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二、象辭破解」)
三、卦辭破解
卦曰:震,亨。震來虩虩,笑言啞啞,震驚百裡,不喪匕鬯。
(一)釋字(詞)
虩虩
義通「愬愬」。小心謹慎的樣子。《易·履卦》:「履虎尾,愬愬」。
虩指「蠅虎」,又稱「跳蛛」。蜘蛛的一種,單獨生活,能抽絲,但不結網,善跳躍,視力敏銳,以獵捕蒼蠅等小昆蟲為食。一旦發現獵物,便會神不知鬼不覺地悄悄靠近,然後瞄準目標猛然一撲,用銳利的蜇股刺進昆蟲體內,便可享受美餐了。由於蠅虎捕獵時小心謹慎的神態,故用「虩虩」來形容小心謹慎的樣子。
啞啞
《說文》參《易》之「笑言啞啞」而釋「啞啞」為笑聲,非是,想當然而已,與卦象不符。《震卦》由《臨卦》變化而來。卦變時,《臨卦》下兌體變成了《震卦》下震體,兌體消失。「兌為說,為口舌」,「說」能「悅」,引申為笑,「口舌」引申為「言」,故曰「笑言」,就是有說有笑的樣子。兌體消失,說明由「有說有笑」的狀態變為了因震驚而「啞口無言」的狀態,故曰「笑言啞啞」。「啞啞」是默而無聲的樣子。「啞然失笑」,是指原來默不作聲,後忍不住笑出聲來。《成語詞典》釋「啞然」為形容笑聲,非是。
「啞」通「瘖」、「喑」,皆指默而不聲。
匕鬯
祭祀用品。「匕」為取食用的勺、匙之類。「鬯」,古代祭祀用的香酒,用鬱金草釀黑黍而成。
(二)釋義
《震卦》由《臨卦》變化而來,天時在寅時。寅時為一年當中的孟春之月,節氣為立春、雨水。春回大地,萬物復甦,為大亨之時,故曰「震,亨」。
《震卦》由《臨卦》變化而來。卦變後,《震卦》初九成為震體主爻,但卦變時,初九並未動,故初九有震而未動之象。「震為龍」,然初九潛於初位而不動,有「潛龍勿用」之象,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這裡由於初九小心翼翼的樣子,而把他取象為「虩」。「虩」就是「蠅虎」,繩虎捕食時,總是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也正是由於其能小心翼翼,所以才能捕到獵物,享受美食,故彖傳曰「恐致福也」。卦變使初九成為震體主爻,故曰「震來」。卦變時初九震而不動,潛於初位,一副小心翼翼的樣子,故曰「虩虩」。「震為蕃鮮」就是指豐盛的祭品,祭祀所用的酒肉稱為「福」,故震即為「福」。卦變後,初九成為震體主爻,故曰「致福」。正是由於初九小心翼翼,故而致福,正如蠅虎小心翼翼,才能捕到獵物而享受美餐一樣。所以《彖傳》釋「震來虩虩」曰:「震來虩虩,恐致福也」。
《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的。卦變後,《臨卦》下兌體消失。「兌為說」,「說」通「悅」,喜悅則為笑;又「兌為口舌」,「口舌」換言為言語。故兌有「笑言」之象,就是有說有笑的樣子。兌體消失,說明「有說有笑」的狀況一下子變得沉默起來,故曰「笑言啞啞」。
《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的。《臨卦》象為兩個震體重疊在一起,說明這兩個震體的振動頻率是一致的。《臨卦》變為《震卦》,象是把這兩個震體一分為二。一個在內,一個在外;一個在上,一個在下。出於外而在上者,其為振源;居於內而在下者,為共振體,兩個震體形成共振現象。振於外而共振於內,振於上而共振於下,距遠而共振也,故曰「震驚百裡」。
古人雖不知道共振現象的原理,卻已知道共振現象的存在,並懂得加以利用。《墨子·備穴》中就有用「鑿井聽甕」的方法來偵探敵情的記載。唐朝時候,洛陽某寺一僧人房中掛著一件樂器,經常莫名其妙地自動鳴響,僧人因此驚恐成疾,四處求治無效。他有一個朋友是朝中管音樂的官員,聞訊去看望他,適逢寺裡敲鐘,那件樂器又隨之作響,朋友才知道了僧人的病根,於是找來一把鐵銼,在樂器上銼磨幾下,樂器便再也不會自動作響了。朋友解釋說,這件樂器會和寺裡的鐘聲共鳴,把這件樂器稍稍改變一下,就會消除共鳴現象。僧人恍然大悟,病也就好了。共振現象有時會產生極大的破壞力,可不懼乎!
《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卦變時,《臨卦》九二出而為《震卦》九四。《震卦》九四為艮體主爻,「艮為門闕」,《易》常引申為「宗廟」之象;九四又為坎體主爻,「坎為水」,《易》常引申為「酒」,故曰「鬯」。九四還為震體主爻,「震為蒼筤竹」,古人常析竹而為取酒的勺匙,又《易》以震為鬥,即北鬥七星,其形如勺,故曰「匕」。又「震為長子」,古代實行嫡長子繼承制,長子繼承為宗子,為宗廟主祀者。長子出而為宗廟主祀者,祭器為匕,祭品有鬯,執匕薦鬯,祭於宗廟,故曰「不喪匕鬯」。「不喪匕鬯」的意思就能繼祖業,不斷宗祀。詳言之就是告訴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戒懼謹慎,冒險的底線就是不要把身家性命搭進去,斷了祖宗的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