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為什麼會有唐人街
唐人街是海外華人在其他國家城市聚居的街區。唐人街的形成,是因為華人移居海外,成為當地的少數族群,在面對新環境需要同舟共濟,便群居在一個地帶,故此多數唐人街是華僑歷史的一種見證。
唐代是中國最為強大繁盛的時期,海外萬國賓服來朝,故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的詩句。可見,唐朝對海外的巨大影響。
到了宋代,"唐"就已經成了東南海外諸國對中國的代稱。歷宋、元至明,外國將中國或與中國有關的物事稱之為"唐"。不僅以"唐"作為"中國"之地的代稱 ,而且稱中國人為"唐人"。 中國人的歷史情結很深。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往往稱自己是"唐人",他們聚居的地方便稱為"唐人街"。
1673年,納蘭性德《淥水亭雜識》:"日本,唐時始有人往彼,而居留者謂之'大唐街',今且長十裡矣。" 1875年,張德彝在《歐美環遊記》中稱唐人街為"唐人城",英語稱唐人街為Chinatown。有人指出,唐人街的歷史比英語名稱Chinatown要早幾個世紀。這種說法似乎是不準確的。明代就已經有了「Chinatown」。
02月港開放,大批閩商前往呂宋
由於長期海禁政策的失敗,明政府於隆慶元年(1567)詔令解除海禁,準販東西二洋。為此,明政府開放福建漳州月港,並設置海澄縣,在此徵收商稅。月港成為當時中國唯一明令開放的港口。
隆慶開關以及月港的興起,使得大批閩人經商海外。由於菲律賓(呂宋)距離福建航程較近,成為閩商最主要的目的地。
許孚遠《疏通海禁疏》:「漳人以彼(呂宋)為市,父兄久住,子弟往返。見留呂宋者,蓋不下數千人。」從這段記載來看,明代已經出現閩商滯居呂宋的情況,其所言「不下數千人」,應該是早期情況。實際上遠不止於此。
何喬遠《名山藏》云:「其地(呂宋)邇閩,閩漳人多往焉,率居其地曰澗內者。其久賈以數萬,間有削髮,長子孫。」何何喬遠稱,滯留呂宋的閩商多達數萬人。
03澗內——大明之街
何喬遠稱,大批閩商並聚居於被稱為「澗內」的地方。
所謂「澗內」,應該就是唐人街(ChinaTown)。「澗內」應該就是「China」的閩南語音譯。這種推測是否有證據呢?
有!熊明遇《綠雪樓集》說:「閩中駔,藉言充餉,市利壓冬,其羈旅為家者不啻萬數,所以呂宋有大明之街。」何喬遠稱閩商聚居的地方叫「澗內」,熊明遇則說叫「大明之街」。兩者應該指的同一個地方。
為什麼會有兩種說法呢?其實很簡單,「「澗內」是音譯之稱,「大明之街」是意譯稱謂。
那麼,那個詞的音譯是「澗內」,同時意譯是「大明之街」呢?只有ChinaTown一詞。
一鍵三連,下期稿件更精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