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象辭破解
象辭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一)釋字
洊
《說文》:「瀳(洊),水至也。從水薦聲。讀若尊」。《說文·段注》:「水荒曰洊。洊者,瀳之異文。」《釋言》:「薦,再也,薦同存。」
洊,瀳(zùn)之異文,意義為水浸出的樣子,這裡引申為雷在不知不覺中布散開來。
震
震為八卦之一。北鬥星柄指向正東方,時在仲春之月,陰陽分而雷始聲,萬物之所出也。震為足,象徵行動。《說卦傳》曰:「震為雷,為龍,為玄黃,為旉,為大塗,為長子,為決躁,為蒼筤竹,為萑葦。其於馬也,為善鳴,為馵足,為作足,為的顙。其於稼也,為反生。其究為健,為蕃鮮。」
雷,《說文》:「本作靁。陰陽薄動靁雨生物者也。從雨畾聲,象迴轉形。」《周禮·地官·鼓人》:「以雷鼓鼓神祀。」鼓聲如雷,春分之音,催人奮進者也,古以擊鼓為進。《正字通》:「擊鼓曰雷」。雷泛指能量的集聚體,於草木為「蕾」,含苞待放者也。
「龍」者,乘時而變化者也。「玄黃」者,天玄而地黃,天地相雜之色,陰陽相薄之貌。「長子」者,襲位而主祀者也。「蕃鮮」者,指豐盛的祭品。祭祀時所用的酒肉稱為「福」,新宰的犧牲稱為「鮮」。故震為「福」。
恐懼
「恐懼」不是現代意義所謂的膽小怕事,遇事驚慌失措,方寸大亂,而是指一種不冒失、不蠻撞,思慮周全,行事穩妥的品格和作風。
(二)釋象
《震卦》上震下震。「震為雷」,雷動而接連不斷,故曰「洊雷」。「雷」是能量釋放時產生的聲音,聲音以聲波的形式傳播,由於上下震體頻率相同,引起共震,故卦名曰「震」。《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的。《臨卦》就像是一個重疊的震體,卦變為《震卦》後,就象重疊在一起的兩個震體分而布之,上下內外地散布開來,看著忽然到處都是雷,故曰「洊雷」。《震卦》之象,就是忽然在不知不覺中出現了很多雷,故曰「洊雷,震」。
《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的。卦變時,《臨卦》九二上行而成為《震卦》九四。《易·繫辭傳》云:「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震卦》九四為坎體主爻,「坎為加憂,為心病」,九四處多懼之位而心憂,故曰「恐懼」。《震卦》九四分別為坎體和艮體主爻,「坎為險,為矯輮」,「艮為止」。曲者變直以中矩謂之「矯」,直者變曲以中規謂之「輮」,「矯輮」就是依規矩而「修」也。九四不當位,處險而能止,乃為「省」也。且修且省,故曰「修省」。「君子以恐懼修省」,就是要培養謹慎戒懼之德。
《震卦》其實只是《臨卦》變為《小過卦》的過渡卦。《臨卦》整體是重疊的震體,而《小過卦》則是重疊的坎體。「震為動」,而「坎為隱伏」。《臨卦》經《震卦》變為《小過卦》,就象是行動在隱蔽中進行,動著動著,就又隱伏起來了。這正如動物世界中的捕獵,虎豹等獵手採取行動,悄悄地靠近獵物,然後隱伏在獵物的附近,等待最合適的時機,以便發起突然襲擊,最終成功獲得獵物。整個《震卦》就籠罩在這種氣氛中,不但獵物處於「恐懼」之中,獵手也處於「恐懼」之中,故象辭曰「君子以恐懼修省」。
(三)義理
戒懼謹慎是君子之德,暴虎馮河是匹夫之勇。子路為了顯示自己的勇猛,就在孔子面前說:「子行三軍,則誰與?」沒想到孔子回答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君子臨事而謀,不做沒把握的事,不做無謂的犧牲。 孔子聞迅雷風烈必變,隨時採取一種反應、應對的態度。孔子不會因為自己是聖人,而不懼風雷。《聖經》上說,天下雨給仁義的人,也給不義的人。同樣,災難會降臨到不義的人頭上,也會降臨到仁義的人頭上,君子能戒備而已。「初生牛犢不畏虎」的精神要不得。初生牛犢不畏虎,不是由於牛犢勇敢,而是由於牛犢無知、愚蠢罷了。
(四)知識連結(共振現象)
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共振在聲學中亦稱「共鳴」,由于振動頻率相同,其中一件東西振動發聲,另一件也會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