鞍鋼、孟泰,為創作這件作品,他又一次回到鞍鋼、再訪孟泰的道路,宋惠民的油畫《老英雄——孟泰》不僅充滿了生活氣息,而且很有21世紀的現代感。
王盛烈 《孟泰肖像》 中國畫
宋惠民《老英雄——孟泰》 油畫
20世紀50年代,農業戰線著名的勞動者形象出自著名人物畫家方增先筆下的國畫作品——《粒粒皆辛苦》,作品塑造了一個樸實生動的老農民形象,人物雖平凡,卻是中國農民的典型。同時,《粒粒皆辛苦》是一種具有和寫實油畫相同表現力的水墨畫畫法成功探索的開端,標誌著具有千年文化傳統的中國畫具備了表現現實人物和生活的功能。
方增先曾在回憶這幅作品的創作初衷時談道:「從敦煌臨摹回來,當時正值節約運動,需要畫生活裡的節約片段作宣傳畫。去敦煌的路上在麥收,火車穿越北方的田野,看到大人小孩撿麥穗,就選取這段資料畫。我於是下決心用中國傳統的方法畫寫實題材,開始時畫小孩撿麥穗,後來希望有更多含義,換了老農。這是一幅寫意的平塗勾勒畫,學習了任伯年的畫法。在勾線基礎上,引入寫意花鳥畫的濃淡乾濕的變化,將其量化,用來表現人物造型。」
方增先《粒粒皆辛苦》 國畫
勤勞、平凡而偉大的農民和工人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甦醒的中華大地,迸發出青春的熱情,湧現了一大批表現勞動者的經典美術作品。在這些作品中,勞動的艱辛、勞動的美麗、勞動的憧憬在開放而豐富多樣的藝術形式中表現的充分而自由。
陳丹青油畫《西藏組畫》描繪的是西藏農牧民的日常生產和生活,濃鬱的生活氣息,體現了藝術的唯美和真實,作品一反過去表現勞動者紅光亮的套路,開創了新的表現方式。
陳丹青談起《西藏組畫》創作說:「我想讓人看看在遙遠高原上有著如此強悍粗獷的生命。我找到一個單刀直入的語言:他們站著,這就是一幅畫。」多年後,陳丹青感慨當年的他在畫《西藏組畫》時的「專注而善良」。
陳丹青《西藏組畫》之一 油畫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幅以《父親》為題的油畫橫空出世,受到了藝術界的高度關注。因為這幅畫而「一夜成名」的羅中立也被載入美術史冊。這畫中的「父親」不是某一個具體人物的父親,從他身上可以看出老一代農民勤勞、樸素、任勞任怨的品質,是畫家把對農民的同情變成對老一代農民勞動者勤勞、平凡而又偉大的讚揚和肯定。
羅中立《父親》 油畫 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館
廣廷渤油畫《鋼水·汗水》表現的是一個煉鋼工人大汗淋漓的公歇時刻。廣廷渤在談道這幅作品的創作時說:「我不是詩人,沒有更多的聯想,我只是感到那優質的鋼水就是用這汗水換來的。我感到這汗水像珍珠一般的晶瑩,它流在工人們的臉上,更顯出了他們的剛毅性格和拼搏精神;它流在工人們的胸前和背上,更增加了他們的健美和力量感;它浸透在工作服裡,那溼而復幹、幹而復溼所留下的無數道白鹼的痕跡,正記錄著他們年復一年忘我勞動的高貴品格。在他們看似木然的表情中,蘊藏著巨大的內在力量。」
廣廷渤《鋼水·汗水》 油畫 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館
詹建俊油畫《潮》是以一個在田間穀場矗立的農村青年來表現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新一代農民意氣風發的精神面貌。《父親》《鋼水·汗水》《潮》這三幅作品所採用的表達方法,在過去大多是運用在領袖人物的塑造上的,在此,他們不約而同地用在了普通勞動者的塑造上,正是體現了改革開放的最強音——「人民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
詹建俊《潮》 油畫 圖片來源:中國美術館
實現「中國夢」中的「最美中國人」
進入21世紀,我們走上了奮進新時代,積極築夢的新徵程。中國國家博物館於2015年、2017年分別舉辦了兩次以時代人物為主題的美術作品展:「《時代的領跑者》美術作品展」「最美中國人——慶祝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型美術作品展」。
《時代的領跑者》美術作品展的作品以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詮釋出新中國成立以來,不同時期人民群眾耳熟能詳的60位全國勞模的精神氣質與人格風範,以及他們所代表的時代精神的變遷。
「最美中國人」美術作品展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家協會、中國國家博物館共同主辦,邀請全國42位美術名家,以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宣部發布的「時代楷模」「重大典型」等為藍本,創作了21幅油畫和中國畫。通過主題性美術創作,描繪先進人物、傳播榜樣力量,人物風貌與時代背景完美融合。這是新中國最為集中創作勞模形象的美術工程。
何紅舟、封治國、尹驊 油畫《民族脊梁——共和國英模》組畫之三。畫面上的勞模從左至右依次為:申紀蘭、史來賀、吳仁寶、魯冠球、袁隆平、鄧稼先、蔣築英、包起帆、徐虎、楊懷遠、李雙良。
王珂《人民的好縣長—高德榮》中國畫
郭健濂、褚朱炯、井士劍《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國》 油畫
在創作中,各位名家藝術家都發揮了各自的藝術風格語言,但是核心的藝術表現是「以人民為中心」,將勞動人民塑造得具有雕塑般的力量感,映照出「最美中國人」忘我的奮鬥精神和樸素的奉獻精神,這些經典美術作品中的勞動者成為了時代中最美麗的風景。
(責編:魯婧、丁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