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紫光潛研20年,一粒種子讓戈壁變沃土

2021-01-18 甘肅新聞網

  中新網甘肅新聞1月14日電 在張掖市高臺縣,甘肅大漠紫光生物科技公司經過近20年的潛心培育,不但讓「高臺黑番茄」有了自主智慧財產權和國家地理商標保護認證,而且使之成為全球唯一能夠達到工業化生產標準要求的果品。

  該公司董事長柴在軍說,多年來,黑番茄系列食品在中高端市場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信賴,復購率極高。沙區農民種植黑番茄的收入由每畝地平均2000元提高到7600元,還節約了45%的水資源消耗。從而使張掖市三縣一區十六個鄉鎮沙區在高效節水和增收致富方面取得了雙贏。

黑番茄生產基地外景。受訪單位供圖

  據介紹,大漠紫光生產的黑番茄系列產品已服務於載人航天、醫學臨床應用、循證醫學研究等領域,特別是去年在新冠肺炎爆發期間,先後為武漢中南醫院、雷神山醫院、甘肅省人民醫院、甘肅肺科醫院、甘肅疾控中心等近400家醫療機構的醫務工作者和患者提供了有效援助,引起了醫學界專家院士的高度重視。

  黑番茄原產於南美洲,後經德國、美國科學家研發培育,鮮果進入大眾餐桌,但由於這些國家地域氣候等因素制約,解決不了皮薄、肉嫩、易裂口的問題,使黴菌超標而無法工業化生產。2000年,柴在軍掌握了黑番茄極耐炎熱乾燥、喜陽光、喜沙地、耐乾旱貧瘠的生理屬性後,先後與德國、美國專家交流合作,將該品種引入到高臺縣沙區進行培育研發。

建在農田之間的標準化生產車間。受訪單位供圖

  2008年,經科技成果鑑定驗收,高臺黑番茄達到國內領先並填補了一項國內空白,其種子千粒重分別超過了德國的58%,美國的62%,達到了96%的成果標準,從而使鮮果的乾物質、營養等指標完全達到了工業化生產的標準要求。

  張掖市地處北緯38度、巴丹吉林沙漠南緣和祁連雪山北麓,這裡陽光酷烈,降雨量稀少,蒸發強烈,晝夜溫差大,年積溫高是該市全球獨特的地城氣候,被譽為世界育種的「黃金矽谷」。高臺黑番茄正是由於獨特地理氣候條件,成就了它天然豐富的營養價值和食療功效。

  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民功勳科學家錢學森前瞻性的提出了讓不毛之地變沃土的沙產業理論思想,到90年代初期,張掖市開始沙產業理論思想的貫徹實施。多年來張掖市把發展高效節水現代農業作為重中之重,同時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增收做為抓手,把研發培育適合乾旱沙區的農物品種做為發展農業的基礎重點扶持。

  多年來黑番茄產業得到了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深切關懷和大力支持。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生前對沙產業深切關懷並指導,他說:「張掖人民開創了沙產業,已走出了我國大農業的第一步,是了不起的事業與創新。」

  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紛紛前來大漠紫光考察,並對高臺黑番茄產業基地給予了高度評價。以色列著名科學家尼古拉·奧爾洛夫贊言:「你們為了人類的福祉,創造了地球上的最高生產力。」俄羅斯院士著名科學家伊戈爾·左恩贊言:「把戈壁荒漠變成了人類黃金般的食物儲備。」美國國家大氣中心主任、著名科學家麥可·格蘭茨贊言:「這是一個綠化戈壁的偉大成就,如同一次偉大的勝利。」

  柴在軍說,一粒種子可以振興一方經濟,造福一個民族,改變一個世界,種子是農業之母,是農業科技的晶片,是糧食生產的源頭。種子行業的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的糧食安全和人民健康。只有把種子研發放在科技創新的前沿,一個14億人口的國家才能化解「卡脖子」的風險。(完)

