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分是天人感應的結果

2021-02-13 雲南道教網

福 ☯ 生 ☯ 無 ☯ 量 ☯ 天 ☯ 尊 

作者: 龍泉道人  |  首發:雲南道教網

雲南道教網,堅持原創!歡迎來稿,轉載請註明!

本文聲音版可進入喜馬拉雅搜「三一齋文集」收聽

...


在上古時期,帝王們把修行稱為修德。《尚書•堯典》曰:「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因為人們認識自然的能力有限,因此認為各種天災人禍皆因人們對自然神力不敬導致的,即災難的產生源於人的言行,從而有了天人感應思想。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完善,這種思想被完整地發展成行善積德的修行法門,因為,唯有如此,人才不敢違背天意、逆天而行,否則將遭受上天懲罰,這就俗稱的報應。當然,這並非學術性的描述,只是簡單表達罷了。

很多人認為,天人感應(或曰報應)思想是封建糟粕而當拋棄,只不過,當我們仔細觀察自身及周圍親友所經歷的種種際遇,我們或許會發現,人的言行舉止與我們所經歷的事情有一種對應關係,或者說,一種因果關係,無一例外。但我們無法解釋這種對應關係是如何產生的,因為其無法用科學方法進行量化,甚至沒有任何規定性,因此科學界將這種關係稱為偶然性存在。這種偶然性,從宗教的語言講,就是緣分。只不過,這種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是偶然和必然的統一。

緣分是很微妙的,它在不同的人、事之間、不同的時空之間產生某種聯繫,其不具有邏輯性卻按照一定的邏輯存在,這種邏輯叫做因果,是天人感應的結果,姑且稱為天人感應場。只不過,這種感應起源於心念,心念一動,人自身便會形成一個場,進而與宇宙空間的場進行感應,根據同頻共振的原理,這種場便會與宇宙空間中的相同或相似的場相互感應。從這一點看,所有的緣分都是天人感應的結果,而根源則在於自己的心念。

一般說來,天人感應場不佔據時間和空間,是一種精神性的存在。一個幾千年前形成的場,比如,鬼神信仰產生於遠古時代,即使信仰它的人早已殞滅,但這種信仰形成的場卻不受時空的影響而繼續存在,換句話說,精神性的存在本身就已經超越時空,而與這種場連結的方式即是心念,因為唯有心念可以瞬間溝通超越時空的場。這種溝通就是天人感應。

根據這個邏輯,人的善念可以感應善緣,同樣,惡念亦可感應逆緣;道教的法師可以感應天尊,佛教的法師亦可感應佛祖,道理是一樣的。當你認為周圍有很多鬼魂存在時,鬼魂就真的存在。只不過,對於自身的場來講,這種感應是意識性、精神性的,只存在於意識之中,但意識會影響行為和判斷力;從整個空間來看,不同的場相互交錯,相同或相似的場通過超時空連接匯聚在一起,這便是緣分。

舉個例子來說,一個人早晨起床想去辦某件事,但若出門時被拌倒或遇到一點鬧心的事,那這件事便難以圓滿。或者說,當打算去辦什麼事情時,大腦中突然出現一種不利的預感,或半路上遇到些不吉利的事情,則這件事便無法圓滿。這些情況,在易學中稱為外應,其實是天人感應的結果。也即是說,根據天人感應理論,我們每天所經歷的事情,都是緣分使然。而言行產生於心念,心念不動,則緣分不生。

實際上,很多人不信緣分,或者說,因為緣分難以言表,因此很少有人去深究緣分問題。緣分有善、惡或順、逆之分,一正一負,相輔相成。心存善念,則感應善緣,所做易成;心存邪念,則感應逆緣,所做難成。心念是不容易被人發現的,心念雖然尚未導致行為,但感應場已然形成。比如恨一個人,即使表現得若無其事,但場已經形成,則惡緣自來。因此,有些人看似行為良善,但心念不純,因而無法感應到善緣。

道家講求清淨身心、不動慾念,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其實是屏蔽緣分。當然,作為人來講,只要一息尚存,便不可能杜絕緣分,而是使心念純正而已,不善不惡,順其自然,才能做到隨緣。因而,修行人不貪、寡慾,一般不會有逆緣發生。如若修行過程中依然出現逆緣,多半是修行不夠精純所致,需精進修行,需要放下、保持虛靜,則逆緣自除。一切由心而起,別人未必知曉,但自己是最清楚的。因為很難做到不生六欲、不動七情,所以,世間很難見成道之人。慈悲。

丁酉年七月二十一日於三一齋



        無量山城隍廟,位於雲南大理南澗境內。2016年初,本人(龍泉道人)發願建廟,經廣大善信熱心捐助,於2016年農曆臘月二十一日建成開光。為了弘揚我道,遂發願請出家道士前來無量山城隍廟服侍香火,為當地百姓祈福消災,傳承道統。所幸湖南籍出家道人青息道長願意前來焚修,並於2017年6月10日入住城隍廟。誠蒙三清道祖垂憐感應,有此緣分請清息子道長前來維持無量山城隍廟香火,感恩備至。

        因此,日後「雲南道教網」平臺所發布的署名「龍泉道人」的原創文章將設置「讚賞」功能,所得讚賞將用以維持城隍廟香火及日後建設財神殿之用。特此說明,望有緣的讀者自願支持,慈悲,功德無量!

