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石龍抗美援朝老兵王俠:"黨和國家始終沒有忘記我們!」

2021-01-07 大洋網

70年前的10月19日,雄赳赳、氣昂昂的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與朝鮮人民並肩作戰。抗美援朝,是一場偉大的護國戰爭,是志願軍戰士顧全國家、捨棄小家、浴血奮戰的結果。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讓我們銘記不朽的英雄,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珍愛和平、促進友好,在新時代的路上砥礪前行。而在東莞石龍鎮,就有一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的老兵——王俠。

老兵王俠,1926 年生於河南省太康縣遜母口鎮,1948 年加入解放軍,1950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 年來到東莞石龍工作直至退休。

參軍期間,王俠曾先後擔任解放軍四十二軍後勤部輜重連文化幹事、四十二軍一二五師三七三團三營供給排長、四十二軍五師轉建大隊管理員。抗美援朝戰爭中,他隨四十二軍後勤部輜重連入朝,出色地完成後勤運輸任務。

在老兵王俠家中,王俠老人手裡經常捧著一個白色的搪瓷杯, 杯身那「贈給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幾個紅字格外的醒目。老人這會正伸手往杯裡掏著什麼,發出「哐當、哐當……」的金屬碰撞聲。不一會,他掏出了一枚銀色的圓形金屬紀念章,湊到眼前扶起老花眼鏡認真地看起來:「這是『解放華中南紀念章』,1950 年的時候部隊給我們每位戰士發的!」

類似這樣的紀念章,老人還有近十個,全是他參軍以來獲頒的。儘管有部分徽章已經氧化、掉色了, 但在王俠的眼裡,每一枚徽章都是閃耀著金光的寶貝,見證了他參加解放軍的那段光榮經歷。

挺進朝鮮保護重要軍事物資

1950 年 10 月,韓戰爆發,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率部隊跨過鴨綠江赴朝作戰,拉開了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王俠當時隸屬四十二軍後勤部輜重連,是一名後勤運輸兵。四十二軍是最早入朝的志願軍先頭部隊。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輜重連作為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的運輸部隊, 其重要性可想而知。王俠跟隨部隊從臨江入朝後,每天都繃緊著神經,將自己運輸的軍需物質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抗美援朝初期,志願軍的物資補給非常困難,因為美軍經常派出各種轟炸機,重點襲擊志願軍後方, 由於敵人的經常性轟炸,所以運送到前線的物資很多在途中損失掉了,大約僅有六成多一點的軍需品能順利運抵戰場,供志願軍戰士們使用,這樣的損耗率, 實在是令人痛心。

後勤部當時一共有九個團的兵力,總共大約兩萬人,為能讓所有的軍用物資順利運送到前線,他們分布在交通幹線上,沿途設置了 1500 多個哨所,專門負責對交通線上的防空任務,敵人的飛機來了就打信號槍, 提醒正在運輸途中的車隊。司機看到天空中升起的信號彈就躲著走,或者找個地方藏起來,這樣一來,汽車的損失開始下降,由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多降低到的百分之零點幾。隨著志願軍汽車的損失率迅速下降,後方物資的被動局面也被扭轉過來,運輸效率也大大提高,車輛損失率減少, 物資到達率也增多了。

防空哨的使用,令美軍率領的聯合國軍感到十分疑惑,白天看到志願軍的鐵路明明是斷的,但是夜裡卻聽到火車一直在隆隆地跑,白天看公路也是斷的,但夜裡汽車照樣奔跑起來。後勤部這樣的奇策,讓敵人想迅速侵佔朝鮮的「美夢」徹底破裂了。

儘管王俠和戰友們出色地完成了運輸任務,可是他始終不敢大意。戰爭過去了近 70 年,他還清楚地記得,當運輸隊經過朝鮮的首都平壤時, 城市已被敵軍炸得滿目瘡痍,就算沒有到前線作戰,但這一幕依然深深震撼了王俠,讓他感受到戰爭的殘酷,一想到數不清的生命在戰爭中消逝,就讓他十分悲傷,同時也更堅定了他要做好運輸工作、保障志願軍的後勤補給的決心。

