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

2021-01-19 超凡博弈

有一種智慧叫「天人合一」

儒家「正心修身、平治天下」的學術思想,包含著一種博大精深的東方智慧。

這種智慧,就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的哲學思想。

天人合一,是一種人生境界。

儒家認為,唯有認識到自己的本性,方能使心靈進入穩定、寧靜、安頓的狀態,正確認識事物的規律,進而參透天地玄機,獲得一種與萬物一體的大智慧,協助天地化育萬物,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在這種境界中,心靈擺脫了環境及外物的束縛,活潑而自由,以不變應萬變,往往表現出超乎常人的聰明才智。

如《明史》記載:

「終明之世,文臣用兵制勝,未有如守仁者也。當危疑之際,神明愈定,智慮無遺,雖由天資高,其亦有得於中者歟。」

王陽明以文臣之身領兵打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戰功顯赫,在明朝一代,首屈一指。

為什麼在局勢十分危險複雜之時,他的神色仍然能夠鎮定如常,心境靜止如水,算無遺策,智謀過人?

此中雖然有他天資高的緣故,但他經過修養身心,領略了儒家的「中和之道」,進入了「天人合一」的化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人只有與自然規律融為一體,才能駕馭自然事物,只有超脫了各種偏頗情緒的幹擾,才能將自身的潛力淋漓盡致地發揮出來。

《韓非子·喻老篇》中有這樣一個小故事。

趙襄王愛好上了駕馭馬車,但他馭術不高,便向精於駕車的王子期學習此道。

學了一段時間,趙襄王認為自己已把駕車技術全學到手了,便不想再學,要求馬上與王子期進行比賽。

他以為憑自己的本領,加上百裡挑一的好馬,肯定能贏老師。

出乎意料的是,趙襄王開場就輸了,他接連換了三次馬,結果都輸得很慘。

他百思不得其解,便責怪王子期沒有把駕車技術全部教給他。

王子期深知其中奧妙,回答道:「對於駕車技術,我真的是毫無保留地全部教給你了,只是你還沒學到駕車的心法。「

駕馭馬車時,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合』字。

馬與車合,人與馬合,如此人、馬、車的行動融合為一體,才能將整體的潛力激發到極致。

「而你在駕車時,只想著要儘快超過別人,唯恐落後,心思全放在這些無關緊要的地方去了,反而不能使自己的心理、行動與馬、車的步調一致,這樣三者的力相互衝突,抵消,失敗就是難免的了。」

這個例子說明了,身心與外物合而為一,乃至完全融洽,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才能進入最完美、最協調的狀態,將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到一處,形成一種神奇的「合力」。

其實,不僅駕馭馬車如此,做任何事情,欲達到完美至善的境地,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各種棋類高手們,如果能領悟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始終鎮定自若,就能在對弈或比賽中,將自己的技藝發揮到極點。

天人合一,還是一個人對天地萬物的一種態度。

這是一種「齊萬物同觀,與天地為一」的態度。

經過「正心修身」,一個人的「誠、仁」等美好的品德達到了深厚的境地,自然誠而生明,仁而生愛,對天地事物的規律有一個正確的認識,處處有一顆仁愛之心。

王陽明說:

「至於山川鬼神鳥獸草木也,莫不實有以親之,達吾一體之仁。」

這時人與大自然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和諧關係,心靈有了一個安身立命之處,就能獲得一種內在的愉悅和安頓感。

有了這種體驗,心性本來的大智慧就能顯現出來,就能正確對待人生所遇到的困難、窮達、毀譽等問題,做到灑脫於心,不為這些東西所糾纏,不是一味地去抱怨環境,對抗既成的事實,而是一心修德進業,把它們作為改變自己、成就自己的契機,進而實現自己最高的人生價值。

儒家以「參贊化育」為人生的最高目標。

「參贊化育」,就是要用自己厚德載物的修養和智慧,去為這個社會做一點有益的事情。

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洞悉天地玄機,明了事物規律,擁有了大智慧,則可使一個人順其規律而行之,立於不敗之地,並有能力去解決那些未曾面對過的問題,為進入「參贊化育」的高層次境界,打下堅實的基礎。

那麼,在王陽明的「心學」看來,如何達到「天人合一」這一境界呢?

