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好·友情·史志花開
愛文,是與生俱來的;學文,是受友人的鼓勵和激發;發文,是找一個靈魂的棲所。 我和身邊所有的人一樣吃飯、穿衣、長大,唯一與別人不同的是我自幼沉迷在一個虛幻的世界裡,這個虛幻的世界是我自製的空中閣樓,我在裡面自由自在地做著自己的夢。
在我面前具有雙重身份,即是閨蜜又是莊鄉的玉萍姑是個幸運的女孩,她的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自幼就對她進行了良好的教育。
我和玉萍姑是前後院的鄰居。小時我們兩家的分界線——正房左邊過道處那個用土壘起的牆頭,曾經長期倒塌,致使我們兩家可以走一個大門,我和玉玉萍姑的親密程度可想而知。
不過,我對玉萍姑的感情,並不只是因為我們為鄰居,並且同走過一個大門。可以這麼說,玉萍姑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的人生軌跡。
首先,我的父母都是從苦海裡熬過來的,沒上過學,大字不識一個。在那個家家戶戶用煤油燈照明的時代,別說看電視,就是聽收音機的機會也沒有,孩子們的精神生活極其貧乏。我的最大的樂趣,是父母稍有空閒我就纏著他們給我講故事。如果父母高興,也會搜腸刮肚把他們聽說的故事講給我聽,很多時候他們為了生存日夜操勞,連應付我的精力都沒有。
相比之下,玉萍姑比我幸運得多。她家有厚厚的故事書,父親有工資,還不到入學的年齡,父母就教她看書識字,每天給她講新的故事。玉萍姑就把她在父母面前學到的東西再教給我,把聽到的故事再講給我聽。
因為對故事的迷戀,我成了玉萍姑的影子,除了吃飯睡覺外,幾乎與她形影不離。
玉萍姑的父母都是熱心善良的人,乾脆讓我和玉萍姑一起學習識字,一起聽故事,告訴我們,只要我們好好學習,以後會自己在書上看故事,還會寫出故事再講給別人聽。
上學後我的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與玉萍姑的父母對我的早期教育分不開;我和書的情緣,也與玉萍姑父母的啟蒙分不開。
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我過早地離開學校,沒能通過升學來實現自己的夢想。繼續在知識的海洋裡暢遊的玉萍姑,卻不允許我消沉,她幾十年如一日借書、買書讓我看,鼓勵我繼續從書中汲取精神食糧,堅持自己的愛好,拿起手中的筆,書寫心中的夢。
玉萍姑是第一個沒有血緣關係卻無怨無悔對我付出的人。我家庭貧困,姊妹眾多,相貌醜陋,也沒條件修飾打扮,曾經是眾多夥伴取笑的對象。性格內向的我一度自卑,自棄,生活在陰影之中,是玉萍姑列舉我的許多優點來給我自信,告訴我人的價值取決於對自身潛力的挖掘,與外貌和家庭環境無關。
對文字的迷戀和玉萍姑的引導讓我學會了用筆來抒發自己的愛恨情仇,用筆來勾畫現實生活中的美與醜,用筆來感恩和回報曾經給予過我無私幫助的人。
《我是被你播下的一粒種子》,這篇短文抒發的就是我對玉萍姑的感恩之情。我在裡面寫道:
「本來是一滴水,你把它唱成海洋;本來是一顆嫩芽,你把它唱成棟梁;本來是一棵草的生命,你為它嫁接樹的枝椏;本來是將死的根,你把它唱成復活的信念。
……
「我就是被你種在地下的那一粒種子,當我的信念被覓食的小羊吞吃,當我頭頂的土地被踩成大道,當道路兩旁被種上秀挺的白楊,我絕望了。我不想再長葉,不想再開花。我不敢衝出這堅硬的土壤,我不敢在白楊面前顯眼。
「輕柔的歌聲召喚著我,期盼的淚水打溼我頭頂上的土地。我又發了芽,長了葉,開了花!
