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的10月19日,雄赳赳、氣昂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護國戰爭,是志願軍戰士顧全國家、捨棄小家、浴血奮戰的結果。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讓我們銘記不朽的英雄,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珍愛和平、促進友好,在新時代的路上砥礪前行。而在東莞石龍鎮,就有一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的老兵——王俠。
老兵王俠,1926 年生於河南省太康縣遜母口鎮,1948 年加入解放軍,195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 年來到東莞石龍工作直至退休。
參軍期間,王俠曾先後擔任解放軍四十二軍後勤部輜重連文化幹事、四十二軍一二五師三七三團三營供給排長、四十二軍五師轉建大隊管理員。抗美援朝戰爭中,他隨四十二軍後勤部輜重連入朝,出色地完成後勤運輸任務。
在老兵王俠家中,王俠老人手裡經常捧著一個白色的搪瓷杯, 杯身那「贈給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幾個紅字格外的醒目。老人這會正伸手往杯裡掏著什麼,發出「哐當、哐當……」的金屬碰撞聲。不一會,他掏出了一枚銀色的圓形金屬紀念章,湊到眼前扶起老花眼鏡認真地看起來:「這是『解放華中南紀念章』,1950 年的時候部隊給我們每位戰士發的!」
類似這樣的紀念章,老人還有近十個,全是他參軍以來獲頒的。儘管有部分徽章已經氧化、掉色了, 但在王俠的眼裡,每一枚徽章都是閃耀著金光的寶貝,見證了他參加解放軍的那段光榮經歷。
挺進朝鮮保護重要軍事物資
1950 年 10 月,韓戰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率部隊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王俠當時隸屬四十二軍後勤部輜重連,是一名後勤運輸兵。四十二軍是最早入朝的志願軍先頭部隊。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輜重連作為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的運輸部隊,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王俠跟隨部隊從臨江入朝後,每天都繃緊著神經,將自己運輸的軍需物質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的物資補給非常困難,因為美軍經常派出各種轟炸機,重點襲擊志願軍後方, 由於敵人的經常性轟炸,所以運送到前線的物資很多在途中損失掉了,大約僅有六成多一點的軍需品能順利運抵戰場,供志願軍戰士們使用,這樣的損耗率, 實在是令人痛心。
後勤部當時一共有九個團的兵力,總共大約兩萬人,為能讓所有的軍用物資順利運送到前線,他們分布在交通幹線上,沿途設置了 1500 多個哨所,專門負責對交通線上的防空任務,敵人的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 提醒正在運輸途中的車隊。司機看到天空中升起的信號彈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藏起來,這樣一來,汽車的損失開始下降,由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多降低到的百分之零點幾。隨著志願軍汽車的損失率迅速下降,後方物資的被動局面也被扭轉過來,運輸效率也大大提高,車輛損失率減少, 物資到達率也增多了。
防空哨的使用,令美軍率領的聯合國軍感到十分疑惑,白天看到志願軍的鐵路明明是斷的,但是夜裡卻聽到火車一直在隆隆地跑,白天看公路也是斷的,但夜裡汽車照樣奔跑起來。後勤部這樣的奇策,讓敵人想迅速侵佔朝鮮的「美夢」徹底破裂了。
儘管王俠和戰友們出色地完成了運輸任務,可是他始終不敢大意。戰爭過去了近 70 年,他還清楚地記得,當運輸隊經過朝鮮的首都平壤時, 城市已被敵軍炸得滿目瘡痍,就算沒有到前線作戰,但這一幕依然深深震撼了王俠,讓他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一想到數不清的生命在戰爭中消逝,就讓他十分悲傷,同時也更堅定了他要做好運輸工作、保障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的決心。
把聽從組織安排作為第一選擇
從 1948 年加入解放軍,1953 年5 月,他被提拔為四十二軍一二五師三七三團三營供給排長(少尉軍銜)。次年又被調至四十二軍五師轉建大隊,任管理員一職,一直到 1956 年復員,1962 年來到石龍工作直至退休。在 8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前前後後接受了部隊的 5 次調動,輾轉瀋陽、鄭州、齊齊哈爾、朝鮮、湛江、惠州、東莞等地,從北到南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克己奉公,兢兢業業,努力完成部隊交付的任務。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就是屬於解放軍的一塊磚, 哪裡需要我就往哪裡搬。」
回想起自己的軍旅生活,王俠始終是一臉的驕傲,儘管沒有被分配到前線奮勇殺敵,可是在後勤部隊的工作依然讓他熱血沸騰,他始終保持著滿腔熱血對待自己的軍人身份,時刻不敢鬆懈。
2015 年,王俠的收藏中又添了一面珍貴的徽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紀念章」,這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向約21萬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頒發的,以表彰他們的歷史功勳,彰顯他們的榮譽地位。「黨和國家始終沒有忘記我們!」捧著紀念章的老人臉上浮現出了幸福的笑容。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石忠情 通訊員:石龍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王其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