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哲學的最高境界是什麼

2021-02-18 活法

在昨天的學習中,我們學到了如何隨遇而安,用靜下來的心來觀世間,以不爭的態度放下執念,達到德的狀態。而裡面提到的神人王駘則正是用這些守住了內心中的大宗主,從而達到逍遙的境界。

那麼大宗主是什麼呢?

其實就是大宗師,也就是得道。

今天,我們就跟隨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大宗師》,來學習得道之人的智慧。

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知天之所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養其知之所不知,終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雖然,有患。夫知有所待而後當,其所待者特未定也。庸詎知吾所謂天之非人乎?所謂人之非天乎?

開篇的這段話將的就是凡人修行的一個辦法,那就是後天返回先天。懂得了這個發,就知道該怎麼修,怎麼返還回到最自然的一個狀態。因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大宗師的境界。

學習莊子,也要了解老子

老莊哲學是一體的,想要充分了解莊子的智慧,就要從老子的《道德經》開始。覺得太過晦澀?沒有關係,謝國仲帶你讀懂《老子》。

因為後天是有為的,想要成為大宗師就要達到無為的境界。這個無為,就是要覺悟,不糾結在兩端中,順其自然,過了也不會後悔,這樣就不會有過了的狀態,恰到好處也不會自以為是。因為無為是一種天然的狀態,沒有人為的想法,心靜,萬物靜。達到了一的狀態,也就是達到了不二法門。

到了大宗師這一步,就不會對生死過於糾結,不貪生,不怕死,因為這些都自然規律。順著自然規律而行,就是瓜熟蒂落的過程。而一個人如果連生死都不懼怕,那麼這世間也沒有什麼可以讓他所懼怕的了。

大宗師是無為、自然、隨緣、不用人心幹擾道。

其實從《逍遙遊》到《德充符》都是在說,人並非只是看到的樣子,而是有一個本體,這個本體才是真正的你,也就是自性。這個自性也是《養生主》中的主,是《德充符》中的心。

你要找到自己的根本,懂的背後的東西,才能應萬相而不迷,才能夠真正自在。

莊子認為大宗師的心是無為的,天而生也,也就是天然的,天人合一的。這裡的天人合一說的不與天爭,互相之間也不鬥爭,也就是在《德充符》和《人間世》中所提到的,不爭。

真正的大宗師懂得無為而治,是放鬆、自然,這才是正道。

而如果一個人很有為,一天想出衝出去扮演什麼角色,就一定不是大宗師所為。因為這樣的人內心中充滿了執念,是無法悟道,更無法參透萬物背後的一。

大宗師這個概念聽起來很玄乎,但其實追求的不過也是內心的平靜,放下身外之物,放下心中雜念。這樣才能達到無為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中悲喜都已經不再重要,萬物歸一,什麼都一樣,也就什麼的都不再讓人執著。

