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卦圖破解」)
二、象辭破解
象辭曰:澤上於天,夬;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一)釋字
夬
《說文》:「夬,分決也。」
夬的本義就是打開缺口,使積聚的能量得到排洩。「決」就是鑿開冰封或擁堵的水道,使積聚的澤水排洩出來。「訣」就是突破語言的障礙,把憋在肚裡的話表達出來,或用語言排解心情。「快」就是打開情緒的缺口,心情得到排解後,感覺很痛快。「玦」,就是環狀而有缺口的玉佩,有時用作「扳指」,有缺口,故利於套在手指上。
祿
《周禮·夏宮·司士》:「掌君臣之版,以治其政令……以詔王治,以德詔爵,以功詔祿,以能詔事。……正朝儀之位,辨貴賤之等。……凡邦國,三歲則稽士任而進退其爵祿。」
《王制》:「司馬辯論宮材,論進士之賢者以告於王,而定其論。論定然後宮之,任宮然後爵之,位定然後祿之。」
《禮記·月令》:「(季秋之月),收祿秩之不當,供養之不宜者。」
祿的本義就是各級官吏按照職位的高低而享受的待遇。西周時,一般貴族,除了按等級各有封地之外,其中有在王室或公室擔任比較重要的官職的,還要在「國中」的田地裡「分田制祿」,即按職位分得一定量的田地作為俸祿發,這就是「官宰食加」。
(二)釋象
《夬卦》上兌下乾,「乾為天」、「兌為澤」,故曰「澤上於天」。「澤上於天」是《夬卦》最基本的卦象。
澤為水之匯,「澤上於天」,就是河湖沼澤懸於天上之象,河床過高,水位高漲是十分危險的事,必須加以疏導分流,故卦名為「夬」。 夬者,決也。
澤又引申為財貨物用。《風俗通·山澤篇》:「水草交厝,名之為澤。澤者,言其潤澤萬物,以阜民用也。」「澤上於天」,也表示母系氏族社會後期,由於生產力的發展日漸加速,社會財富日漸增多,出現了相對剩餘。這些相對剩餘的社會財富,促使了私有觀念的產生。有了私有觀念,人們就要想方設法地佔有這些相對剩餘的社會財富,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誰也阻擋不了,原始共產制逐漸趨於解體。那麼這些相對剩餘的社會財富也將隨著私有化的發展而漸漸轉歸以父權為中心的個體家庭所私有。相對剩餘社會財富的私有化,就是「夬」。 夬者,分而私有也。
從卦變角度看,《夬卦》先變為《大有卦》,然後再變為《履卦》。「大有」,大者所有也,《大有卦》就是反映私有制確立的卦。「履」者,禮也。禮的本質就是辨上下,明尊卑,《履卦》所反映的就是私有制條件下的等級觀念和等級制度。《夬卦》變《大有卦》、《履卦》時,決陰而施下,適應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故《象傳》曰:「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其中的含義就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日漸增多,出現了相對剩餘,私有化成為必然,原始共產制必然被私有制所取代,維護原始共產制是違背客觀規律的,故「忌」之。按照地位和功勞佔有爵祿,將大行於天下。
《夬卦》除有「澤上於天」之象外,還有「柔乘五剛」之象。「柔乘五剛」正是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行將解體的歷史現實。「柔乘五剛」,以柔為主的卦象,正是母系氏族社會,女性在社會生產、生活中起主導作用的真實反映。但是,《夬卦》之柔,已是極位,說明母系氏族社會已是窮途末路,以女性為主導的母系氏族社會將「十分自然地過渡」為父權制社會,女性的社會作用將逐漸降低,這是「人類所經歷過的最激進的革命之一」(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母系氏族的解體和父系氏族的興起,這也是「夬」,「夬者,決也,剛決柔也」。
從造字的角度上講,《夬卦》上兌下乾。「兌為口」,「乾為天」,上兌下乾象天上開了一個大口子,故曰「夬」。「夬」者,缺口也。「兌為口」,「乾為金,為玉,為圜」,圜(環)形的金玉上有缺口,故曰「夬」。夬者,玦也。「兌為澤,為口」,「乾為天」,「澤上於天」,形成懸河,在懸河上開了一個口子,澤水一定會順流而下,故曰「夬」,夬者,「決也」。凡有缺口者,能量可以所由而得到排解,所以「夬」就是排洩能量的缺口。心情得到排解曰「快」,暢快也。總而言之,言乎夬者,為「訣」。
(三)義理
夬之道,就是要打開一個口子,把積聚起來的能量疏導開來。私有制的產生就是在已經充分發展的原始共產制的經濟體系上打開了缺口,使相對剩餘的社會產品流歸了個體家庭私有。隨著國家的產生,於是形成了官僚體系,官員以俸祿的形式,從君王那裡獲得財富。君王掌握天下財富的支配權,把社會財富以俸祿的形式分配下去,而不能好貨專利,獨自居有,故《象辭》曰「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