孟子說: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王陽明說:

「天地萬物與人原是一體,其發竅最精處,是人心一點靈明。」

又說:「此心無私慾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面添一分。」

可見,王陽明的心學承傳孟子一脈,以求本心、去私、無欲、盡性為通向「天人合一」的方法,而其具體途徑是「格物致知」「去欲存心」「致良知」。

「格物致知」,在日常生活中,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擺正自己的心態,進入一個專注、寧靜、高效的狀態,以一種客觀的心態去認識事物規律。

在這個認識過程中,也是鍛鍊心靈的過程,使心靈擺脫雜念紛擾的狀態,而恢復到靜如止水的本來狀態,以領悟良知。

「去欲存心」,這個「欲」並不是指人生所有正當的追求和需要,而是指那些過分的、不切實際的欲望。

剛進行修養時,肯定會有很多雜念湧出來,這時就要用意志調整自己的心態,摒棄那些亂七八糟的閒思雜念,把心集中到當前所做的事情上,心無二念,只活在當下。

如此不斷鍛鍊自己的「真心」,磨鍊自己的「誠意」,至誠無息,最後超越自我,認識到心靈的本來狀態。 這也就是「致良知」。

明悟了良知,心無私慾所蔽,與天地大自然融為一體,智慧自然現矣。

相關焦點

  • 中國智慧的天人之際有哪些意涵?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但在中國古老的智慧裡,人們對於天人之際提出了多種不同主張。最主要的有天人相分說和天人合一說等。天人相分論認為,雖然天地人同屬一體,人與自然具有共同的本性,但人作為天地之心,不同於天地萬物。於是,人具有他自身獨特的本性。由此而來,一方面,人被天地自然的普遍規律所規定,另一方面,人又有其超出天地自然的特殊法則。
  • 「天人合一」,這是武俠小說裡的一種境界,也是中國的哲學觀念
    一講「天人合一」,大家可能腦子裡馬上蹦出與武功有關的念頭。因為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給一代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實武俠小說裡面的「天人合一」,也是我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一個獨特的觀點,是天人關係的一種觀點。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天人合一」的來源和含義先說含義,「天人合一」中的人,大家都知道,理解起來也很容易。但是「天」理解起來卻很困難,而且出現了很多分歧和定義的不同。截止目前,大部分學者認為「天人合一」這一概念來源於儒家的思孟學派,但這一觀點依然存有爭論。
  • 天人合一是一種境界,達到這一境界,要把握好這幾點
    天人合一是中國古代道家最有名的哲學思想,也是古人一直追求的一種至高無上的境界。由於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很抽象,並不太好理解,我們通過一個例子來剖析。這是一種很高的武學修為,不是一般習武者可以達到的境界。達到這一境界,不但需要勤於修煉,更要有慧根和悟性。而天人合一跟人劍合一的概念基本相同,但又有所不同;相同之處是都是為了追求人與外物的協調發展,不同之處在於合二為一之後,又無法割裂人與外物所獨有的個性。
  • 功效:如何通過練習站樁來達到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天人合一,這是很多修道者追求的目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可見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性。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如何通過站樁達到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什麼?天人合一是哲學史上的一個基本觀點。一般來說,天是泛指自然界及其變化規律,同時也包括人類生存社會及其變化規律。而天人合一自然就是強調人與自然、社會能夠和諧統一的整體觀。為什麼要強調天人合一的整體觀?
  • 說說站樁時的天人合一
    後來,我才明白,隨著站樁功夫的提高,採氣更是一種常態了。今天,用一句傳統的哲學語言來表述,那種採氣,其實是「天人合一」的一種表現。這種表現,隨著站樁的深入,會有質量的提高,深度的加大。如果我們站樁進不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體內的情況就和不站樁的人差別不大,幾乎不會被觸動。那樣的話,站樁就沒有了效果。所以,這就等於說,我們站樁一定要到一個好環境中去,與它天人合一。對!這是千真萬確的。具體說來,我們就必須去樹林茂密、陽光充足的地方去站樁,去一個「氧氣吧」裡站樁。這種天人合一的感覺容易使人慢慢進入臻境,進入一種修道的氛圍中,漸漸忘機忘世,長壽也是如此慢慢而實現。
  • 宋七力的「天人合一」思想輿傳統的修行有什麼不同?
  • 「絕地天通」與「天人合一」
    由此,引出中國古代的又一個重要命題——天人合一。該命題強調的是「天與人的和諧統一」,其概念代表著中國古代哲學中的主要基調,有著異常深遠的含義。所謂「天人合一」中的「人」,自然是指如我等芸芸眾生之凡人,此當無異議;但對「天」的詮釋卻歧義紛呈,表述模糊,或為「人格化的神」,或為「道」,或為生命中不可見的主宰,或為宇宙中的「自然」,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 天人合一的鍛鍊
    隨著疫情結束和天氣升溫,瑜伽從室內轉到室外,置身於藍天綠地中,運用調身的體位法、調息的呼吸法、調心的冥想法等,以達到身心合一、天人合一。
