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曾「三進下黨」調研指導扶貧工作。圖為下黨鄉風貌 攝影 劉庭梅
「時刻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一員,把心貼近人民。」習近平同志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在福建工作期間,哪裡最偏遠,哪裡最貧困,他就去哪裡……
20世紀80年代,那時的壽寧縣下黨鄉是福建省唯一的「五無」鄉鎮: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因為交通不便,鄉親們甚至不敢把豬養得太肥,怕運不出去。
1989年7月19日,時任寧德地委書記的習近平頂著炎炎烈日,來到下黨鄉,現場召開扶貧辦公會。參加調研的時任壽寧縣常務副縣長連德仁在日記中寫道:「這一天,乘車5個小時,步行4個半小時,開會座談訪貧2個小時。一路風塵,大汗淋漓,辛苦程度不言而喻……」
在1992年首次出版的《擺脫貧困》一書中,圍繞「閩東地區如何早日脫貧致富」這一主題,習近平同志提出一系列極富創造性的戰略思想、極富前瞻性的制度理論和極富針對性的實踐觀點。
在《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一文中,習近平同志以「弱鳥先飛」來強調貧困的閩東要有「先飛」的意識,要有「飛洋過海的藝術」,才可達到「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在《滴水穿石的啟示》一文中,習近平同志以「滴水穿石」的故事,形象比喻經濟落後地區的發展,「不可能一夜之間就發生巨變,只能是漸進的,由量變到質變的,滴水穿石般的變化」。
傳承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思想,福建三級法院充分發揮和拓展司法職能作用,著力在司法精準扶貧、司法保障脫貧、司法助力減貧、司法便利惠貧、司法掛鈎幫貧上下功夫。先後選派114名政治過硬、素質好、能力強的法院幹警擔任駐村幹部,選派幹警與3484個貧困家庭結對開展「一對一」精準幫扶,多方籌集扶貧資金2322.64萬元,積極開展扶貧項目318個,為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提供有力司法服務保障。
加強黨建
提振脫貧致富精氣神
「我剛到官安村就任時,這裡還是省級貧困村,村黨支部組織也較為渙散。2017年,村集體收入僅有6000元。村民們缺少脫貧致富的動力。」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派駐柘榮縣英山鄉官安村第一書記林金達向記者回憶起2017年底剛到村裡時的情景。
為鼓勵大家,林金達在第一次支部黨員大會上說道:「山裡的群眾都希望能看到山外邊的風景,過上山外人家的好日子。我們黨支部要先爬上山頂,在那裡建起堅不可摧的戰鬥堡壘,佔領制高點,才能帶領群眾爬上山,領略山外的風景。」
抓好黨建促脫貧攻堅,是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重要經驗。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黨員幹部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明確提出「使黨支部更好發揮戰鬥堡壘作用,成為帶領農民群眾脫貧致富的主心骨」。
從駐村第一天起,林金達就走進民房農舍、田間地頭,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掌握第一手資料,與村「兩委」成員同分析、細研判、謀規劃,確定了該村抓黨建、引項目、興產業、促民生的發展新路子,努力讓官安村煥發新機,走上脫貧致富之路。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林金達認為,要摘掉「窮帽子」,必須牢牢抓住黨建脫貧這一制勝法寶,有效實現黨建與脫貧同頻共振、互促共贏。他提出「建強一個支部、帶好一支隊伍、用活一個平臺」的工作思路,探索建立「黨建3+3」工作機制,率先在全縣完成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形成新老結合、有序過渡的良好局面。
