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夜晚,可以讀詩。 詩歌精選(upoetry)
重量
醒來
發覺藤蘿滿地
果實已是累累
還有什麼話可說
我是巖層
懷著男人的固執
而你只是
一粒小小的種子
一個小小的縫隙
一點小小的溫情
今日已蔓延成
我人生全部的重量
[詩人簡介]
白萩(1937年— ),本名何錦榮,臺中市人,畢業於省立臺中商職,臺灣詩人。
白萩早期曾受日文教育,初中時受張自英的詩集《黎明集》和《骨髓裡的愛情》啟笛,1952年即投入新詩創作,於臺中《民聲日報‧副刊》投稿。1954年轉向《公論報》上的藍星周刊大量投稿其創作。1955年更以《羅盤》獲得中國文藝協會第一屆新詩獎,與林泠同被冠以「天才詩人」稱號。三年後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蛾之死》。
白萩1956年曾加入紀弦「現代派」,《藍星》詩社,接任《創世紀》編委。1964年白荻與林亨泰等人共同創組笠詩社,發行《笠》雙月刊,與韓日詩人合作,編輯出版《亞洲現代詩集》。曾獲吳三連文藝獎,榮獲臺灣詩獎,臺中市大墩文學獎文學貢獻獎。著有詩集《蛾之死》、《風的薔薇》、《天空象徵》、《白荻詩選》、《香頌》、《詩廣場》、《風吹才感到樹的存在》、《自愛》、《觀測意象》及詩論集《現代詩散論》等多種。
白萩自述其創作歷程可簡單劃分四個階段:《蛾之死》是第一階段;《風的薔薇》是第二階段;《天空象徵》、《香頌》、《詩廣場》是第三階段;《觀測意象》是第四階段。白荻在語言上通過重新鑄造和組合,使讀者思想活脫脫地呈現於文字的結構裡,且不堆棧虛華的文句。因此造就深刻的韻味,想像力緻密,致力探討生命,富悲劇精神。
葉石濤評論:「白萩的詩富獨創性,語言鮮活,他是一位敏銳的詩人。」
[詩歌君語]
我:「這首詩出自哪本詩集?」
她:「詩集好舊了,是我爸爸的。不記得名字了,好像叫《臺灣詩人十二家》,流沙河編著。」
今天推薦的這首詩,來自「詩歌夜讀」活動的獲獎聲音 Cissy逸雯。她還拍了書頁給我。看著泛黃的書頁,古早的印刷字體,的確是一本屬於爸爸的詩集了。和這首詩一樣,是屬於中年人的詩。
醒來前,樹葉抽芽
醒來後,青春滿地
時間不歸,一個年輕人今已果實纍纍
當初發芽的青春,和小小的種子一樣蔓延到如今的重量
曾經文藝的逸雯爸爸一定有過惆悵的感慨吧:時間怎麼如此快?
有一天,這份心情也會屬於我們,屬於此刻還不能切身感受的我們。
▶ 回復「2」或「重量」即可收聽Cissy逸雯的朗讀
當惆悵全部釋開,我們也就老了吧?當我老了,會作何感受?
▶ 回復「3」或「老了」收聽獲獎聲音院長 帶來的葉芝《當你老了》
兩種聲音,是生命的下半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