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今與古。一講「天人合一」,大家可能腦子裡馬上蹦出與武功有關的念頭。因為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也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是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
天人合一作為一種傳統的哲學觀點,「主要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意義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第二層意義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和人類道德的最高原則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它的由來,是在人們對天人關係的闡述中而產生的。
關於天人關係的最早表述,是在西周武宣王《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昰懿德。」大意是說民的善良德性來自天的賦予。當然,之後在很長一段都時間內對這個觀念,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補充。當然,古代關於天人關係,主要有:「天人合一,天人交勝,天人之分」這三種
其實,「天人合一」這一專有名稱是在宋代的張載提出來的。但在戰國時期,莊子就已經在追求「天地與我同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其實就是天人合一的觀點的早期表現。
而像漢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人副天數」這些有利於他們的學說,是天人合一的粗鄙形式,到了宋代以後,張在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專有名稱,認為「天地之塞吾起體,天地之帥吾其性」這天與人是統一的觀點。
在古代,還有天人交勝這個對天人關係的觀點。唐代劉禹錫在他所寫的三篇《天論》中,提出了「天人交勝」的觀點,使天人關係學說有了新的發展。
他認為天與人各有各的作用,天的作用,人不能發揮,人的作用,天也不能發揮。人不能改變世界,天不能制定禮儀。在自然方面,天勝過人,在社會方面,人生勝過天。這就是天人交相勝。
「天人之分」這個觀點,是戰國時期荀子在他《天論》篇中提出來的。他的原話是:「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在這裡,「分」是職分的意思。其實在現在許多的哲學書裡面,把荀子所說的「明於天人之分」講成「天人相分」,是一種非常大的誤解!
只要把《天論》和上下文聯繫理解起來做完整的理解,就會明白荀子並無「天人相分」之意。在荀子《天論》中說:「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就是最好的體現。
對大家來說,「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對於大家是熟悉的,因為這確實是我們文化裡一個比較常表現的一個觀念。從古至今,每一代人都會有人去追求,這是一種在現實與精神世界交織裡的境界。哪怕當今社會那麼浮躁的情況下,也會有許多人去追求這一種境界。
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自我追求!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大家有什麼想法,可可以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來共同探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