同時,他堅持規範細化「兩議四公開」工作制度,建立村幹部聯繫村民工作方法;以「官安村陽光村務」公眾號為平臺,推進村務黨務電子化,擴大黨員村民的參與度、決策權、知情權和監督權;進一步規範「黨群活動服務中心」建設,組織開展掃黑除惡、移風易俗活動,引領黨員在支部建設、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通過流轉集體土地等方式,官安村集體收入不斷增多。2018年,該村集體收入達10.8萬餘元,村居環境得以改善,村民們也對脫貧致富有了更多信心。2019年,官安村黨支部被評為「柘榮縣先進基層黨組織」。
2020年8月,官安村活化利用一幢清代老宅,建成「官安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暨「閩浙邊省際黨建聯盟實踐基地」「閩浙邊法治宣傳實踐基地」,打造黨建學習陣地、教育陣地、宣傳陣地、引領陣地。
在採訪過程中,林金達打開電腦,自豪地向記者展示官安村的新風貌。過去村內一處荒涼廢棄的空地,如今被改造成供村民休閒的花園。
「可惜花園裡種花那陣子我請假了,沒法選擇種哪些花。」林金達說道。
當記者問起請假的原因時,才知道,2019年3月,林金達被查出肺部患有惡性腫瘤,醫生建議儘早切除。為了把各項工作安排到位,他一邊定期到醫院複查,一邊繼續堅守崗位。7月,醫生警告他,因腫瘤位置特殊,如不及時切除,後果將無法設想。7月中旬,林金達才向組織請假,入院做了右肺中葉切除手術。原本應按醫囑休養3個月,但8月底,當聽說村裡一起林權糾紛案件在訴訟中遇到問題時,林金達又匆匆趕回村裡,再次投入到工作中。
福建省龍巖市永定區是著名的革命老區,被譽為「紅旗不倒之鄉」。2018年以來,永定區人民法院深化黨建促扶貧,探索黨支部共建、黨員聯村機制,推動幫扶村居建立「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脫貧模式,督促指導掛鈎鄉鎮軟弱渙散黨組織的整頓及薄弱村、空殼村的幫扶工作。依託「六月紅」早熟芋專業合作社和務田蜜柚專業合作社,永定法院幫扶發展「六月紅」早熟芋等12個激勵性扶持產業項目,帶動113戶415名貧困戶穩定脫貧。
福建省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同樣注重加強黨建扶貧工作。立足司法職能,該院推動掛鈎幫扶的新縣鎮廣宮村開設「群眾議事廳」,組建「鄉賢聯合會」等,增強黨支部的凝聚力。廣宮村駐村幹警堅持與貧困戶「結窮親」,率先推行「黨員中心戶+黨建扶貧」新機制,甘當「山裡綠色食品的搬運工」,連續兩年被評為優秀幫扶幹部。同時,莆田中院幫扶廣宮村修建了「善治」文正廣場、媽祖休閒文化公園、幸福院文化活動中心等,豐富了新農村的文化生活,推動了和諧鄉村建設。
因地制宜
特色產業助推奔小康
「張書記,這些兔子賣完,我的貸款就能還上了。」福建省寧德市壽寧縣鳳陽鎮北山村養殖戶王仕鋒指著正在被裝上車的兔子,興奮地說道。
「張書記」,指的是福建省壽寧縣人民法院幹警、北山村駐村第一書記張清。從2015年起,張清就開始參與法院扶貧工作,曾先後在鳳陽鎮鳳陽村、劉厝村駐村。
「原本劉厝村還不肯『放人』呢,幸好張書記來了,帶領我們村脫貧致富。」王仕鋒對記者說道。
原來,到2017年底,劉厝村產業發展已步入正軌,張清在劉厝村的駐村時間也將結束。按照組織安排,張清即將趕赴北山村就職第一書記。聽說張清要離開的消息,劉厝村村民們自發寫了一封聯名信挽留張清,感謝「張書記」的付出。
五年多來,從基層扶貧「零經驗」,到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張清靠著踏踏實實的努力與付出,真正走進了村民心裡,成為群眾「靠得住」的人。
