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這是武俠小說裡的一種境界,也是中國的哲學觀念

2020-12-26 在樹上的螞蟻

大家好,我是今與古。一講「天人合一」,大家可能腦子裡馬上蹦出與武功有關的念頭。因為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實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也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是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作為一種傳統的哲學觀點,「主要包括兩層含義,第一層意義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第二層意義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和人類道德的最高原則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而它的由來,是在人們對天人關係的闡述中而產生的。

關於天人關係的最早表述,是在西周武宣王《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昰懿德。」大意是說民的善良德性來自天的賦予。當然,之後在很長一段都時間內對這個觀念,很多人都有一定的補充。當然,古代關於天人關係,主要有:「天人合一,天人交勝,天人之分」這三種

天人合一

其實,「天人合一」這一專有名稱是在宋代的張載提出來的。但在戰國時期,莊子就已經在追求「天地與我同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其實就是天人合一的觀點的早期表現。

而像漢代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應」、「人副天數」這些有利於他們的學說,是天人合一的粗鄙形式,到了宋代以後,張在明確提出「天人合一」的專有名稱,認為「天地之塞吾起體,天地之帥吾其性」這天與人是統一的觀點。

劉禹錫

在古代,還有天人交勝這個對天人關係的觀點。唐代劉禹錫在他所寫的三篇《天論》中,提出了「天人交勝」的觀點,使天人關係學說有了新的發展。

他認為天與人各有各的作用,天的作用,人不能發揮,人的作用,天也不能發揮。人不能改變世界,天不能制定禮儀。在自然方面,天勝過人,在社會方面,人生勝過天。這就是天人交相勝。

天人之分

「天人之分」這個觀點,是戰國時期荀子在他《天論》篇中提出來的。他的原話是:「故明於天人之分,則可謂至人矣。」在這裡,「分」是職分的意思。其實在現在許多的哲學書裡面,把荀子所說的「明於天人之分」講成「天人相分」,是一種非常大的誤解!

只要把《天論》和上下文聯繫理解起來做完整的理解,就會明白荀子並無「天人相分」之意。在荀子《天論》中說:「天道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就是最好的體現。

天地

對大家來說,「天人合一」這種觀念對於大家是熟悉的,因為這確實是我們文化裡一個比較常表現的一個觀念。從古至今,每一代人都會有人去追求,這是一種在現實與精神世界交織裡的境界。哪怕當今社會那麼浮躁的情況下,也會有許多人去追求這一種境界。

天人合一,這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自我追求!

