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金字塔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歷經數千年的滄桑依然聳立在古老的尼羅河上遊西岸吉薩及首都開羅等地。目前共發現了八十多座埃及金字塔,這些金字塔讓人驚豔的不僅是因為這種建築特異的形狀,而是因為它屹立在沙漠之中4500年不倒,這精妙的工藝技術讓人感嘆。
胡夫金字塔(大金字塔)
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寢,目前發現的埃及金字塔有八十餘座,在吉薩高地上屹立著三座世界上最有名的金字塔,它們分別是第四王朝修建的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和門卡烏拉金字塔。其中我們最熟悉的應當是胡夫金字塔,又叫大金字塔,平日中議論起金字塔,其實多半說的也都是胡夫金字塔。
吉薩金字塔群不是古埃及最早的金字塔,金字塔最初也不是現在人們看到的稜錐體建築。最早嘗試修建金字塔的是第三王朝的伊姆霍特普為其君王左塞爾修建的。而胡夫金字塔可以說是埃及金字塔建築歷程的集大成建築,在經歷過階梯型、彎塔、紅塔等多個發展歷程後,終於胡夫金字塔呈現出了我們熟知的「金」字塔的造型。
胡夫金字塔塔建造時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內部壓力承受的問題,因為大金字塔的傾角更大,高度更高,內部所要承受的壓力自然也就更大。埃及人做過精密的演算,最終決定以51度50分的傾角來修建。走道下寬上窄,兩壁越往上就越靠攏,最終合併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巧妙、簡單又非常實用的內部承重結構。
借浮力搬運巨石
胡夫金字塔據統計大約使用了230萬塊石頭,每塊石頭的重量在20噸到30噸不等,最重的有超過50噸的巨石。那麼問題也就來了,當時的人們在沒有先進技術與高精度設備的幫助下,究竟用了什麼方法才能將如此重的巨石搬運過去並且還能將其堆壘為如今的金字塔?
根據考古探究發現金字塔內部的花崗巖採石場附近都存在溝渠痕跡,所以現今推斷金字塔施工最有可能的搬運方式就是水運,人力無法實現的事情,藉助大自然的浮力完成。當然了,石塊無法直接浮在水面,這裡還需要其他道具,利用羊皮製作大量的漂浮物,以此為石塊提供足夠的浮力實現運輸。
在金字塔中,還有許多渠道,在渠道中設置有許多道閘門,因為大氣壓水會積聚在渠道的內部,只要有充足的浮力就可以讓石頭持續往上升。然後通過開關不同的閘門,實現石塊的向上運送,直到石塊達到指定的施工高度,再取出水運渠道進行一層層的砌築工作。
沙漠中的閃光點
我們如今所看到的金字塔,並不是金字塔的原貌,經過了歲月衝刷的金字塔早已經失去了很多風採。經歷了在風雨的洗禮下,表面早已變得粗糙不堪,不富最初的光彩。金字塔的外層在建造時其實是採用拋光過的石灰巖,這種石材在陽光的照射下會折射發光,讓金字塔看起來金光燦燦,沙漠中的行者在很遠的地方就可以看到這一光彩奪目的偉大建築。
現代建築中的金字塔設計
羅浮宮金字塔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法國總統密特朗決定改建和擴建世界著名藝術寶庫羅浮宮。為此,法國政府廣泛徵求設計方案。應徵者都是法國及其它國家著名建築師。最後由密特朗總統出面,邀請世界上十五個聲譽卓著的博物館館長對應徵的設計方案遴選抉擇。結果,有 十三位館長選擇了貝聿銘的設計方案。他設計用現代建築材料在羅浮宮的拿破崙庭院內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
貝聿銘設計建造的這座金字塔,用了玻璃材料,金字塔不僅表面積小,可以反映巴黎不斷變化的天空,還能為地下設施提供良好的採光,創造性地解決了把古老宮殿改造成現代化美術館的一系列難題,取得了極大成功,享譽世界,這一建築正如貝氏所稱:"它預示將來,從而使羅浮宮達到完美。"
玻璃金字塔塔高21米,底寬34米,四個側面由673塊玻璃拼組而成,總平面面積約一千平方米,塔身總重量為200噸,其中玻璃淨重105噸,金屬支架僅有95噸,換而言之,支架的負荷超過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人們認為,這座玻璃金字塔不僅是體現現代藝術風格的佳作,也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的獨特嘗試。
拉斯維加斯金字塔酒店
拉斯維加斯的盧克索酒店,以古埃及文明為主題設計,外觀設計成大金字塔及人面獅身像,酒店房間就在金字塔裡面。中空的內部有很多的建築,黑色金字塔內部,是一個中空的建築,房間建在金字塔的外壁之中,房間呈 30 度向上延伸至金字塔塔頂。
酒店內一座樓高 30 層的黑色玻璃金字塔和兩座有階梯的金字塔樓是古埃及藝術和現代科技的結晶,是拉斯維加斯最具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建築藝術傑作,令酒店在拉斯維加斯無與倫比。此酒店被普遍認為是1990年代後現代建築主義的典範,也曾登上著名建築雜誌的封面。
盧克索酒店是全拉斯維加斯最容易被察覺的酒店,因為在酒店金字塔頂部有一雷射直射向天空,在夜間耀眼奪目。從酒店房間裡向外看,可俯視拉斯維加斯的主街道和周圍的群山,房門開向金字塔內部可俯視大廳內的景觀。所有房間擺放了古埃及風格的木製雕刻家具,住宿的旅客以專用小艇渡過小尼羅河後送到客房。
ps:圖片來自網絡
如不妥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