「我知道:當我有一點波折,是誰心痛欲碎;當我有一點小成績,是誰欣喜若狂;我知道:是誰為我尋覓,是誰為我祈禱,是誰為我寸斷柔腸!
「所以我堅強,我勤奮,我在你期待的目光裡不斷修整有太多欠缺的自己。」
毫不誇張地講,我在創作之路上取到的小成績,裡面有我的努力,更多的是玉萍姑多年來對我堅持不懈,鼓勵和扶持的結果。
有時我就想:我何德何能感動了上蒼,讓我今生與玉萍姑為知己!
我的第一篇文章《花心》在《魯北文學》發表後,玉萍姑比我還激動,她特地請假從外地趕回來看我,流著淚對我說:「祝賀你,你終於邁出了艱難的第一步!」
2012年的春節和玉萍姑相聚時,她建議我將作品發文學網站。
當時我對電腦操作很陌生,開關機都不會。玉萍姑把我帶到她弟弟的網吧裡,手把手教我用電腦,並為我申請了QQ號,和我一起在電腦上查找適合我的網站。
我學會了使用電腦後,買來電腦,連上寬帶,變成一個網站作者。
古榕樹下、篇海、執手天涯、中財論壇,以致起點、縱橫、中國作家網都留下了我註冊發文的蹤跡。
我在不同的網站遊動,得到了很多文友關注,聽到了很多真誠的建議,寫作水平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唯一的遺憾是,常覺得自己網絡發文好像是迷失了故鄉的遊子,在現實的土壤裡找不到自己發展的根基。
在我猶豫徘徊之際,玉萍姑又一次為我指點迷離:「網絡雖好,現實環境更重要。你有了現在的基礎,如果能加入咱們家鄉的作協,有了現實中的領導和文友,肯定會有更大的動力和發展。」
於是,我有了加入禹城作協,尋找禹城文友,在家鄉平臺上發文的願望。
事有湊巧。一天我家先生下班後,說他單位旁邊一個開店的老闆叫方斌,經常在報紙雜誌上發表文章,建議我去拜訪方斌老師。
我見到了方斌老師。方老師穿著很樸素,店裡的生意也不太忙,但他辦公桌旁那兩大摞刊發了他文章的報刊雜誌讓我驚嘆不已。
我向方老師請教報刊雜誌發文秘方。方老師笑著說:「無他。多看,多想,多寫,多投。我只能給你提供一些我常用的投稿郵箱,其餘的都幫不了你,靠你自己努力。」
回家後,我按著方老師的建議,首先向我們家鄉的雜誌《禹城文萃》投稿。非常幸運,居然有幾篇小文連續被採用。
2017年,我的一篇散文《祭婆母》在《禹城文萃》發表,因為署名有誤,文聯盧英特老師向我了解情況,然後邀請我加入禹城作家協會群,同時介紹我加入了史志花開團隊,有幸認識了家鄉的眾多致力於文學創作的老師。
有了現實中的老師和文友,有了遊子歸家的感覺。好像乾枯的禾苗找到了適宜自己的土壤,在家鄉老師和文友們的幫助下,我很快融進了這個愛意融融的大家庭,不斷有新作發表,也有一些小文陸續獲獎,真正成為家鄉文學創作者中的一員。
加入史志花開三年有餘,我學到了許多在網絡空間裡學不到的東西。在2021年新年到來之際,借家鄉平臺賜給我的一席之地,感謝閨蜜玉萍姑在我成長道路上陪我一路走來,感謝方斌老師介紹我《禹城文萃》投稿,感謝盧英特老師介紹我加入家鄉作協,感謝史志花開給了我一個展示自己的平臺!
賈愛英:筆名海淼,山東省散文協會會員,德州市作協會員。1997年開始進行文學創作,作品以散文和小說為主,目前已在各種媒體發表作品二百多篇,共計三百多萬字。取材貼近生活,主題積極向上,弘揚正能量,鄉土氣息濃厚。
壹點號史志花開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