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一、卦圖破解」)
二、象辭破解
象辭曰: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
釋字(詞)
鹹
「鹹」本義是一種味覺感受。鹹是五味之首,缺少了鹹的味道,則五味不調。「鹹」字從口從戌,「口」是味覺器官,味道是用口嘗出來的;「戌」是十二地支的第十一位,五行屬金而始生水,水則味鹹。又「戌」表示季秋之月,季秋之月,萬物畢成,其味正濃。鹹作為五味之首,是人們每日不可或缺的味道,這種味道是每個人很自然地、很正常地感覺到的,故「鹹」引申為一種自然的感覺。「鹹」是一種最直接,最自然的感覺,完全不藉助任何思考,而「感」則是思想後的認識。
虛
虛,空也。這裡指胸懷寬廣,能容納,不排斥。
以虛受人
指胸懷寬廣,能接納人。孔子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虛與謙常聯用,「謙」是尊而能卑者,「虛」是滿而能容者。謙虛是君子的美德,《謙卦·彖傳》:「人道惡盈而好謙」。「謙」是尊貴者的美德,「虛」是滿盈者的胸懷。常言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謙卦·彖傳》曰:「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
釋象
《鹹卦》上兌下艮,「艮為山」、「兌為澤」,故曰「山上有澤」。《易·說卦傳》曰:「天地定位,山澤通氣。」《鹹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的,《否卦》上乾下坤,「乾為天」,「坤為地」, 上天下地,乃「天地定位」之象。卦變為《鹹卦》後遂成「山上有澤」之象。「山上有澤」,山承澤而澤麗,澤潤山而山秀。「山澤通氣」是大自然最自然的感應,能通其氣者,是一種自然的美好感覺,故卦名曰「鹹」。鹹者,無心之感也。
就人體而言,「兌為口」,艮為鼻,口鼻通氣,氣通則舒暢,氣不通則難受。口鼻通氣舒暢,這是人最正常、最自然的感受。《易》與天地準,大自然的「山澤通氣」,猶人體之「口鼻通氣」。無心則氣靜,氣靜則心平,所謂心平氣和。如果我們處於非自然狀態,或氣憤,或悲傷,或激動,我們應會明顯感覺氣息不那麼舒暢了。所以從養生角度講,養身首先要養心,養心就是要排除雜念,回歸到那種無心的自然狀態,這樣我們的氣息就通暢了,人就會感到氣定神閒。
《鹹卦》上兌下艮,「兌為巫」,「艮為山」,所以《鹹卦》有巫人站在山頂上之象。巫負責天與人之間的溝通,巫在山上,便於天人之間的溝通。「天」實際上就是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指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順天而行。巫人雖然神秘,但實際是比較多地掌握了一些自然規律的人,他們假借天命,來指導人們儘量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古人用測日影的方法來指導農事就是這種情況。巫人通曉天命,而天命實際上就是指自然規律,而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人們認為天命就是一種無心之感、所謂「天人感應」。因此人們把負責溝通天人的巫也稱作「鹹」或「巫鹹」。「巫鹹」並非確指某個人,而是指一類人,有專家把「巫鹹」理解為人的名字,應該是錯誤的。所謂「巫鹹治王家」是指古代神權與政權合一,由巫鹹這一類人來主持政務。
《鹹卦》上兌下艮,「兌為少女」,「艮為少男」。少女在上,少男在下,是男孩追求、取悅女孩之象。「哪個少男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少男少女異性相吸,相互傾慕,這種情感是上天賦予的最自然、最純真的情感,故卦名曰「鹹」。《鹹卦》少女在上,少男在下,這也體現了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男孩應該比女孩更主動一點。男孩主動,女孩矜持是最基本的男女之道。《易》以陽為男,以陰為女,陽代表主動性,陰代表被動性,陰代表剛健,陰代表柔順,陽動而陰順,天道也。《坤卦·彖傳》云:「(坤),先迷失道,後順得常。」坤道者,地道也,臣道也,妻道也,女道也。坤道「後順」為常,爭先則迷而失道也。俗語云:「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紗」,意思就是男孩追求女孩,要付出一定努力的,而女孩追求男孩卻容易得多,但男孩對輕易得來的東西往往不加珍惜,只有經過千辛萬苦才得到的,才能倍加珍惜,所以女孩一定要學會矜持。
《鹹卦》是由《否卦》變化而來的。《否卦》先變為《鹹卦》,然後《鹹卦》會再變為《隨卦》。《否卦》上九高居極位,下行而之於三位,遂成為《鹹卦》九三;《鹹卦》九三再次下行,最後之於初位,而成為《隨卦》初九。從極高處來,最後到達初位,這就是孔子所曰「高而能下,滿而能虛……是謂損而不極,能行其道,唯至德者及之。」高而能下,尊而能卑,這是一種謙虛的品質。《鹹卦》有「山上有澤」之象和少男追求、取悅少女之象,君子效法其道,當拋棄私心雜念,用自然的心態,用寬廣的胸懷來接納別人,就象山谷容澤,少男寵少女一樣容而不排斥,故曰「君子以虛受人」。山隱於地中謂之「謙」,山隱於澤中謂之「虛」。「澤」為卑溼之處,澤比地更卑,《鹹卦》有「山上有澤」之象,「山上有澤」換句話就是「山在澤中」,山高而隱於澤中,這是一種以虛容人的品質,故曰「君子以虛受人」。
義理:
不怕壯漢的拳頭,就怕美女的溫柔。男子談戀愛時,容納異性的胸懷那是最寬廣的。君子效法其道,如果能以如此寬廣的胸懷容納天下萬物,那他就接近於聖人了。聖人與天地自然合其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