鎮宅闢邪,用善得福牌!

編輯 ‖ 龍泉道人 ‖  公眾號:雲南道教網  |  yntaoism

掃碼關注公眾號        龍泉道人微信   

   

官方網站:www.yndao.com  

歡迎為本站賜稿,道濟天下。法律顧問:範小瑜律師
本站由雲南洛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運營管理。

相關焦點

  • 談談董仲舒的天人感應
    大儒董仲舒提出個天人感應的理論,理論一小步,皇權一大步。從這一刻起,中國的宗教系統、巫術系統徹底的離開了古代中國社會的權力中心,君權成功吞併了神權系統,將巫術體系的決策系統,進化成為上天的事後監管。所謂祥瑞,找嘛,所謂天有異象,也就是個通報批評,警告,嚴重警告。
  • 「天人感應測分」即「通天地之靈」
    三個口分別代表「生命密碼」(魂)、「腦波能量」(腦)、「玄波功」(身);即面授班的三個主要學習內容。「巫」表示「天、地、人」三才合一,是「居於山水之間、循天養生之道」。所以,活羅盤面授班就是「先養生、再通靈、後改運」的全面生命進化之路。活羅盤「天人感應風水術」面授班有三大部分組成:什麼叫「活羅盤」?
  • 道教的「天人感應」理論是怎樣的?
    不論是修道者,還是道教信仰者,在日常修行或拜求神明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實現人天之間的感應。天人感應,被認為是通神的最高境界。那麼,在道教中,天人感應究竟指的是什麼樣的境界呢?道教認為天道與人道之間是可以相通的,人天的世界是相應的。天有什麼,人也有什麼。天中有日月,人身有陰陽。天中有五行,人中有五臟。天和人同類相通,相互感應,天能干預人事,人亦能感應上天。
  •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
    面對漢武帝迫切地詢問,董仲舒從古籍中引經據典,指出了天意和人道的依存關係,用人類的思想去界定已然存在的自然現象,然後再用自然現象投射人類社會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上圖——董仲舒雕像在天人感應的基礎上,董仲舒再進一步,提出了君權神授理念,這便是淺談《天人三問》的第一思想。
  • 董仲舒為什麼用「天人感應」來戒懼皇帝?
    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為「天人三策」。董仲舒在著名的《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並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讚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主張,被漢武帝欣賞和採納。
  • 真正的高人會「天人感應」,天垂異象示吉兇!
    「天人感應」是中國古人對宇宙和人的相互關係的一個最根本的看法,是以「天人合一」為理論基礎的。古人認為天人可以相互感應,天象和人事變更直接對應,天是主宰人、社會命運及賦予人以吉兇禍福的存在,「皇天無親,惟德是輔」,人的善惡行為能夠被天所感應到,即「天之照人,與鏡無異」,「為善,天地知之;為惡,天地亦知之」。天人關係本質上是神人關係。
  • 《周易》鹹卦中的天人感應之道
    《彖》有心之感,叫做感動;無心之感,叫做感應。下經第一卦命名為「鹹」,其主題就在於無心的感應。《周易》天人感應之道的精華,正蘊藏在這短短的《鹹》卦爻辭之中。三、「虛」與「氣」掌握了《鹹》卦的精義是「虛」,對於我們理解《鹹》的卦爻辭很有幫助:因為《鹹》卦的六句爻辭,由下至上描述了人體的六個部位,與人體感應真氣運行的線路完全一致
  • 註定有緣分的兩個人,是會有「心靈感應」的
    兩個有緣分的人之間,會有一根無形的線條,這根線條會把男女雙方,從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結合到一起。 因為,感情這件事情,沒有一樣東西能夠把它說得透徹。所以,它的最佳解釋,不過就是兩個字:緣分。 我們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是一個人獨孤地行駛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你不知道你下一秒遇見的會是誰。
  • 普賢菩薩感應故事
    中國的菩薩,觀音菩薩和眾生緣分最足。普賢菩薩的感應比較少見。但發現,念法華經和華嚴經感應錄中,普賢菩薩的感應就很多了。普賢菩薩是華嚴經的會主,法華經的最後一品中,普賢菩薩勸發,說聽聞法華經是普賢菩薩加持的功德。如果有人修法華經,不小心忘記了,普賢菩薩就會騎著六牙大象來給人摩頂加持。
  • 奉行《感應篇》得到長壽的果報!
