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卦圖破解」)
二、象辭破解
象辭: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一)釋字(詞):
蹇
《說文》:「蹇,跛也。從足,寒省聲」。本義:跛足。《楚辭·謬諫》:「駕蹇驢而無策兮。」「蹇」引申指行動困難,泛指難。《易·雜卦傳》:「蹇,難也。」《素問·骨空論》:「蹇,膝伸不屈。」《靈樞·終始》:「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祖國醫學認為,腎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老年人肝腎不足,精血虧損,筋骨因而衰變,風、寒、溼三邪容易侵入,阻滯經絡,流注關節,致關節周圍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這就是俗稱「老寒腿」,學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其主要症狀就是畏寒怕冷,關節疼痛,行走不便。
實際上,「蹇」從足從寒省,就是指「老寒腿」。這裡引申指腿腳有毛病,行動不便,泛指行動困難。
反身修德
意思就是反省自己的不足和缺點,培養和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反求諸已,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二)釋象:
《蹇卦》上坎下艮,「艮為山」、「坎為水」,故曰「山上有水」。又「艮為徑路」、「坎為水為溝瀆」,溝瀆就是溝溝坎坎,地面坎坷不平。山路崎嶇,本就難行,加之坎坷不平,泥濘溼滑,更為難行,故卦名曰「蹇」。蹇者,難也。
《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的。《臨卦》是一個放大2倍的震體,「震為足」,《臨卦》內卦的兩個陽爻都是這個大震體的主爻,象為雙「足」之象。又《臨卦》為消息卦,其下面待息的為一個陽爻,這個陽爻和《臨卦》內卦的兩個陽爻組成乾體,「乾為寒」。《臨卦》下面的兩個陽爻有「足」之象,且為「寒」,從足從寒,故為一個「蹇」字,也就是俗稱「老寒腿」。《臨卦》變《蹇卦》後,這兩個陽爻皆上行,且形成《蹇卦》「山上有水」之象。老寒腿上山,且山路泥濘溼滑,其行難也,故卦名曰「蹇」。
《蹇卦》上坎下艮,「坎為水」,水在上指雲,這裡取象為將雨的濃雲,「艮為山」,故《蹇卦》是山上密雲,山雨欲來之象。「山雨欲來風滿樓」,象徵政治風雲,《蹇卦》的時代背景為西周之初,成王年幼繼位而由周公輔政。周公輔政受到猜忌,一時謠言四起,暗流湧動,風雲變動,即將引發「三監之亂」,真可謂「山雨欲來風滿樓」。
《蹇卦》是由《臨卦》變化而來的,《臨卦》先變為《屯卦》,然後《屯卦》再變為《蹇卦》。《臨卦》先變為《屯卦》時,《臨卦》九二成為了《屯卦》九五。《臨卦》九二為震體主爻,而《屯卦》九五則為艮體主爻;艮體與震體互反,艮體是震體反身而來,故曰「反身」。同樣,《屯卦》再變為《蹇卦》時,《屯卦》初九成為了《蹇卦》九三;《屯卦》初九為震體主爻,而《蹇卦》九三為艮體主爻,《蹇卦》九三為《屯卦》初九反身而來,故亦曰「反身」。在《易》中,艮為鼻,古人指鼻稱我,故艮代表自身。「反身」就是反省自身。《蹇卦》九五與九三又均為坎體主爻,「坎為加憂,為心病」,故坎有思慮、憂心之象,人之思慮,憂心的過程,就是修德的過程,故曰「修德」。「修德」就是思想升華的過程。《蹇卦》九五與九三是全卦僅有的兩個剛爻,又均為卦變的動爻,卦變後均當位得正,皆有「反身修德」之象,故曰「蹇,君子以反身修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