今天的內容先講到這裡,明天將同謝國仲的《莊子玄解》一起學習《南華真經》的最後一篇《應帝王》。

想要了解更多莊子的智慧,就快點擊閱讀原文進行購買吧。

好啦,我們明天見。

 編      輯丨小   方    審    校丨相    松

本文版權歸東方出版社所有

歡迎轉發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臺

> 點擊「閱讀原文」,即可購買 <

相關焦點

  • 《中國哲學小史》:孔子的思想莊子的境界,傳統哲學都在說什麼?
    我要做什麼?這樣的人生三連問是西方的哲學。中庸之道,白馬非馬,這是傳統的東方哲學。不過,鑑於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古典哲學並沒有從中分叉抽枝自成一路,而是潤物細無聲地與大文化融為一體。以至於提到國內哲學史的發展就要提到馮友蘭,因為是他於包羅萬象中梳理出了一條脈絡。
  • 莊子的主要哲學思想
    莊子認為宇宙與人的關係應該是「天人合一」的,「天」是與「人」相對立的兩個概念,「天」代表著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為」的一切,同時這也意味著與自然相背離。「人為」兩字合起來,組成「偽」字。莊子主張順從天道,而摒棄「人為」,摒棄人性中那些「偽」的雜質。
  • 【經典】《莊子》: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史記》記載,莊子早年曾做過漆園吏,至於什麼是「漆園吏」,學界有兩種解釋:一說漆園為古地名,莊子曾在此作官;另一說莊子曾在蒙邑中為吏,負責漆事。總之他是做過小官。但時間不是很長,莊子就辭去了這一職務。莊子生活的年代,諸侯紛爭,戰事頻仍,社會動蕩,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身處這樣的環境,莊子感同身受,對昏君亂相及趨炎附勢之徒無比憎惡,對苦難中的平民則寄予了無限的同情。
  • 東方思想:莊子·道家哲學
    ·道家哲學 | 中國哲學史筆記 導言 提到莊子,時下火爆的手遊《王者榮耀》中也有一位遊戲人物——莊周,是一個騎在魚鯤上的男子。 其實今天要說的「莊子」,並不是遊戲中的莊子,而是王者榮耀手遊「莊周」的原型——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思想家、哲學家:莊子。總之一句話:榮耀玩莊周,猥瑣發育,別浪!在玩遊戲的同時,還要懂點莊子哲學。
  • 逍遙遊,莊子哲學中的人文意蘊
    《莊子》以逍遙遊開篇,立旨明確,直指心性,追求一種自由、平等、和諧的生命境界,以天道的高遠審視人道世態,從天地萬物的宇宙視野反思人間事物的價值和意義,諦視人性,激蕩心靈。內觀己心從當今普世人文價值出發審視莊子哲學,其自由、平等、和諧的人文氣質尤其鮮明。
  • 莊子哲學研究:逍遙不是終極至德之境,而是思考、獲得真知的起點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楊立華的《莊子哲學研究》,就從《莊子》內七篇來解讀莊子哲學,從思辨的確定基礎出發,以問題和概念的推演作為闡釋的線索,把莊子思考的固有脈絡、內在理路,層次清晰的呈現出來。至徳者和聞道者都以不同的方式達到了對「形」的超越,或者至少獲得某種超越「形」的經驗,這裡還得把曾達到「忘形」境界的南郭子綦和顏回拉出來溜溜。對楊教授的《莊子哲學研究》中印象最深刻的,則是他對《逍遙遊》中「逍遙」的解讀。
  • 《莊子》的虛舟哲學:人就是不要把自己當人
    今天我們接著學習《莊子》,在昨天的內容中我們知道了:《莊子》的「物化」理論,也算是比較深刻的理解了莊子哲學,今天我們再來看看《莊子》的另一個重要概念:虛舟哲學。讀《莊子》這部分內容一定要小心,無論過去還是現在很多「神棍」就喜歡拿著這些內容招搖撞騙,自己卻什麼本事都沒有。當然,我並不否認玄之又玄的東西存在,只是此類神跡絕不是普通人可以企及的,所以我們普通人要有普通人的讀書方法,就是:樸素。
  • 莊子所講的逍遙精神是什麼?大概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莊子吧!
    這裡的「精神」二字並不是在身心兩元分立的意義上使用的,「精神高於物外」描述的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在莊子看來,「道」不是物而是物的本原與根據,與此同時,「道的真理」又可以在「通於神明」的精神狀態、精神境界下呈現在無知、無為的「常心」——「心中之心」中,換言之,所謂「道」,乃是某種特殊的精神狀態和精神境界。
  • 莊子《人間世》思想:上等處世哲學,學到一層受用一生
    作者:餘雲開《人間世》是《莊子》一書第4篇文章,是繼《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之後的名篇。很顯然,《人間世》主要就是討論「人如何處世」的學問。莊子在本篇文章通過七則寓言故事闡述了他的處世哲學。一、虛空自己,入世才能周全在第一層境界,莊子用孔子教導顏回如何入世的寓言故事,強調了入世如何保全生命的生活哲學。值得注意,在這裡莊子用孔子和顏回來舉例,可見莊子對孔子還是很尊崇的,或許他認為孔子是真正懂得「道理」的。
