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和鱉非常類似,相似到人們傻傻分不清。
龜和鱉都是變溫動物
龜和鱉都是變溫動物,一樣的吃食和冬眠,一樣的挖坑下蛋,大小和樣貌看起來也差不多。
鱉的背部更像皮膚而不是外殼,是軟的
龜和鱉的本質區別在於它們的外殼。鱉的背部更像皮膚而不是外殼,是軟的。而龜的外殼則是一個真正的外骨骼,是硬的。這個直接決定了龜和鱉是否可以群居的問題。
龜有真正的外骨骼
龜可以堆在一起養沒問題,鱉不行。鱉從來都不是群居動物,所謂群居都是假象。為什麼呢?龜鱉雖然都有鋒利的爪子,群居時龜都沒事,鱉卻都被相互的爪子抓得皮膚留下一道道的抓痕(這個非常要命)
龜可以堆在一起養,鱉必須分開養
也就是說,無論大小,龜都可以堆在一起養,鱉卻必須分開養。這是我經歷慘痛經歷得出來的結論。
鱉在一個小塑料瓶裡也可以活得很好
鱉宜動也宜靜,空間可以非常大,也可以非常小。把鱉放到一個小塑料瓶裡也可以活得很好。
鱉養殖的效益比龜可能還要好些
正常如今的情況下,鱉的養殖效益比龜要好些,下面就分享一下我的養殖經驗:
孵化小甲魚
一,孵化經驗:準備一個最大號的有蓋塑料大水桶(蓋上打若干小孔),倒入5cm深的水。底部放兩塊磚,放上含蛭石和鱉蛋的孵化盒,可以錯開放4~5層,蓋上。孵化溫度28~35°,溼度90%(這個桶裡就這個溼度)。孵化時,動物極(白白的)在上,植物極(清亮可見的淡淡的顏色)在下
大水桶蛭石仿自然孵鱉技術
孵化期2個月左右
孵出的鱉苗
孵出的鱉苗會從蛭石裡爬出來,落到底部的水裡,隔個幾天撿一次直到出完都沒事。
鱉苗分開養
二,鱉苗分開養。不為別的,群養的鱉苗死亡率太高。把苗放到一格一格裡分開養,成活率可以提高好幾倍。餵魚蝦。餵到2兩以後,分出公母。進入下一個階段。
仿生態
三,仿生態養鱉。2兩以後分出公母放到不同的水域中仿生態養殖,直到上市。密度是每畝300隻,水田略減。密度太多,成活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