把聽從組織安排作為第一選擇

從 1948 年加入解放軍,1953 年5 月,他被提拔為四十二軍一二五師三七三團三營供給排長(少尉軍銜)。次年又被調至四十二軍五師轉建大隊,任管理員一職,一直到 1956 年復員,1962 年來到石龍工作直至退休。在 8年的軍旅生涯中,他前前後後接受了部隊的 5 次調動,輾轉瀋陽、鄭州、齊齊哈爾、朝鮮、湛江、惠州、東莞等地,從北到南無論在哪個崗位上,他都克己奉公,兢兢業業,努力完成部隊交付的任務。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就是屬於解放軍的一塊磚, 哪裡需要我就往哪裡搬。」

回想起自己的軍旅生活,王俠始終是一臉的驕傲,儘管沒有被分配到前線奮勇殺敵,可是在後勤部隊的工作依然讓他熱血沸騰,他始終保持著滿腔熱血對待自己的軍人身份,時刻不敢鬆懈。

2015 年,王俠的收藏中又添了一面珍貴的徽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 70 周年紀念章」,這是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名義,向約21萬名抗戰老戰士老同志、抗戰將領、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或其遺屬頒發的,以表彰他們的歷史功勳,彰顯他們的榮譽地位。「黨和國家始終沒有忘記我們!」捧著紀念章的老人臉上浮現出了幸福的笑容。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石忠情 通訊員:石龍宣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王其琪