好了,今天就說到這裡。大家有什麼想法,可可以在下面評論區留言,讓我們一起來共同探討。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達到這一境界,要把握好這幾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道家最有名的哲學思想,也是古人一直追求的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很抽象,並不太好理解,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剖析。看過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的人都知道,令狐衝習得獨孤九劍之後,劍法獨步天下,已經到了人劍合一的至高境界。劍是劍,人是人,按理說是根本不能合二為一的。那麼,為什麼還要說人劍合一呢?
  • 《中國藝術史》:道家的無為思想 造就了中國藝術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
    中國藝術的魅力來源於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天人合一」,而「天人合一」是中國藝術的最核心。 那什麼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道家的主要哲學思想,由道家學派的標誌人物莊子首先提出。道家的理論超脫於戰國諸子百家的「實用」性的理論,比較重於「意」。而莊子則提取道家創始人老子的理論基礎,使得「道」成為了一種學說。
  • 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
    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儒家「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學術思想,包含著一種博大精深的東方智慧。這種智慧,就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是一種人生境界。此中雖然有他天資高的緣故,但他經過修養身心,領略了儒家的「中和之道」,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化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人只有與自然規律融為一體,才能駕馭自然事物,只有超脫了各種偏頗情緒的幹擾,才能將自身的潛力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韓非子·喻老篇》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 中國智慧的天人之際有哪些意涵?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但在中國古老的智慧裡,人們對於天人之際提出了多種不同主張。最主要的有天人相分說和天人合一說等。天人相分論認為,雖然天地人同屬一體,人與自然具有共同的本性,但人作為天地之心,不同於天地萬物。於是,人具有他自身獨特的本性。由此而來,一方面,人被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所規定,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超出天地自然的特殊法則。
  • 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天人合一說」
    中國的傳統哲學給人們揭示了「三才者, 天地人」 的思想。古人通過長期觀察人體生命活動與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創立了「天人合一」的理論。茲闡述如下:(1)天地人同源。……」由此看來,天人是合一的。(2)天人相通。何謂天人相通?《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本於陰陽 。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
  • 說說站樁時的天人合一
    後來,我才明白,隨著站樁功夫的提高,採氣更是一種常態了。今天,用一句傳統的哲學語言來表述,那種採氣,其實是「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這種表現,隨著站樁的深入,會有質量的提高,深度的加大。當然,這是一個漫長過程,一個否定與否定的過程。這就不多說了。如果我們站樁進不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體內的情況就和不站樁的人差別不大,幾乎不會被觸動。那樣的話,站樁就沒有了效果。所以,這就等於說,我們站樁一定要到一個好環境中去,與它天人合一。對!這是千真萬確的。具體說來,我們就必須去樹林茂密、陽光充足的地方去站樁,去一個「氧氣吧」裡站樁。
  • 丁為祥‖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進路及意義
    內容提要:「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最古老的觀念,幾乎與中國文化的形成相同步,但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它依次經歷了四種形態,這就是王權天授、禮樂文明及其實踐落實、個體道德根源以及宇宙生化論基礎上的天人比附四種類型。直到理學的開創者張載,傳統「天人合一」的含義才形成了一種新突破。
  • 「絕地天通」與「天人合一」
    這,便是公元前第一個千紀之內神奇的、被雅斯貝爾斯命名的「軸心時代」。聞一多曾用詩樣的語言描述那個時代:人類在進化的途程中蹣跚了多少萬年,忽然這對近世文明影響最大最深的四個古老民族——中國、印度、以色列、希臘——都在差不多同時猛抬頭,邁開了大步……人們都歌唱起來,並將他們的歌記錄在文字裡,流傳到後代。
  • 裡坊、街坊、三級道路,空間層次,天人合一,院落構成,化整為零
    方案解讀四大策略,天人合一今天給大家分享當代美墅概念設計。方案結構壹——感知;貳——挑戰;叄——韜略;肆——營城;伍——築樓;陸——遊園;柒——繪圖。本案用豐富的街巷空間相互滲透和關聯,形成由外而內的多重空間序列,開放的公共園林空間,半開敞的組團園中園,景中景,再到私享庭院空,再到室內空間序列是規劃核心和方法,需要營造曲徑通幽和豁然開朗的小區景觀,探索空間的抑揚頓挫,豁然開朗通過空間的序列,實現界面的可達性和行為的可達性,這是中式空間序列的樂趣所在也是兼顧高密度的經濟性和高品質的高溢價核心所在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為什麼要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 「天人合一」回歸大道
    一、認識「天人合一律」:「天」是指上界、整體,乃至宇宙。「天人合一律」是指人與宇宙是一體的,都是從同一本性裡變現出來的。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宇宙間有什麼,人體也有什麼,完全是對應的。五、我們修行人要想成佛得道,其實就是回歸到這個宇宙整體的本性之中,當你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你就融入了本性。只要你能把自己融入本性,你必然成佛得道!所以,「天人合一律」明示了我們成佛得道的天機和捷徑,就看你自己如何把握了。六、 明白了這些道理後,我們自己應該如何來修心呢?
  • 孟子修身觀念的源頭
    中國哲學中對修身觀念的關注可以追溯至先秦時期,尤其是先秦儒家。早期儒家中,尤其重視和強調修身的是孟子。孟子提出:「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在孟子看來,正身、修身至關重要,不受窮達貧富等各種環境的影響。  孟子的修身觀念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是其哲學觀點的具體體現。
  • 中國茶道理論思想和精神內涵,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的學說,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 」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同時,還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樸素,崇尚真的美學理念和重生、貴生、養生的思想。人草木茶禪文化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國茶人心裡充滿著對大自然的無比熱愛,中國茶人有著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強烈渴望,所以中國茶人最能領略到「情來爽朗滿天地
  • 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根本區別是什麼?用兩個詞可以概括
    自由的人,也是中國古代所說的「大人」。「大人」的原意,不是官位高、權力大,而是脫離了低級需求,能夠真正地作為一個人一樣活著。哲學也是對人生的全面反省。哲學關注的不是如何玩贏遊戲,而遊戲本身。如果把人生比作航海,如果沒有羅盤,你就不知道自己該往哪裡走。哲學提供的「三觀」(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猶如羅盤,可以讓我們對人生的經驗做全面的反省。
  • ​殷海光|我對中國哲學的看法​
    現在中國哲學中,進行哲學思考活動幾乎和過一種哲學的生活具有同樣的意義。中國哲學家很少有完全不顧現實社會和現實人生的,這和當代西方專技哲學家(如Hempel,Scriven,Putnam等)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哲學家不僅僅把他的哲學作為信念而已,他實在是投身其中,將它作為個人和社會的一種生活方式。一個中國本土式的哲學家,不把哲學看做是一些僅僅為了純心智上的領悟或樂趣而構想的觀念的組合。
  • 丁為祥 | 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進路及意義(中)
    文/陝西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關學研究院院長丁為祥本文經丁為祥老師授權發布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最古老的觀念,
  • 與道合一:周敦頤生命倫理的精神與境界
    然而,對於太極生生之理的哲學闡釋,並不是周敦頤的最終目的。儒學要旨在於安頓人的身心,作為自覺傳承「聖賢之道」的大儒,周敦頤以本體意識建構理論,闡發生命本原,意在說明人之生命的價值和意義,並試圖為完善人的生命找到正確的方式和途徑,從而提升人的生命境界。
  • 天人合一與相分
    天人合一與天人相分春秋戰國,不僅是諸侯爭霸,群雄並立,戰爭四起的年代,更是文化思想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年代,這一時期,出現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諸子百家,其思想和觀念影響著我國數千年的歷史,特別是天人合一、民本思想、人本思想等等,至今仍然發揮著人性的光輝。
  • 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而裡面提到的神人王駘則正是用這些守住了內心中的大宗主,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那麼大宗主是什麼呢?其實就是大宗師,也就是得道。今天,我們就跟隨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大宗師》,來學習得道之人的智慧。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