  • 答網友問:「天人合一」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況且,「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包括了認識論、方法論、也有操做方法。2,天人關係是中華文化中最核心的內容。因為中華文化是獨有的「以天地為依的天道文化」。華夏先聖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天地而總結出運行規律,用於管理部落,指導百姓生活。比如,二十四節氣是最典型的代表。從只是符號形式的河圖洛書,發展到今天文圖並茂,內容非常豐富,一直在指導著我們的生活。
  • 丁為祥‖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進路及意義
    關鍵詞:張載/天人合一/特殊進路/真與善/事實與價值/現代意義 「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中一個最古老的觀念,幾乎與中國文化的形成相同步,從一定意義上說,「天人合一」觀念本身就代表著中國文化的形成。而在以後的發展中,雖然其內涵在不斷變化,但作為中國文化的根荄觀念,「天人合一」卻像一種生成基線一樣貫穿於中國文化的始終。
  •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天人合一」思想起源於周代宗教 2015年06月01日 09: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永路 字號 內容摘要: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理論之一,並在近代以來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代表性論題。
  • 「天人合一」回歸大道
    一、認識「天人合一律」:「天」是指上界、整體,乃至宇宙。「天人合一律」是指人與宇宙是一體的,都是從同一本性裡變現出來的。人體是一個「小宇宙」。宇宙間有什麼,人體也有什麼,完全是對應的。宇宙中有什麼,人體中也有什麼,宇宙中有各大星系,人體中有各個臟腑;宇宙中有無數的星球,人體中有無數的細胞;宇宙的信息無處不在,人體發出的信息也無處不在;宇宙信息具有穿透性、儲存性、無限性、全息性、傳遞性、自動調諧性、陰陽互根性、相互作用性等等,人體也完全具備這一切。
  • 天人合一的八段錦
    (以下圖片均為本人自己拍攝)為什麼提倡練習八段錦,有以下幾點原因:1、動作舒展大方--天人合一氣機暢八段錦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是整體觀念、天人合一。二是鬆緊結合、張弛有度。松,指習練八段錦過程中身體的肌肉關節、意念情緒放鬆而不懈怠的狀態,即動作時不僵硬,動作路線如畫圓弧,各關節均處於自然舒展的狀態。
  • 所謂易道,乃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的基礎之上
    天人合一,是傳統文化的基點,古時候的中國人在這一點上達成了非常廣泛的共識,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高度認同這一觀點。所以,作易者在涉及到這一觀點的時候,並不會特意提及,他們也許會認為和讀者強調「天人合一」的觀點,會如同提醒他人別忘記呼吸一樣顯得多餘而滑稽。當今的讀書人對於「天」的認識,早已不再是古人心目中的「天」,「天人合一」的觀點對於現代人來說,完全就是一個古老的傳說而已。
  • 天人合一的極境之美——「在新民、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
    都只是這件事在某一個時空點的變換罷了,就是說本質是一致的,只是通過了不同的通道、不同的形式,觸摸到了那個生活的本質,而這些事情的本質就是一體的,大道同源,萬法歸宗,所感知到的都是真實存在的、美好的、永恆的,進入到這個境界,物我兩忘,餘下的只是一種天人合一的領悟與表達。
  • 如果不了解「天人合一」的辯證關係,是做不了好中醫的!
    有「人」才有「文」,有「文」才有「化」。中華民族五千年來能夠如此繁衍昌盛,與我們的祖先把「人」放在第一位是分不開的。是人主宰著世界,還是神主宰著世界?是人本主義,還是神本主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西方傳統文化最根本的區別,也是我們要講的「天人合一」的前提。道家和儒家都有「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內涵不太一樣。道家講的是人與自然的合一,儒家講的是人與天命的合一。
  • 大成拳站樁之天人合一
    有了恭敬心,你站樁時才能做到恭則神不散。真誠恭敬的心態是最好的練功狀態,能夠融通一切人、事、物的能量場,從而能迅速地改善身體。站樁是老祖宗代代傳承下來的,用心血總結出來的最安全最簡潔最有效的對筋骨皮毛、五臟六腑、經絡氣血的鍛鍊,具有極高的治療疾病及健身價值,凝聚著祖先至高無上的智慧。經數千年的發展,站樁功已發展成為祛病、防疾、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健身養生功法留傳於世。
  • 黃帝內經中告訴我們的什麼是天人合一和古人聖人賢人
    他們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雖遠可以八荒之外,近又在眉睫之內。其次還有聖人,什麼是聖人?聖人能夠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四時順序融合,與鬼神合其吉兇所以叫聖人。所以聖人能夠處天地之淳和順八風之正。養自身正氣,迴避外在虛邪。聖人志深於道所以控制自己欲望,一舉一動行走坐臥雖然在世俗之間,但他的見為則與世俗有異,因其曉得法道之清淨。《老子》曰我獨異於人而貴求食於母。
  • 丁為祥 | 張載「天人合一」思想的特殊進路及意義(中)
    直到理學的開創者張載,傳統「天人合一」 的含義才形成了一種新突破。張載的這一深入,既將中國傳統的體用智慧推向高峰,從而顯現出儒與道、孟與荀相互融合的特色,同時也面臨著在現代社會中「真」與「善」、「事實」與「價值」之重新定位以及如何具體把握的問題。中國的「天人合一」直到張載哲學中才形成了一種新的理論蘊含,而這一新的蘊含又首先是通過「天」之含義的演變——甚至是通過一種顛覆性的演變而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