北山村曾是經濟薄弱村,主要發展傳統茶產業,增收項目單一。該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共9戶31人,在村人口僅百餘人,且基本是留守老人,勞動力有限。
已有多年駐村經驗的張清,在摸清村情後,決定從青年入手。他認為,「青年是助力北山村活起來、富起來的關鍵力量」。
趁春節之際,張清抓緊走訪陸續返鄉的青壯年,向他們宣傳產業扶貧政策和北山村的建設規劃,提出了「屋前有美景,屋後有經濟」的發展思路,鼓勵他們返鄉創業。最終,以王仕鋒、盧麗平夫婦為代表的5名青年決定回村創業。
在張清的建議下,盧麗平等人從高山生態雲霧茶入手,成立農村合作社,主動上門收購村民種植的茶葉。同時,北山村嘗試引進金牡丹等茶葉品種,孔雀、家兔、土雞等特色養殖,葡萄、覆盆子等高優水果,成立生態雲霧茶種植基地、高優水果種植基地、千畝油茶基地、家兔土雞特色養殖基地等,實現「一村多品」發展模式,開啟了村民們抱團發展的致富道路。
2020年6月28日,福建省壽寧縣人民法院幹警、鳳陽鎮北山村第一書記張清(右一)正在向村民了解今年茶葉的價格和銷售情況
同時,張清還邀請壽寧法院法官下鄉,向村民普及法律知識,免費當「法律顧問」;幫助聯繫壽寧縣農業局,獲取技術與項目支持,落實農業獎勵、補貼。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北山村養殖業的發展步伐。原本有10餘家酒店在春節前夕預定了3000餘只家兔,因為疫情的到來,被迫取消訂單。
據王仕鋒介紹,兔子繁殖力強,多胎多產,孕期短,成熟早。因為銷路受阻,養殖場最多時容納了8000多隻家兔,每天要吃1噸多飼料。
「太突然了,我們去年貸款12萬元,用於擴大兔子的養殖規模。本來想在春節期間賺一筆,沒想到受疫情影響,兔子賣不出去了。」眼看貸款即將到期,王仕鋒和其他村民們都發了愁。
張清建議:「你們賣兔子,可以送草藥包和烹飪方法。」
隨後,張清先是通過朋友圈給兔子做了一波廣告,並聯合單位幹警開展助農行動。僅兩天時間,就賣出了148隻兔子,幫助村民創收一萬餘元。
縣域內的餐飲業恢復堂食後,張清便帶著兔子,一家家談合作,共談下了800餘只兔子的訂單。
隨著疫情形勢逐漸轉好,張清和村民們開始探索向周邊城市拓展市場,打破了兔子的銷售困境,成功幫助村民賣掉了兔子。從那之後,村民們都半開玩笑地稱張清為「兔子書記」。
如今,北山村人均年純收入從2017年的8600餘元,增長到如今的11000餘元,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均已實現脫貧。300多名農戶返鄉創業,共同見證了這個小山村的幸福嬗變。
司法幫扶
為困難群眾開啟「直通車」
「感謝龔法官的理解。當初貸款還不上,我們夫妻倆很著急。如今終於有了希望,我們一定努力儘早還清。」劉華夫婦握著福建省壽寧縣人民法院法官龔繼堅的手,再三表示感謝。
劉華夫婦是壽寧縣犀溪鎮精準扶貧戶。2019年1月30日,劉華夫婦以經營茶葉資金不足為由,向當地信用社申請小額貼息貸款3萬元。今年到期後,信用社多次催討,劉華夫婦仍未能還清貸款。今年4月,當地信用社聯繫到壽寧法院,請法官出面組織調解。
龔繼堅法官聯繫劉華夫婦,向二人了解了實際困難。原來,劉華夫婦計劃改造茶葉品種,因手頭資金不足,便申請了小額貼息貸款。然而,受季節影響,2019年10月完成茶葉品種改造後,至今還沒有收成。加之今年初受疫情影響,劉華夫婦二人一直沒能外出打工,幾乎沒有收入。
龔繼堅了解到實際情況後,努力爭取幫劉華夫婦解決難題。作為犀溪鎮際武工業園區的駐企法官,龔繼堅了解到,受疫情影響,多家企業陷入「招工難」的困境。他當即與園區企業聯繫,「牽線」解決企業招工和劉華夫婦的就業問題。
第二天,劉華夫婦便到際武工業園區內一家材料有限公司上班,每月收入有了保障。
6月2日,拿到第一個月工資的劉華夫婦主動聯繫龔繼堅,表示要儘快還錢。經龔繼堅組織調解,劉華夫婦與當地信用社最終達成一致意見,每月還款3000元,分期還款。該起信貸糾紛得以成功調解。
群眾在脫貧致富奔小康中還有哪些訴求?打官司的痛點、堵點在哪裡?
