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我國糧食安全與種子問題(上篇)】
【專家點評】
作者:張廣輝(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土地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遼寧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泰戈爾說過:「古老的種子,它生命的胚芽蘊藏於內部,只是需要在新時代的土壤裡播種。」對中華民族來說,種子、土地和生命是分不開的,播撒入土的種子是人們的衣食之源,也關係到我們的文明之根。「一農不耕,民有飢者」「生人不能久生,而五穀生之」,小小一粒種子,是孕育、傳承和豐富中華民族數千年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從神農氏教人種五穀開始,種子就在中華大地上開始了美妙而奇幻的旅程。據吐蕃時期歷史資料記載,文成公主進藏時帶去了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和各種穀物、蔬菜種子,不僅促進了吐蕃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繁榮,也有力推動了漢藏文化的深入交流。種子的「時空旅行」不勝枚舉,費孝通先生就曾回憶,他的老師史祿國告訴他:「遠在西伯利亞,中國人住下了,不管天氣如何,還是要下些種子,試試看能不能種地」。
一粒種子,蘊含著大自然賦予的巨大能量,無論是穿越千年,還是飛上太空,總會帶給人各種驚喜。種子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南方洪澇災害和颱風等不利因素影響下我國農業生產所取得的驕人成績。
近年來,我國種子研發水平和種子庫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新進展。由「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團隊研發的雜交水稻雙擊畝產突破1500公斤大關,其中晚稻品種為第三代雜交水稻。然而,總體上看,我們仍面臨著種業「外強內弱」的困境。一方面,我國的大豆、玉米、馬鈴薯等種子對國外依賴性仍然較高;另一方面,與國際種子企業相比,我國種子產業發展過程中面臨著新品種審定多、轉化應用少,種子研發周期長、前期投入成本高、後期收益不確定性大等問題,使得國內種子企業的競爭力不強、內生發展動力不足。根據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2020年1~11月份,我國玉米、小麥、高粱和大麥的進口量分別為904萬噸、749萬噸、427萬噸和710萬噸,中國飯碗裝中國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十四五」開局之年,切實解決好種子問題,關鍵要實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注重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結合。既要加大種業發展的財政支持力度,穩定種子培育預期收益,讓種子企業安心培育優質種子;又要優化種業發展格局,提高種子企業綜合實力。二是注重短期目標和長期規劃相結合。應充分考慮當前我國種子市場結構以及種業發展現狀,在科學研判國際種子企業發展態勢基礎上,著眼於我國種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制定長期規劃。三是注重重點培育與普惠發展相結合。一方面,重點培育對國外依賴程度高、種植面積廣、影響範圍大的種源,不斷突破「卡脖子」技術難關;另一方面,普惠發展培育各類種子,保護本土優質種子基因,加強種子庫建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生物育種的產業化應用。四是注重人才培養與科技創新相結合。不斷加大技術投入和新品種研發,在實踐中持續提高育種人才的理論水平與實踐能力;逐步提高種子品質、豐富種子種類,更好滿足市場對種子的高品質、多樣化需求。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李慧、趙秋麗、馮帆、任爽、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萬源、李靜雅)
《光明日報》( 2021年01月13日 07版)
[ 責編:陳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