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心齋」?《周易》鹹卦中的天人感應之道

2020-12-16 抱雪齋讀易筆記

《周易》的下經第一卦,叫做《鹹》。

能夠排到第一的位置,絕對是非同小可的一卦。

我們在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中說過,「鹹」者,感也。

「《鹹》,感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彖》

有心之感,叫做感動;無心之感,叫做感應。

下經第一卦命名為「鹹」,其主題就在於無心的感應。

《周易》天人感應之道的精華,正蘊藏在這短短的《鹹》卦爻辭之中。

一、無心之虛

思孟學派的《大象》說,「《鹹》,君子以虛受人」,明確地指出了《鹹》卦的主題在於一個「虛」字。

那麼,《大象》所說的這個「以虛受人」,是謙虛待人的意思嗎?

不是的。

這個虛,是無心的意思。「以虛受人」,實際上是以無心的心態來待人接物。

莊子對於這種狀態,有一個很妙的「虛舟」的比喻: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莊子·山木》

這個比喻是說,當我們坐的船,被另外一艘沒人的小船撞到了,心裡是不會生氣的,但如果撞我們的船上是有人,那麼我們就保不定要對這個船上的人有意見。

同理,如果我們把那些衝撞到我們的人和事物都看成是一艘空無一人的「虛舟」,我們的心裡就能夠保持波瀾不驚。

當然,莊子認為,更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也變成一艘無人的虛舟。

「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

把自己變成虛舟的辦法,就是「無心」。

二、唯道集虛

思孟學派的「以虛受人」之法,與莊子的「虛舟」心法如出一轍。

巧的是,在《莊子》中,傳授這個虛舟之道的人正是思孟學派的祖師爺:孔子。

孔子把這個「虛」字稱為「心齋」,是道之所集: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人間世》

「心齋」書法

荀子也認為,「虛」是人心知「道」的最佳途徑: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荀子.解蔽》

《繫辭》裡則更是總結說,《周易》所傳授的這種無心之感,可以使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三、「虛」與「氣」

掌握了《鹹》卦的精義是「虛」,對於我們理解《鹹》的卦爻辭很有幫助:

因為《鹹》卦的六句爻辭,由下至上描述了人體的六個部位,與人體感應真氣運行的線路完全一致!(具體另撰文詳述。)

也就是說,《鹹》卦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天人感應的具體心法,還有實現天人感應的具體做法:感應真氣的運行!!

作者是如何將「氣」和「虛」的主題聯繫到一起的呢?

《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話說得好: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上古天真論》

簡單來說就是:無心則虛,虛則能感,感應到真氣,就能夠與天地精神相感應。

這和孔子所說的:「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是一致的。

巧的是,《說卦》也說:「山澤通氣」。

《鹹》的下卦艮為山,上卦兌為澤,正是「山澤通氣」之象。

《鹹》卦之「氣」如何能「通」?靠的就是無心之感,「感而遂通」!