福建省周寧縣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林積平近期審理了一起銷售假冒偽劣商品案件。該案中,77戶葡萄種植戶因買到近4萬株假果苗,在本該豐收的季節,卻顆粒無收。最終通過法院判決,這些種植戶拿到了共計70餘萬元的賠償款。
案件辦結了,林積平卻陷入更深的思考中。他發現,大多農民在購買產品時,很少索要收據憑證,導致後期維權舉證有理難辯,常吃「啞巴虧」。有些受害者儘管發現自己購買的是不合格產品,卻因交通不便、商品金額小、怕誤農時等原因,被迫放棄維權。
為避免類似的問題再出現,福建寧德兩級法院抽調包括林積平在內的審判業務骨幹,組建10個涉脫貧攻堅案件審判執行團隊,對於涉脫貧攻堅案件,實行優先受理、優先審理、優先執行,並落實審判流程全程監管,切實維護困難群眾的合法權益。
2019年以來,寧德兩級法院刑事審判團隊共審結扶貧領域貪汙賄賂、挪用公款等各類違法犯罪案件10件,堅決斬斷伸向扶貧領域的「黑手」。執行團隊通過開展涉民生案件專項執行行動,共執結涉民生類案件1449件,執行到位標的額6337萬元,讓更多的「真金白銀」流入貧困群眾的口袋。
「穩穩的幸福,這是群眾致富奔小康最樸素的願望。」全國人大代表、福安市坂中畲族鄉後門坪村黨支部書記雷金玉告訴記者,「這些年,寧德兩級法院切實發揮了法治的『壓艙石』作用,化矛盾糾紛於前端,增訴訟便利於全程,有力地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福建省閩侯縣人民法院對涉貧案件一律實行立案「綠色通道」,適用多元解紛、快立快審快執機制,通過能動高效司法,切實保護貧困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閩侯法院大力加強涉貧案件執行力度,推進涉民生案件執行工作,建立完善涉扶貧案件「快速執行、主動執行、優先執行」工作機制,最大限度兌現貧困群眾的合法權益。2020年初至今,該院共執結涉民生案件175件,為179位農民工討回欠薪168.16萬元,防止當事人因案致貧、因案返貧。
同時,閩侯法院進一步健全完善執行救助制度,拓展救助渠道,依法加大司法救助力度,與該縣扶貧辦、村委會等加強常態化工作聯動,全面梳理排查貧困戶、低保戶,讓司法扶貧更精準。2018年以來,閩侯法院依法緩、減、免交訴訟費12.1312萬元,為確有困難的當事人提供司法救助151萬元,從而使經濟困難的群眾打得起「官司」。
生態司法
助力「美麗鄉村」振興
「幸虧法院為這棵古樟樹買了保險,才得以為其療傷修復。」望著福建省永泰縣洑口鄉政府門前恢復如初的參天古樟樹,該縣林業局綠化辦負責人程保鉬對記者說。
今年3月27日晚,受強對流天氣影響,永泰縣洑口鄉一株樹齡達501年的香樟古樹,在遭受大風暴雨後,樹的主幹發生折斷。
這是一株省一級古樹名木,也是福建省永泰縣人民法院首批投保的古樹名木。接到消息後,永泰法院第一時間介入,並與永泰縣林業局、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永泰支公司協調,立即啟動「生態司法+保險」工作機制,按古樹名木財產損失險理賠程序,就古樟樹受損賠償責任及數額提供法律意見。
最終,根據樟樹的受損情況,保險公司向永泰縣林業局理賠6244元,用於受損後的修復。
據了解,永泰縣森林覆蓋率高達75.88%,古樹名木資源豐富,共有3095株古樹名木,其中樹齡最長的達805年。
