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的下經第一卦,叫做《鹹》。
能夠排到第一的位置,絕對是非同小可的一卦。
我們在周易說文解字系列中說過,「鹹」者,感也。
「《鹹》,感也,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彖》
有心之感,叫做感動;無心之感,叫做感應。
下經第一卦命名為「鹹」,其主題就在於無心的感應。
《周易》天人感應之道的精華,正蘊藏在這短短的《鹹》卦爻辭之中。
一、無心之虛
思孟學派的《大象》說,「《鹹》,君子以虛受人」,明確地指出了《鹹》卦的主題在於一個「虛」字。
那麼,《大象》所說的這個「以虛受人」,是謙虛待人的意思嗎?
不是的。
這個虛,是無心的意思。「以虛受人」,實際上是以無心的心態來待人接物。
莊子對於這種狀態,有一個很妙的「虛舟」的比喻:
「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莊子·山木》
這個比喻是說,當我們坐的船,被另外一艘沒人的小船撞到了,心裡是不會生氣的,但如果撞我們的船上是有人,那麼我們就保不定要對這個船上的人有意見。
同理,如果我們把那些衝撞到我們的人和事物都看成是一艘空無一人的「虛舟」,我們的心裡就能夠保持波瀾不驚。
當然,莊子認為,更好的辦法,就是把自己也變成一艘無人的虛舟。
「泛若不系之舟,虛而遨遊者也。」(《莊子.列禦寇》)
把自己變成虛舟的辦法,就是「無心」。
二、唯道集虛
思孟學派的「以虛受人」之法,與莊子的「虛舟」心法如出一轍。
巧的是,在《莊子》中,傳授這個虛舟之道的人正是思孟學派的祖師爺:孔子。
孔子把這個「虛」字稱為「心齋」,是道之所集:
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於耳,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莊子·人間世》
荀子也認為,「虛」是人心知「道」的最佳途徑: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虛壹而靜。心未嘗不臧也,然而有所謂虛;心未嘗不滿也,然而有所謂一;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謂虛,不以所已臧害所將受,謂之虛。心生而有知,知而有異,異也者,同時兼知之;同時兼知之,兩也;然而有所謂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謂之壹。心,臥則夢,偷則自行,使之則謀。故心未嘗不動也,然而有所謂靜,不以夢劇亂知謂之靜。未得道而求道者,謂之虛壹而靜,作之,則將須道之,虛則人;將事道者之壹則盡,將思道者。靜則察。知道察,知道行,體道者也。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萬物莫形而不見,莫見而不論,莫論而失位。坐於室而見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疏觀萬物而知其情,參稽治亂而通其度,經緯天地而材官萬物,制割大理而宇宙裡矣。恢恢廣廣,孰知其極!睪睪廣廣,孰知其德!涫涫紛紛,孰知其形!明參日月,大滿八極,夫是之謂大人。夫惡有蔽矣哉!《荀子.解蔽》
《繫辭》裡則更是總結說,《周易》所傳授的這種無心之感,可以使人「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易》無思也,無為也,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三、「虛」與「氣」
掌握了《鹹》卦的精義是「虛」,對於我們理解《鹹》的卦爻辭很有幫助:
因為《鹹》卦的六句爻辭,由下至上描述了人體的六個部位,與人體感應真氣運行的線路完全一致!(具體另撰文詳述。)
也就是說,《鹹》卦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天人感應的具體心法,還有實現天人感應的具體做法:感應真氣的運行!!
作者是如何將「氣」和「虛」的主題聯繫到一起的呢?
《黃帝內經》中有一段話說得好:
「恬淡虛無,真氣從之」《上古天真論》
簡單來說就是:無心則虛,虛則能感,感應到真氣,就能夠與天地精神相感應。
這和孔子所說的:「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是一致的。
巧的是,《說卦》也說:「山澤通氣」。
《鹹》的下卦艮為山,上卦兌為澤,正是「山澤通氣」之象。
《鹹》卦之「氣」如何能「通」?靠的就是無心之感,「感而遂通」!
莊子也說:「通天下一氣耳」。
「人之生,氣之聚也,氣聚則生,氣散則亡。故曰:「通天下一氣耳,聖人故貴一。」《知北遊》
既然天地萬物皆是「一氣耳」,那麼通過「無心」之感來感應這「一氣」,便是《周易》的作者在《鹹》卦中想要告訴我們的心法精要。
本文為也說《周易參同契》系列之六,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