相關焦點

  • 走過大漠戈壁 都是姐妹兄弟
    ‍總有人問,戈壁只有茫茫大漠和漫天黃沙到底有什麼吸引著你
  • 大漠戈壁,戰鬥體能又來了!
    編者按 近日,@喀喇崑崙衛士推出《炎炎烈日,20公裡起步的戰鬥體能是種什麼體驗?》一文,引發熱議。「保家衛國,感恩有你!」「最可愛的軍哥哥,最可愛的人!」
  • 第二屆大漠無界戈壁遠徵戰隊重聚首!
    (⬆️紀念視頻,點擊可播放⬆️)2019年11
  • 四天三夜敦煌無人區挑戰,16歲少年成功穿越108公裡戈壁大漠
    在這片名為戈壁的土地上,沒有蓬勃的綠色,沒有城市的喧囂,目之所及,只有大片大片的黃沙,蒼涼、偉岸,充滿了神秘。對於戈壁大漠,我想很多人都心馳神往,但若真的告別城市,行走戈壁,卻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畢竟,它的神秘與偉岸令人嚮往,它的荒蕪與惡劣,卻也是讓人望而生畏的。
  • 五一遊甘肅| 河西走廊·大漠戈壁自駕遊(圖)
    編者按:  「五一」小長假即將來臨,這是自2008年調整節假日放假方案後「五一」首次放假5天,也是國內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後的首個
  • 高精尖武器從大漠戈壁走向戰場,他們鑄就國家「佩劍」
    高精尖武器從大漠戈壁走向戰場,他們鑄就國家「佩劍」■中國軍網記者 毛志文 鄭欣宇 通訊員基地某部殲-20戰機編隊出徵。楊軍 攝祖國西北,大漠戈壁,空曠而浩瀚。文人筆下的豪邁與浪漫,讓人慾騎戰馬,重返當年古戰場。
  • 神舟飛船升空的時候,他們在大漠戈壁做什麼?
    2003年10月15日,矗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臺上的「神舟5號」載人飛船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飛天夢,離開發射架,直插天宇!那一刻,舉世矚目、舉國歡騰,它標誌著我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控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 全民健身日|百餘名摩託車手衝刺在戈壁與大漠,燃燒速度和激情
    全民健身日|百餘名摩託車手衝刺在戈壁與大漠,燃燒速度和激情 2020-08-09 20: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軍旅鏡頭2020」金戈鐵馬,看我「陸戰之王」馳騁大漠戈壁
    在數九寒冬的冰天雪地裡,在烈日當空的酷暑三伏天,在風沙肆虐的茫茫戈壁灘,在風吹雨打的野外駐訓場,新疆軍區某團官兵與惡劣自然天候作鬥爭,駕駛戰車跨障礙、越壕溝、翻土嶺、穿戈壁……鐵甲轟鳴,震徹巍巍天山;金戈鐵馬,馳騁大漠戈壁。讓我們跟著鏡頭一起看陸戰之王馳騁大漠戈壁的風採。
  • 行遠•戈壁 | 金銀淑:挑戰戈壁是突破也是新生!
    金銀淑,剛剛參加了行遠學院2019年5月20—23日的戈壁挑戰賽載譽歸來,她說過的記憶最深刻的一句話就是:去大漠戈壁是我做的最不後悔的一件事。作為遠航二隊的二姐,隊友們眼中的金銀淑是怎樣的一個人呢?「她善良、簡單、秀外慧中、賢淑溫柔」「二姐是一個做事有目標、有方向、團隊榮譽感極強的人」「她非常的熱心、付出、負責任,沒有她,團隊不會呈現出這麼好成績」金銀淑:108公裡大漠戈壁是突破也是新生。想起在大漠的108公裡、四天三夜,直到現在我還是激動的。
  • 茫茫大漠,戈壁裡的戰士——陽關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劉徹派遣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了政治上的外交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抗擊匈奴。公元前126年張騫回到西安,向漢武帝詳細報告西域和匈奴各方面情況,使漢武帝產生了與西域各國交往的念頭,下決心開闢河西走廊這條交通要道。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進攻匈奴,打垮休屠王和昆邪王,在河西地區先後設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張掖郡、敦煌郡,同時,修建了陽關、玉門關。