2019年10月,永泰法院立足本縣實際,創新生態司法保護新思路,探索打造綠色生態司法「扶貧」品牌。在做好生態環境司法保護的基礎上,該院把綠色生態司法扶貧工作前移,聯合縣林業局、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永泰支公司籤約,共建「生態司法+保險」戰略合作關係,設立全省首個「古樹名木保護+保險」扶貧工作機制,由永泰縣林業局聯合保險公司對古樹名木進行價值評估後投保。共先後給1423棵古樹名木投保了「財產損失險」「公眾責任險」。
永泰法院相關負責人介紹,建立此機制,意在增強古樹名木的保護和受損後的及時修復,著力提高社會各界對古樹名木的關注,提升保護意識。
如今,永泰法院還將「生態司法+保險」機制推廣到生態森林、環境汙染、水資源保護等方面,形成從司法審判到司法保護聯絡點建設,再到「生態司法+保險」、專項基金的全方位、立體化生態司法保護格局。
由脫貧攻堅戰到全面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需要走出一條綠色發展的鄉村振興之路。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近年來,福建三級法院積極探索修復性司法模式,打造「多層修復、立體保護」的生態修復司法體系,將生態修復理念融入訴前、訴中、訴後,從毀林刑事案件拓展到生態環境各類案件,修復範圍從林地延伸至溪流、河湖、海域、礦山等領域,探索「補種復綠」「削填引種」「增殖放流」「引流衝汙」「固壩填石」「海砂回填」「生態修復令」等修復模式,助力「美麗鄉村」建設。
壽寧法院積極探索生態審判修復性司法機制,於2013年在下黨鄉成立了生態女子巡迴法庭,由具有豐富生態資源案件審判經驗的女法官葉興嬌、張慧娥、吳美雲三人定期開展巡迴審判。
多年來,她們深植於這片土地,上山下鄉開展「無訟林區」共建,聽民聲、找病根、化積案,甘當生態司法的「赤腳醫生」。她們將環保知識轉化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故事,傳播到田間地頭,用綠色鋪展下黨鄉生態旅遊業發展道路,助力下黨鄉綠色脫貧。
「村民們往往對生態保護意識不強,不清楚違法的邊界。」葉興嬌說。為此,法官們重視普法宣傳工作,同時創新司法服務模式,將矛盾調處在源頭、糾紛化解在訴前。
法庭依託鄉鎮綜治機構、化訟聯絡員,形成強大的社會矛盾多元調處網絡,實現訴訟調解與非訴調解的有機銜接,對涉生態糾紛採取訴前、訴中、判後全方位調解,讓當事人獲得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務。
2019年,壽寧縣鳳陽鎮東嶺後村精準扶貧戶老徐在山上放羊時,因隨意丟棄菸頭,引發森林火災,毀林面積311畝,造成經濟損失3.2萬餘元。
了解到老徐已經79歲,且患有腦梗塞和腦萎縮,葉興嬌決定把審判法庭「搬」到案發地。
綜合實際情況,葉興嬌依法判處老徐在一定時限內補植復綠。然而,判決容易,後續工作卻不好開展。補植復綠是個體力活,對年邁體弱的老徐來說,實在心有餘而力不足。
了解到老徐的兒子小徐常年在外打工,葉興嬌主動與小徐溝通,希望他能夠返鄉替父親扛起重擔。
經過葉興嬌多次悉心勸導,最終小徐同意返鄉,並完成了補植復綠工作。因為補植復綠工作完成得較為出色,小徐還被聘為該村的護林員。
「針對非監禁刑的涉生態案件,我們主張以賠償群眾損失及補植復綠、恢復生態環境為先決條件,判後再到案發地檢查、驗收,促使生態復綠落到實處,讓遵法守法、保護生態的理念深入人心。」葉興嬌表示。
自生態女子巡迴法庭成立以來,共訴前化解涉生態糾紛100餘件,推動補植復綠15000餘畝。如今,當地大力開展生態旅遊,使村民們走上了生態致富之路。
來源:中國審判
記者:劉庭梅
福建高院
ch_fjgy
原標題:《脫貧攻堅 | 「弱鳥先飛」謀發展 「滴水穿石」助脫貧》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