相關焦點

  • 抗美援朝老兵王俠:我是一塊磚 哪裡需要哪裡搬
    在東莞石龍曾參加抗美援朝戰役的老兵王俠家中,王俠老人手裡經常捧著一個白色的搪瓷杯, 杯身那「贈給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幾個紅字格外的醒目。老人這會正伸手往杯裡掏著什麼,發出「哐當、哐當……」的金屬碰撞聲。
  • 大崇鄉:鄉人大走訪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70周年,11月3日,大崇鄉人大主席李斌同志帶領部分鄉人大代表和鄉退役軍人站工作人員,走訪慰問了抗美援朝老兵蔣明連和楊春蒲。在老戰士家中,李斌與老人們促膝交談,認真聆聽他們當年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歷,重溫紅色革命歷史,並親自為老兵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慰問中,李斌仔細詢問了老人的身體、生活等狀況,表達了黨委和政府對老兵們的關懷。
  • 七十載,初心不忘——中平鎮開展「抗美援朝」 70周年走訪慰問老兵...
    ,向他們佩戴「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並致以崇高的敬意和問候。中平鎮黨委書記覃奇賢(右一)看望慰問抗美援朝老兵何建華(右二) 今年93歲何建華依然精神飽滿,興致勃勃的和大家講述自己抗美援朝、出國抗戰的經歷。
  • 海滄唯一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敬了一個標準軍禮~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黨和政府高度重視退役軍人關懷工作,專門為爺爺頒發紀念章,作為家屬我們倍感榮幸,深感意義重大。 我代表我們家感謝黨和政府,請相信我們一定會傳承和發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為了幸福生活努力奮鬥。
  • 抗美援朝老兵李春彥同志的崢嶸歲月
    我把青春融進祖國的山河——抗美援朝老兵李春彥同志的崢嶸歲月武山縣融媒體中心7月22日訊(實習生 黃利祥)「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中國好兒女,齊心團結緊。抗美援朝,打敗美國野心狼……」每當《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的旋律響起時,李春彥的眼前就又浮現出了那段崢嶸歲月。李春彥,男,武山縣龍臺鎮山羊坪村人,抗美援朝老兵,中共黨員。1930年,李春彥出生在一個貧苦人家,全家靠種地為生,同舊中國窮苦老百姓一樣,過著食不果腹的日子。
  • 奉新這個老兵參加過抗美援朝,真的了不起……
    抗美援朝期間,陳光長共榮立三等戰功3次,被嘉獎2次,被評為模範軍人1次。在接受某記者採訪時,陳光長說,「能成為一名軍人是我這輩子最自豪、最驕傲的事情,能參與抗美援朝戰爭是一生的榮耀,為國家灑熱血,為國家獻青春,我無怨無悔。」平凡崗位立新功金戈鐵馬遠去,歲月長河奔流。
  • 今天,一起來看這位江西88歲抗美援朝老兵的初心
    奉新88歲老兵陳光長的初心:軍魂永存 心跟黨走從軍20年,他是一名英勇的老兵;轉業20年,他是一名優秀的工人;退休20年,他是一名熱心的義工。從弱冠到耄耋,從戰場到工廠,從軍裝到工裝。一個甲子,三段歲月,他只做一件事:心跟黨走,不負戎裝,不負工裝。他,就是奉新縣88歲高齡抗美援朝老兵陳光長。
  • 【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往事難忘——記抗美援朝老兵李國柱
    【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 往事難忘 ——記抗美援朝老兵李國柱 開欄的話 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
  • 惠州市抗美援朝歷史研究會會長葉新基:廣東籍志願軍英勇奮戰
    「我們家四代從軍,全家人都以當兵入伍,為國家做貢獻為榮,我父親、我、我兒子都是軍人,我們家4個兄弟,每家每戶都有一名軍人,我們全家是『光榮之家』。現在第四代也有當兵的。」葉新基表示,自己從小就崇拜軍人,覺得他們是英雄。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己也在廣州軍區高炮某旅從軍。1990年自己退伍後調入地方,參與地方經濟建設。但情系志願軍戰士的情懷卻沒有變。
  • 致敬抗美援朝,大同站青年在行動
    手拿著獎章白林老戰士一時間激動不已他說 國家沒有忘記他他說 這是國家對他的肯定情到深處他在嘴角哼起了《雄赳赳氣昂昂》的旋律一拿到獎章,王玉龍老先生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戴在身上,中途幾度哽咽,不斷重複著「感謝祖國沒有忘記我們!感謝黨、感謝政府對我們的愛護,我為自己是一名抗美援朝戰士而感到驕傲!」王玉龍老戰士講,當年戰鬥很激烈,是同班的戰友救下了他,才有了今天能把獎章戴在胸前,他反覆強調,他不是在將榮譽掛在胸前,而是把獎章戴給犧牲的戰友們看。
  • 東莞石龍中歐運郵班列進入常態化運行
    東莞海關對搭乘中歐班列的貨櫃施封 黎浩權 攝中新網廣州6月22日電 (唐貴江 濮宣)6月20日,在黃埔海關所屬東莞海關的監管下,一列滿載國際郵件的中歐班列從廣東(石龍)鐵路國際物流基地緩緩駛出。此趟列車共裝載41個貨櫃,包含服飾鞋帽、玩具箱包、電子產品、家居用品、防疫物資等物品,將在約13天後抵達立陶宛維爾紐斯,再將郵件分撥至包括英、法、德在內的26個歐洲國家。黃埔海關22日介紹,這是東莞石龍發出的第2列國際郵包專列,標誌著這條全國運距最長的國際鐵路運郵通道將進入常態化運行階段。
  • 北塔區茶元頭街道:慰問抗美援朝老兵 真情傳遞溫暖人心