  • 哲學是無用之學?讓我們來看看莊子和亞里斯多德是怎麼說的
    很多人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哲學是無用之學」。尤其是在我們這個追求速度、追求效益的時代,哲學究竟能幹什麼呢?或者說,這門學問本身的用途是什麼呢?——【美】威廉·詹姆斯莊子的寓言莊子和惠施或許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技術具有實用性,但哲學沒有。哲學之人常常自我安慰說「哲學雖無用」,但「無用視為大用」。
  • 莊子在《逍遙遊》和《庖丁解牛》中,分別提出了哪「三個境界」?
    在《逍遙遊》中,莊子提出了「學鳩」「鯤鵬」「逍遙」三個境界;而在《庖丁解牛》中,莊子又提出了「全牛」「非牛」「無牛」三個境界。這幾個「境界」是什麼含義?有何關聯?今天我們就來重讀經典,講解一下莊子的所謂「三個境界」吧!
  • 莊子不求富貴,視功名為糞土,那他到底追求什麼?
    莊子喜歡釣魚,他喜歡在濠河的風輕雲淡之中,安靜地垂釣;他喜歡在濠河的橋上看水中的魚兒自由遨遊;他喜歡在午後的陽光中,與蝴蝶一起入夢,然後不知道自己是莊周還是蝴蝶,達到一種迷迷糊糊物化的狀態。總之,莊子很窮,但很快活。莊子的人生哲學,在戰國轟轟烈烈的時代,顯得有點冷。中國的哲學有一冷一熱兩種哲學。熱的哲學是入世的積極進取的哲學,比如儒家。
  • 講座|北大教授楊立華:莊子意識到哲學表達中的語言困境
    另一派則認為「內篇」是出自於莊子本人,而「外、雜篇」則不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時候,當時還是張岱年先生博士的劉笑敢教授在他的博士論文《莊子哲學及其演變》的開頭部分通過詳盡的考證,發現了一個語言發展當中的重要線索,即單字詞的出現,一定是早於雙字的組合詞。
  • 胡適:莊子哲學會造成「不問疾苦,苟且媚世」的廢物
    胡適曾經在《中國哲學史大綱》談到莊子哲學時候認為:「這種(莊學)人生哲學看起來高超得很,其實流弊很嚴重,輕的會造成一種不關社會痛癢,不問民生疾苦,樂天安命,聽其自然的廢物,重的則會養成一種阿諛奉承,苟且媚世的廢物。」。莊子的哲學真如胡適所說的不堪嗎?
  • 【新書簡介】莊子哲學研究
    內容簡介 《莊子哲學研究》以《莊子》內七篇為文本基礎,通過莊子世界中的人物、概念層次等深入肌理的文本細讀,抽絲剝繭般揭示出《莊子》內篇令人驚訝的整體性和完成度
  • 莊子臨死前說了2句話,揭露了天道的奧秘,道出了人生最高境界
    在中國,沒有人敢說自己把沒有讀過莊子的文章,很多人喜愛莊子,更是將他道法自然的觀點奉為圭臬。在先秦的諸多思想家中,最難解讀的,應該就是莊子了,因為莊子在當時儒家佔據思想統治地位的時代,一直被認為是不入流的,進而導致後世對於莊子思想的誤解依然很深。
  • 莊子逍遙遊中的四大人生境界:等風來乘風起逆風飛翔和無所待!
    而莊子就大不同。莊子追求的人生境界,恰恰是擺脫那些路徑依賴,擺脫環境的束縛,掙開那些人性的枷鎖,脫離人世間的所有對靈魂的羈絆,如他的《逍遙遊》中的鯤鵬一般,扶搖直上九萬裡,最後走向無所待的逍遙的境界。莊子是追求逍遙境界的思想家,他的理想不是君子不是賢人更不是帝王,哪怕是上古的帝王,也不在他的眼裡。
  • 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的自然思想,充滿著哲學感悟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與老子同名的莊子,也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而我們今天就看一下莊子的思想觀點。《莊子》所講的「自然」與老子講的「自然」含義基本一致,在《莊子》一書中,「自然」出現了8次,主要也是指本然、天然、自然而然,與「人為」相對。如由此可見,無論是老子還是莊子,所講的「自然」指大自然的本然、天然、自然而然的自然性。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本性也應該是人的本性。
  • 莊子是怎樣看待生死的?
    莊子是先秦諸子中對生死問題思考最深入、影響最大的一位。他以理性、自然、個體為出發點探討生死問題,形成了「全生」、「保身」、「逍遙」的生命和超越、達觀的死亡觀。莎士比亞說: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生死問題是人生觀的核心問題,也是最高的哲學問題。
  • 《莊子》:人生最高的境界是「心齋」
    常言道「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信仰和虔誠不只是表面的作為,應當能經得起考驗,在搖擺不定的塵世中形體淪陷,但心卻依舊堅定,任何外物的誘惑都無法改變內心的信仰和堅持,面對繁雜依然能夠保持心無雜念,如止水般平靜才是真正的信仰,也是心齋的境界。