莊子也說:「通天下一氣耳」。

「人之生,氣之聚也,氣聚則生,氣散則亡。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北遊》

既然天地萬物皆是「一氣耳」,那麼通過「無心」之感來感應這「一氣」,便是《周易》的作者在《鹹》卦中想要告訴我們的心法精要。

本文為也說《周易參同契》系列之六,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相關焦點

  • 【智慧】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上》說: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於器而言的,器即具體的器物。器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則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可以具體指明的。道就是道理,並非簡單的指規則。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 《鹹》卦中的丹法精義:「君子以虛受人」
    《鹹》卦,是《周易》下經的第一卦。《周易》作為一部天人之學,作者在上經以「天行」之乾卦為首,體現出的是崇尚天道的思想。在下經則以人道「夫婦」之《鹹》卦為第一卦,體現的是以人道合天道的思想。——《荀子》)如何才能夠「天人合一」?靠的就是天人「感」應。感,就是《鹹》卦之「鹹」。
  • 研討丨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繫辭上》說: 「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 「一陰一陽之謂道」,何謂道?《繫辭上》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是相對於器而言的,器即具體的器物。器是具體的、形而下的、可以指明的,道則是抽象的、形而上的、不可以具體指明的。道就是道理,並非簡單的指規則。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 道家文化,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乾為陽,坤為陰,陰陽和合產生萬事萬物,所以,乾坤是易的門戶,是理解《周易》義理的關鍵。在《周易》的系統中,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中,乾坤二卦所處的地位,都是父與母的地位。《說卦》曰: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鹹卦」象辭「山上有澤,鹹;君子以虛受人」破解
    巫山《鹹卦》上兌下艮,「兌為巫」,「艮為山」,所以《鹹卦》有巫人站在山頂上之象。巫負責天與人之間的溝通,巫在山上,便於天人之間的溝通。「天」實際上就是指大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指人的行為要符合自然規律,順天而行。巫人雖然神秘,但實際是比較多地掌握了一些自然規律的人,他們假借天命,來指導人們儘量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古人用測日影的方法來指導農事就是這種情況。巫人通曉天命,而天命實際上就是指自然規律,而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人們認為天命就是一種無心之感、所謂「天人感應」。
  • 何謂「一陰一陽之謂道」?
    乾為陽,坤為陰,陰陽和合產生萬事萬物,所以,乾坤是易的門戶,是理解《周易》義理的關鍵。在《周易》的系統中,無論是八卦還是六十四卦中,乾坤二卦所處的地位,都是父與母的地位。《說卦》曰:乾,天也,故稱父;坤,地也,故稱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謂之長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謂之長女;坎再索而男,故謂之中男;離再索而得女,故謂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謂之少男;兌三索而得女,故謂之少女。
  • 緣分是天人感應的結果
    只不過,這種感應起源於心念,心念一動,人自身便會形成一個場,進而與宇宙空間的場進行感應,根據同頻共振的原理,這種場便會與宇宙空間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場相互感應。從這一點看,所有的緣分都是天人感應的結果,而根源則在於自己的心念。一般說來,天人感應場不佔據時間和空間,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
  • 【易經】鹹卦——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鹹卦的「鹹」字,音、義均同於「感」,意思是交互感應。本卦的主旨在於以男女婚姻取象,進而泛論自然現象與人類社會的感應之道。卦辭首先講交相感應如能遵循正道,必然萬事通順,好比男女愛慕的動機純正,婚姻一定美滿。六爻爻辭接著以人體的不同部分取象,展現相互感應的不同情況及是非得失,從而提示交感雙方都應端正態度,戒急躁、戒盲動、戒盲從、去私心,更不能不由衷地說空話。
  • 「天人感應測分」即「通天地之靈」
    活羅盤是給予「天人感應」又稱「天人合一」(詳見第三步分解)的基礎之上所得,即不需要羅盤就可以預測氣場,調節室內布局、還可以用於日常生活諸多事項之中。俗話說:「風水無處不在」,那麼「天人感應」也是無處不在,因為它可以對應萬事萬物!
  • 《莊子》:坐忘、心齋與喪我
    莊子提出了「逍遙無待之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的理想人格論。我們在這裡著重討論《莊子》內篇中的《大宗師》《齊物論》《逍遙遊》三篇文章。011.坐忘是體道的工夫《大宗師》指「道」或「大道」。「大」是讚美之詞,「宗」即宗主,「師」就是學習、效法。篇名即表達了「以道為師」的思想。也就是說,宇宙中可以作為宗主師法者,唯有「大道」。
  • 道教的「天人感應」理論是怎樣的?
    天中馬王閣道訊法訊
  • 從「心齋」、「坐忘」談思維意識在應用中如何內修
    今天就「心齋」和「坐忘」來談談思維意識在應用中如何內修。先說「心齋」:「心齋」是淨化思維意識方法中的一種吧?這有一個故事:說顏回要想去遊說衛國暴君,孔子認為他能力還達不到,應付不來這事,讓他先做到「心齋」;看樣子古人也是把心智和處事能力聯繫起來看待的,套用現在的話語,就是要情商與智商並重。於是顏回就又問:敢問心齋?孔子解釋了一通: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
  • 自古感情最煩惱,讀懂《莊子》中的心齋,感情中的煩惱可去除大半
    何為「心齋」孔了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什麼意思呢?就是摒除雜念,精神專一!不用耳聽,而用心去領悟;不用心去領悟而用心境去感應。
  • 董仲舒為什麼用「天人感應」來戒懼皇帝?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武帝讓各地推薦賢良之士,董仲舒被地方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欣賞和採納。自此,儒學成為中國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中國封建社會長達兩千多年。
  • 談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非常之人幹非常事,偉大歷史人物開創偉大理論,影響千年。大儒董仲舒提出個天人感應的理論,理論一小步,皇權一大步。從這一刻起,中國的宗教系統、巫術系統徹底的離開了古代中國社會的權力中心,君權成功吞併了神權系統,將巫術體系的決策系統,進化成為上天的事後監管。所謂祥瑞,找嘛,所謂天有異象,也就是個通報批評,警告,嚴重警告。
  • 《周易》寓意深刻的10句話,句句深刻有道理
    《周易》寓意深刻的10句話,句句深刻有道理1. 君子以懲忿窒欲。賞析:這句話出自《周易·損·象》。品德高尚的人能夠抑制憤怒的情緒,能夠克服貪婪的欲望。品德高尚的人性格都是收斂的,他們在不斷的修煉中形成了寧靜淡泊的胸懷,從不傲慢,從不逞威,反觀那些唯利是圖的小人,他們不惜以極端無恥的手段,貪求物質享樂,最終陷入貪慾的泥潭而不能自拔。2. 謙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賞析:這句話出自《周易·繫辭上》。謙遜就是致力於恭敬,以保全自身應有的地位。
  • 論「坐忘」與「心齋」法
    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仲尼曰:何謂「坐忘」?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經名:莊列十論。北宋太學教授李元卓著。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 正一部。心非汝有,孰有之哉?是諸緣積習而假名耳。身非汝有,孰有之哉?是百骸和合而幻生耳。知心無心,而萬物皆吾心,則聰明烏用黜?
  •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
    面對漢武帝迫切地詢問,董仲舒從古籍中引經據典,指出了天意和人道的依存關係,用人類的思想去界定已然存在的自然現象,然後再用自然現象投射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上圖——董仲舒雕像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董仲舒再進一步,提出了君權神授理念,這便是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
  • 莊子:心齋與坐忘,兩種重要的修養方法
    「心齋」的修養方法和境界 有關「心齋」的修養方法和境界,莊子是這麼說的: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心齋」修養方法,在「一志」的原則下,其步驟為: 「耳止」「心止」「氣道」「集虛」等修煉之功,亦即聚精會神,而後官能活動漸由「心」的作用來取代,接著心的作用又由清虛之「氣」來引導。「唯道集虛」,「道」只能集於清虛之氣中,也就是說道集於清虛之氣所瀰漫的心境中。這清虛而空明的心境,就叫做「心齋」。
  • 《周易》說文解字系列:說「吉兇」
    《周易》一書之所以被人們誤會成算命的卜筮之書,最大的原因就是充斥著全書的大量「吉」和「兇」。這和所有的卜筮之書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除了卦爻辭更加難懂之外。但實際上除了字面上的相同,這兩個字在《周易》中的含義和用法,與算命先生口中的吉兇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