    邵陽新聞網11月3日訊(通訊員 葛新洲 黃紅濤)11月2日,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勝利70周年,進一步弘揚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向老戰士致敬,北塔區人民政府副區長張怡平來到茶元頭街道走訪慰問鄧朝喜和鄧希群兩位抗美援朝老兵,為他們送去黨和政府的殷切關懷並致以崇高敬意,區退役軍人事務局
  • 「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往事難忘——記抗美援朝老兵李國柱
    【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往事難忘——記抗美援朝老兵李國柱開 欄 的 話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為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激勵和動員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努力奮鬥,甘肅日報從今天起推出「聽老兵講抗美援朝故事」欄目,採訪部分甘肅省參加過抗美援朝戰役的老兵,追憶中國共產黨領導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講述他們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的不凡經歷、戰鬥過程和感人故事,致敬中國人民志願軍為維護正義、反對強權所建立的不朽歷史功勳。
  • 閔娃致敬抗美援朝老兵
    10月25日上午,「70年前的徵程致敬抗美援朝 爭做時代新人」——莘莊工業區紀念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暨「國旗下成長」青少年升國旗儀式主題活動在閔行區烈士陵園舉辦,也是為了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激發園區廣大團員和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 抗美援朝老兵郟海發:老驥伏櫪志在千裡
    他,就是玉山縣巖瑞鎮的一名老共產黨員、抗美援朝老兵郟海發。郟老家住江西省上饒市玉山縣巖瑞鎮古城村,1926年生,今年已經94歲了,曾在部隊服役多年,現耳已聾、背已駝,但精神飽滿,是玉山縣遠近聞名的革命老人。他有光榮的革命經歷,有相親相愛幾十年的妻子,有眾多孝順的兒女,如今他也是一位幸福的居家老人。
  • 平輿縣東皇街道舉行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黨沒有忘記我們,政府沒有忘記我們,祖國沒有忘記我們,我感到無尚光榮!」接過紀念章,今年已經83歲的抗美援朝志願老兵侯華香手捧紀念章激動的說。另一名抗美援朝志願老兵,今年已經85歲的劉成周拉著東皇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志的手,說:「感謝黨和政府對我的關愛和照顧,這是黨給我的崇高榮譽,我將永遠熱愛祖國,做一名合格黨員!」「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衛祖國就是保家鄉!」
  • 【尋訪抗美援朝老兵】不能忘記那些犧牲的戰友 揚州89歲老兵這樣...
    89歲老兵薛野山  「玩幾盤活活腦子,還能記住以前的事。」今年89歲的揚州儀徵市老兵薛野山,曾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在上甘嶺戰役中榮立三等功。車子行駛幾天幾夜到達丹東,出發時大家都沒有帶棉衣棉鞋,當地居民接納了他們,提供棉衣等物品。  「每個人隨身攜帶的東西,不超過80斤。」薛野山說,命令下達後,他們意識到要上前線了,攜帶洋鎬、鐵鍬等一些隨時要用的工器具。當時最小的新兵是儀徵16歲的陳永科,薛野山比他大不了幾歲,出發前相互鼓勁。
  • 廣東電視臺廣東新焦點報導—東莞石龍京瓷有限公司
    面對嚴峻的疫情防控考驗,東莞石龍京瓷有限公司用科技力量扛起「戰疫」大旗。以尾辻總經理為中心的高層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對疫情初期的高敏感度,疫情初期迅速成立了防疫指揮部,明確責任、明確分工,制定了周密的推進計劃。東莞石龍京瓷有限公司總經理尾辻 忠說道:「我們全體日籍員工在1月28日從日本返回中國,與本地責任者並肩作戰,為企業復工復產做好準備。
  • 抗美援朝老兵劉升錢:浴血上甘嶺,我們排只剩3個人了!
    紅網時刻湘西12月14日訊(瀘溪融媒記者 唐正海 唐軍 周餘)家住湖南省瀘溪縣石榴坪鄉蘭村村的抗美援朝老兵劉升錢,1951年入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說起當年的戰爭情景,今年91歲的他依然歷歷在目。1950年,21歲的劉升錢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51年隨中國人民志願軍部隊入朝參加抗美援朝,跨過鴨綠江便打響了追擊敵軍的戰鬥。劉升錢告訴記者,當時敵人都是坦克、飛機、大炮等現代化武器,志願軍不僅沒有飛機,也沒有好槍,衝鋒鎗一個班只有3支,都是蘇聯支援的。
  • 老兵關愛老兵 服務深入人心
    1951年,年僅24歲的伍少波在抗美援朝戰場上犧牲,當時的伍蕙蘭只有6歲。為了生計,母親帶著她從無為老家來到銅陵,並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長大。2016年市烈士紀念館建成,其中建造了一面烈士英名牆。由於是外地戶籍,最開始伍少波的名字不在牆上。受邀收集整理烈士事跡的汪芳明在走訪中了解這一情況後,認為其子女均已在銅陵安家落戶,符合留名的條件,於是收集了證明,向相關部門提出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