  • 大漠紅 大漠魂 —記青海大漠紅枸杞有限公司董事長邱雪梅
    近幾年,在這茫茫的戈壁灘上,綠色植物明顯增多,沙塵、揚沙和浮塵天氣明顯減少。它們的背後,就是正在建設的諾木洪枸杞產業園。園內2萬多畝枸杞林早已掛果,50多萬株的楊樹苗也已成林,這一片防沙固沙的天然屏障就是青海大漠紅枸杞有限公司在諾木洪的有機種植基地。 2012年,大漠紅公司響應政府號召,成為首家入駐都蘭縣枸杞產業園區的企業。
  • 一粒種子創造的奇蹟
    去年的初冬我在花盆裡種下了幾粒種子那是金絲荷葉花的種子他們是兩種顏色的金絲荷葉花小苗出土後我給他們施肥澆水他們長著圓圓的像荷花葉一樣的小葉子光看葉子就蠻美的一粒種子竟然撲撲甦甦的長成了一大團寒冬裡鮮花不斷金絲荷葉彰顯著他的頑強因為喜歡因為細心因為盡力
  • 感動交通 | 劉永明:大漠戈壁 開路先鋒
    1.3萬餘名施工人員組成的建設大軍挺進大漠戈壁,他們在劉永明的帶領下,發揚中交人「吃苦不怕苦,知難不怕難」的奮鬥精神, 在無水、無路、無電、無通信、無人煙的艱苦環境中,全力開展工程建設。  「茫茫戈壁風沙肆虐,天寒地凍,環境條件真是異常艱苦。」劉永明回憶起進場初期的場景,記憶猶新。他說,在這種幾乎與世隔絕的惡劣環境下,必須「快進場、快臨建、快開工」。
  • 62年,戈壁荒漠上締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
    1958年1月,寒風料峭時節。陳錫聯、孫繼先、張貽祥等幾位開國將軍和前蘇聯專家蓋杜柯夫一行50人,開始了一場不同尋常的西北勘察。1958年2月26日和3月3日,經毛主席和中央書記處批准,我國第一個陸上飛彈試驗靶場選定在地處西北戈壁的額濟納旗的青山頭地區。
  • 大漠戈壁,他們是屹立不倒的迷彩衛士
    2011年,杭錦旗中隊官兵在庫布其沙漠。2012年,支隊參加義務植樹。說到對鄂爾多斯的印象,戰士們都直呼和想像中的不一樣。2012年,戰士劉向徵入伍,一路顛簸來到鄂爾多斯。下車的瞬間傻了眼,大草原怎麼變成了戈壁了?
  • 大漠戈壁徵程險 長樂奇虎聚向前,聽長樂奇虎隊隊長王志成講述14虎的戈壁故事!
    ,且聽隊長王志成講述戈壁14虎的故事!「這次108公裡的戈壁徒步,走的不容易,對於身處江南的我們來說,戈壁、大漠,是詩書花卷中的場景,然而,當我們真正處於之中時,情況卻截然不同!」——隊長王志成困難比想像中難得多,隊員表現令人震撼之前我們很多走的是山林路線,不管是10公裡、20公裡,或是30公裡、50公裡,眼前變幻的場景總是高山、流水與樹林,滿眼綠色;而在沙漠中,看到的是荒涼的一片,是漫漫黃沙。
  • 「95後」大漠拓荒人
    為滿足後續試驗任務需要,他們毅然挺進大漠深處,為發射任務修築「天路」、搭建「雲梯」。戈壁灘上60餘公裡的路途讓人坐得腰酸背痛,沿途儘是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戈壁、沙丘,可謂是「天上無飛鳥,地上無人煙」。整齊有序的帳篷、鬥志昂揚的標語、全面貼心的板報、馬達轟鳴的機械和滿臉灰塵的施工隊員,這些便是整個施工隊伍的全部「家當」。
  • 一粒種子的文明之旅與戰略之思
    對中華民族來說,種子、土地和生命是分不開的,播撒入土的種子是人們的衣食之源,也關係到我們的文明之根。「一農不耕,民有飢者」「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小小一粒種子,是孕育、傳承和豐富中華民族數千年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從神農氏教人種五穀開始,種子就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了美妙而奇幻的旅程。
  • 敦煌戈壁徒步吃住怎麼辦
    「沙漠綠洲」、「絲綢之路」、「戈壁大漠」...一說起敦煌,很多人第一反應想起來的就是這幾個詞。其實敦煌除了廣闊無垠的戈壁大漠以外,還有著更多驚喜,等著每一位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親自探索和發掘。雖然敦煌戈壁上很少會下雨,但還是會有極少的機會。不過,能見到的都是及其幸運的!二、衣——裝備大概了解徒步地點敦煌的地理及歷史地形等,你們肯定更加想了解的是此次徒步行程的具體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