    結果,六十歲他生病,也斷氣了,到了陰間的時候,也是有這個冥吏,陰間的官員告訴他,你因為持誦奉行《感應篇》,所以你的命已經延長了,你以後還會有兒子。結果後來他生了一個兒子,還考上進士,還幫他送終到老。福報轉得很快,而且活到一百零二歲。   假如我能活到一百零二歲,那我還有六十五年可以活,不錯不錯。這個大家要了解,真正有道義、有情義,就要多活幾年。
  • 說說星空分野與天人感應
    到漢代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加之董仲舒「天人感應」的學說,把日月星辰的運行顯現,與江山社稷諸多事物相應兆。由此司天觀星,成為給予封建朝代抉擇軍國大事的支持。這裡面肯定存在一些迷信色彩,這個無從否認;但經過千百年來持續不斷地對星象觀測,一些特例和存疑的,自然會被淘汰;這或許可以說明,能被記載並流傳下來的,自然有其內在規律的合理性。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天人相分論的主要代表是荀子。他認為天地自然有自身固定的道路,並不依據人類的存亡而變化。這就是說,人類並不是自然的目的。與此同時,人類生活的吉兇主要在於自身是否合理的治理,而不在於天地自然好或者壞的變化影響。人不要迷茫於天人感應,而要明白於天人之分。讓天地走天地的道路,讓人走人的道路。這才是真正適宜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 夢裡夢到一個人是彼此心靈有感應還是今生緣分已盡
    如果你夢見這個人三次,說明你們之間緣分已盡。夢裡夢到一個人,是彼此心靈有感應還是今生緣份已盡?幾次夢見你,看不清你的臉,卻清楚記得你說話的樣子。老人說:如果你夢見一個很久不見的人,說明他正在遺忘你。如果你夢見這個人三次,說明你們之間的緣分已盡。
  • 念誦《金剛經》的神奇感應實例
    金剛經感應錄第一:靜處誦經、增長壽命 昔時,在雅瓦地方一寺廟內,有位僧人對佛法非常精通。他受沙彌戒後,與朋友們結伴去向一精通相術之相士卜問吉兇。相士為他們看相後,一一告之結果,特別對精通佛法的沙彌說:「雖然你非常聰明,但你的壽命卻很短暫,只能活到十八歲。」
  • 觀音菩薩的感應,真的不一般
    觀音菩薩以靈感而聞名,就是感應。眾生有善願,菩薩就有會滿足。以上照片,是觀音寺裡拜觀音菩薩,得到感應後,送了牌匾來感恩觀音菩薩。如果每個人的滿願,都用這個方式來表達,我想估計牌匾數量何止千千萬萬。可見觀音菩薩感應實在不一般。  向觀音菩薩求,對聯:「有求有應」是對的。有求必應,也是對的,但會讓人誤會。有的人說,既然觀音菩薩有求必應,那我什麼事情都不做,我就拜菩薩,我能拜到發財呢。這也是誤解了觀音菩薩的感應了。
  • 仙緣弟子必修:如何修行獲得感應及修行方向
    仙緣弟子必修:如何修行獲得感應及修行方向昨天我們講了認知這件事,我儘可能的言簡意賅,不拖泥帶水,每個話題用一篇文章概括,如有不懂或有爭議的地方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或私信問我。接下來咱們書接正題,當你發現你有了緣分並且對緣分這件事有了一定的正確認知之後,你要做的就是開始你的修行了,其實修行這件事的開始很重要,你的開始,決定了你的方向,方向錯了,再怎麼修,在我看來都是徒然。首先我們先說說,在知道自己帶緣分之後,該要如何修行,如何獲得感應。
  • 「天人合一」,這是武俠小說裡的一種境界,也是中國的哲學觀念
    一講「天人合一」,大家可能腦子裡馬上蹦出與武功有關的念頭。因為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也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是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
  • 出馬仙|立堂後不能查卦沒感應的原因
    現在很多的普遍現象是:堂口立完了,不能看事,沒有感應,無法溝通。或者感應時有時無,能看一點,卻查不透。更有甚者,立堂師傅告其需要養堂,三年不看事等等....總而言之,事情沒辦明白,自己也稀裡糊塗。立堂後不能查卦沒感應的原因一、不佔緣分本身你就沒有仙,完事卻立了招兵買馬仙家堂。這種情況要麼就是自己想有仙,羨慕別人有,完了被有心師傅連哄帶騙,寫了一堆名字,回家供著了。
  • 聾啞婦女虔禮觀音而康復與畫六觀音感應
    陳安行認為是她的念力精純懇切所致,故感應如響,就鐫刻此事,廣泛流傳。(《夷堅志》)傾蓮池:觀世音菩薩報身莊嚴,凡夫以業障故,不能得見。用現在的話語來說,報身屬於高維度、異次元的存在,屬於微細的境界,普通人業重心粗,自然一無所見。
  • 「天人合一」回歸大道
    一、認識「天人合一律」:「天」是指上界、整體,乃至宇宙。「天人合一律」是指人與宇宙是一體的,都是從同一本性裡變現出來的。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宇宙間有什麼,人體也有什麼,完全是對應的。當天體或地球小範圍發生某種變化的時候,人體也同樣會產生某種局部的變化和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